摘 要:近几年,对中等收入群体以及与这一群体相关的研究屡见不鲜,而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也从原来的经济指标衡量过渡到反应他们社会经济特征等社会属性的指标衡量。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扩中”与“稳中”不单纯是政府从政策目标角度提出的一个口号性概念,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的重要任务。文章从这个角度出发主要讨论了当前经济社会形势下,中等收入群体的发展水平,对中等收入群体生存压力的构成以及造成压力的经济社会根源进行了简要分析,并着重对中等收入群体社会心态的表现及如何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中等收入群体;压力;社会心态
一、中等收入群体的发展水平现状
文章参阅《河北统计年鉴》和《中国民生调查》的数据得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也在逐年提高。以河北省人均收入水平为基准而测算出来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和比重情况,在2015的时候就已经达到41.6%。但近几年河北省的经济增速放缓,2020年初更是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的沉重打击,虽然之前有收入分配的专家曾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可以达到43%,但是目前情况是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财政压力加大,民生保障能力减弱,中等收入群体收入下降,低收入者增收难度加大等严峻挑战,所以是否能进一步“扩中”和“稳中”,形势不容乐观。
首先,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难度加大。原因如下:一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一个地区中等收入群体的基本支撑。然而,经济发展的放缓导致我省居民劳动收入水平普遍较低;二是近年来,虽然财政支出用于基础民生的投入所有加大,但仍然不足。伴随着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企事业单位退休的人逐年增多,其中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很多仍然达不到中等收入群体准的下线。
其次,由于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不利于中等收入群体形成健康的层级构成;中等收入群体扩大的途径之一是城镇化,也就是让农民进城变成市民,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近60%,但未来随着进城农民工的数量减弱,城镇化速度会放缓甚至出现逆城镇化现象。相应之下,东部沿海地区、大型城市已经呈现理想中橄榄型结构的雏形,但中部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基本上还是哑铃型或是金字塔型的形状,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日益突出。这种情况下,需要我们进一步促进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缩小收入差距,形成健康的层级结构。
第三,中等收入群体存在下降的风险。保持必要的经济增长速度,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例具有基础性作用。然而年初受到疫情的影响,无论社会、企业还是个人都将承担经济成本。一是疫情期间,对流动人口的管制非常严格,由此推断出受此影响,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人口的流动性有可能因此减弱,而人口流动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有着正向的作用;二是疫情之后,一些企业经营困难或者就此关门倒闭,原有的中等收入群体可能面临失业的风险;三是目前的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社保制度等都制约着中等收入群体的发展壮大。
二、中等收入群体生存压力的构成以及造成压力的经济社会根源
(一)中等收入群体生存压力的构成
分析了中等收入群体的发展水平,就更容易理解这一群体的生存压力及其根源。
一是来自失业的压力。中等收入群体和其他群体一样,不得不面对残酷的职场竞争,这个层级的淘汰率更高,经济危机、金融风险、信息技术更新、管理模式变化等因素都会使其面临失业的风险,从而下滑為社会的新贫群体;
二是来自制度的压力。由于这一群体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未能充分保障这个庞大的群体,比如在目前的中等收入群体中有在城镇居住生活,非农就业的中青年,其中有相当一定比例来自个体经营者和在城市打拼多年的农民工,而目前的政策并未充分保障这一新生的中等收入群体力量,因此他们没有获得保障和安全感,他们仍然承受着来自住房、医疗、子女教育、养老等各种民生基本诉求的压力;
三是来自环境的压力。环境污染问题,食品药品安全的问题,社会治安问题也是困扰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问题。环境压力具有复杂性和难以控制性的特点,这些环境压力会直接影响中等收入群体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产生于环境压力的事件、变化等都会引起这个群体的心理变化,从而对其生活产生很大影响。
四是来自不可抗力的压力。与其它压力源不同,不可抗力危机具有不可预见性和不可避免性。比如在防疫新冠病毒期间,由疫情防控导致的工期延误就属于不可抗力。个体经营者不得不承担由于疫情防控所增加的防疫费用、人工材料价格上涨的费用等,不可抗力危机可以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的方式,对其构成极大的压力和不安。
(二)造成压力的成因分析
这些压力的形成有内在根源也有外在根源,在这里主要说明外在根源,也就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原因。一是经济发展的波动和市场风险。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下行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就是中等收入群体,因此他们面临着失业的压力和滑落为低收入群体的压力;二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由于社会保障不完善、不健全,尤其是在体制外的中等收入阶层压力更大。他们面临着住房、医疗、子女教育、养老等诸多不确定的潜在支出;三是时代的发展进步和组织管理模式的变化。在互联网的应用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下,中等收入群体所拥有的传统知识正在面临组织机构扁平化和知识落伍的双重压力,这些都增加了中等收入群体阶层下滑的可能性。
三、中等收入群体社会心态的表现
参阅《社会心态蓝皮书》得出,社会心态通常是指人对现实社会所持有的较普遍的社会态度、情绪情感体验及意向等心理状态。社会心态影响着这类人的的社会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对中等收入群体社会心态的研究,尤其是把握和应对中等收入群体不断变化的心态和诉求影响着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大局,并成为转型国家一个关键性问题。对于社会心态的研究还有利于塑造良好社会风气和维护社会稳定。
(一)由压力而导致的迷茫和焦虑
如上所言,当前的中等收入群体承受着来自失业、制度、环境、不可抗力等多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导致其内心不安,经常会表现出迷茫和焦虑的情绪。迷茫指的是其没有方向感,工作和生活目标性不强,焦虑则体现在对住房、医疗、子女教育、就业、环境等方面的现实焦虑。当前社会处于深刻的变革期,中等收入群体是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中坚力量,面对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这类群体更容易产生无力感,体验到更多的负能量,这种心态必然会降低其幸福感和获得感,并消解了社会发展的活力。
(二)由贫富差距而导致的弱势心态
如上所言,当前的中等收入群体构成结构复杂多样,既有已在体制内,相对有保障的人员,亦有一些新生的中等收入群体力量。曾有调查结果显示,在中等收入群体中“白领”人群也有一半以上从心理上认同自己为“弱势”群体,这种弱势心态的蔓延有两大原因,一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财富两极分化现象严重,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这一群体在和他人进行财富及生活的比较时,心理上感受到了巨大的差异,形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对比之下促成了其弱势心态的形成;二是这一群体虽然并没有去和上等收入或者所谓的富人阶级比较,但是当他们面对不断上涨的物价,房价、昂贵的教育费用时,也一样有被弱势的感觉。
(三)由于社会不公而导致的仇恨心理
上面谈到中等收入群体会在与富人阶级比较中产生心理落差,这种心理本质上是对贫富差距以及由此所引发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反应。这种社会心态不仅表现在“仇富”,还表现在“仇视社会”。“仇富”就是对于在改革开放以来用非公平的手段聚敛了大量的财富的极少数人报以仇视的態度,尤其是在社会财富两极不断分化,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社会形势下,对这极少数人的敌对情绪不断蔓延,以至于演变为对所有高收入的富人阶层的敌对情绪。“仇视社会” 则反应出由于社会矛盾和问题解决渠道不畅通,尤其是民意诉求解决不利而导致的仇视心理和怨恨心理。这是由于目前社会不公平所导致的一个更为极端的社会心态。比如近年来屡见不鲜的征地拆迁纠纷、暴力执法、群体事件等等。
毫无疑问,这些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如果不能及时在法律制度框架内化解,就会恶化社会秩序,增加社会风险。
四、对于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探索培育积极良好的社会心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报告中指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塑造健康人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一个群体的社会心态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很大,如果我们借助手段或措施,借助社会学、心理学的专业方法对其社会心态进行积极干预,就会正向的去影响他们的社会心态,对中等收入群体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有利于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维护社会稳定。
(一)大力发展经济,缩小贫富差距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心态的发展是由社会经济决定的。生产力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因素,培育积极良好的社会心态应大力发展经济、缩小贫富差距,打好物质基础。首先大力发展经济,要有序的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新时代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重要任务,构建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体制环境,创新体制机制,尤其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另外,目前中等收入群体社会心态的不平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城乡间、阶层间的收入不平衡,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阶级间收入差距,一方面通过税收等政策调节高收入者的过高收入,另一方面通过救助、帮扶等手段帮助低收入者提高收入,还要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因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形成健康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十分重要。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社会心态问题其实是个民生问题。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可以有效消解不良社会心态,增强公众公平感和获得感,提升幸福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把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以不断改善民生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进一步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着重在七个“有所”方面发力,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比如在教育均衡方面,化解“择校热”,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在社会上树立正确的教育发展观,从而有效缓解中等收入群体家长们的焦虑;再比如劳动不仅是社会成员获取生活来源的一种方式,也是获得感的来源。因此,在就业政策上,需要探索和形成就业新渠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在住有所居方面,中等收入群体也会因为住房问题而引发社会不公、焦虑、弱势等不良社会心态,政府应在改革创新住房供给方式,房价调控方面持续发力,从而不仅让这一群体住得起,还要让其住得好,从而进一步增强其获得感和安全感。
(三)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注重社会心理疏导
最后,我们还要在全社会开展心理健康服务,首先要普及心理学知识,使人们了解和并于正规渠道获得心理健康的知识,逐步建立并形成心理健康的信念,从而形成心理健康的行为。其次,还要发动社会力量对重点人群开展心理健康服务,要针对当下中等收入群体生活压力和社会心态的具体表现,并结合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和现代经济文化背景去研究,构建和完善针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最后,在社会心态复杂多变时期,还要通过各种现代科技手段对社会心态进行预测和调查研判,形成预警机制,及时化解中等收入群体的不良社会心态,从而为国家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有效地促进社会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唐晋.新时代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8.
[2] 陈小荣等. 新常态下河北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实证研究[J].农家参谋,2018.
[3] 李炜.中等收入群体的价值观与社会政治态度[J].社会科学文摘,2019.
[4] 尉建文.缓解“中等收入群体焦虑”的途径[J].社会治理,2017(08).
[5] 李强.社会分层、中产阶级与中等收入群体[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08).
基金项目:文章为2019年度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专项,课题名称:《关于我省中等收入群体的生存压力和社会心态的研究》,项目编号:19456203D。
作者简介:李曼音(1979- ),本科,副教授,中共河北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