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因材施教原则

2020-06-05 12:41梁存胜
学周刊 2020年17期
关键词:运用探讨因材施教

梁存胜

摘 要:由于班级授课制具有较大的优越性,符合近代学校教育,特别是普及教育发展的需要,因而被后人广泛采用。但班级授课制也存在许多弊端,其中最大的不足就是步调统一地面向全班学生,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要解决课堂教学中集体授课和个别施教的矛盾,既能发挥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又能克服班级授课制的缺点,必须遵循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从而达到集体成长,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因材施教;高年级语文教学;运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17-002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7.010

因材施教不但是中國教育史上的精华,也是中外教育理论者苦心钻研、开拓发展的课题。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创立了班级授课制度。目前,我国小学主要采用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同时又以班级教学为主要的组织形式。但每个学生在兴趣、爱好、才能、性格等方面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他们中间有的善于思考,有的长于记忆;有的爱好数理,有的爱好文艺;有的活泼开朗,有的沉默寡言;有的早熟,有的晚成……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教师在教学上千篇一律,用一个模式要求培养他们,必将使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遭到埋没,晚成的学生失去培养,进而使他们缺乏成才的机会。因此,教学要尊重现实中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性,对学生既要统一要求,又要因材施教,使他们能各尽其才。

一、提出因材施教原则的背景

《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子路与冉有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听说了一件事,要不要马上去做?”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对冉有却说:“可以去做。”孔子的另一学生公西华对此产生疑问,孔子解释说:“冉有退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有所退缩。”这就是比较典型的因材施教的例子。

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同样学习诗书礼乐,文行忠信,但程度不同,能力各异。有的“千乘之国,可使其治赋”,有的“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有的“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同样身通六艺者,也各有特长,“德行:颜渊、阂子鸯、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这些都说明孔子在教育中是非常注重因材施教原则的。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因材施教”这个命题,直到南宋,朱熹在总结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才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遂有“因材施教”的名言。孔子十分注意观察并了解每一位学生,非常熟悉各类学生的特点,他能够用精练的语言相当准确地概括出学生的各类特征。如:“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谚”“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正因为如此,孔子的教育和教学才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

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先知“材”,才可以针对不同的“材”施以不同的教法。这里的“材”就是指班级内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

二、如何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

19世纪俄国教育思想家乌申斯基也曾指出:心理学在教育过程中的巨大意义,他说:“如果教育学要在一切的关系上培养一个人,那么它就应该首先了解人的一切关系。”所以说,要实现“因材施教”,关键是教师要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同时准确地掌握每一位学生的特点。

(一)分析学生,各建档案

教学首要的任务不是看教材备课,而是了解学生。教师每接一个新班,除了从原来的教师和学生那里了解学生的一些情况外,更多的还是应通过自己的观察来熟悉和了解学生。在多年从事教育教学的时间里,相信很多教师都从事过一到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完成了教学的大循环,对整个小学语文教材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为此,教师要尽量挤时间到学生中间去,同他们一起活动,观其“言”,察其“色”,做一个有心人。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分析他们的各种反应,了解他们的课外阅读情况,观察他们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研究他们平时学习的方法和生活的习惯,努力做到在自己的心中能备有每一个学生的档案。久而久之,教师对于学生就像熟悉自己的子女一样,甚至比学生的父母更了解他们。正如《学记》里所说:“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师只有在了解了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接受教育的能力、智力、学习兴趣等情况后,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地备课、上课。一般来说,按智力和考试分数进行划分,一个班的学生可以分为上、中、下三等。其实这样划分并不是完全准确的,教师也不能就以这样的三种“材”而施教,还要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细分,再研究,才能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如,有的学困生学习潜力较大,也爱动脑筋,但对语文学习不重视,因而上课不用心,作业不认真,成绩肯定上不去;有些学困生基础差,知识出现脱节,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要求,失去了自信心,所以落后了;有些学困生则是本身惰性强,家庭环境复杂,家长疏于管教,自我要求不够,所以成绩差,等等。同样的,对于优秀生与中等生也应认真分析研究,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分别对待。

(二)精心设计,因人而问

在上课时,教师既要想到那些聪明、敏捷、接受知识快的学生,同时也要想到那些目光茫然、反应迟钝、胆小怯懦的学生,同时还要预料到各类学生回答的结果,难度大一些的问题让优秀生回答,容易一些的让学困生回答,难度适中的问题则由中等的学生回答,即教师要照顾全体,兼顾个体。如讲《惊弓之鸟》一课时,讲到更羸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教师会问学生:“更羸不用箭,怎么又说‘射呢?”有的学生回答:“因为更羸的动作是在射大雁,所以用‘射。”教师在肯定了这个学生的回答以后,再请别的同学补充回答。有学生就会答:“说是不用箭,照样可以和用箭一样,把大雁射下来,所以应该用‘射。”教师再概括:“你们说得非常对,因为以前射鸟一般是用弓箭,而且更羸完成了射的动作,所以这里还是用“射”比较好。有时也可以在一些较难、较重要的问题上,先让成绩好的学生进行示范,再让成绩差些的学生回答。如五年级初学概括文章中心思想时,教师教给学生方法后,优秀生一般都能较准确地回答。这时教师可以在优秀生回答完毕后,再让学困生模仿着回答;运用这样的方式,非常容易发挥不同类型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起来,进而促进学生集中注意力,让他们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尽量在教师不断的指导下完成整个学习的过程。

(三)调整标准,培养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指导他们如何利用课堂及课余时间学好语文及其他课程,并使其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所以对待成绩好的学生,教师要不断地调整标准,为他们设立更高的要求。教师喜欢成绩好的学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一定不能彻底放纵他们,否则这类学生可能会因课堂上“吃不饱”,或骄傲自满,或停滞不前,认为自己什么都会,进而放松自己的学习,这与龟兔赛跑的道理是一样的;在平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多看课外书,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并鼓励这类学生向报社、杂志社投稿,参加一些征文比赛,等等;一旦他们的作品得以在杂志上发表或获奖,教师可在全班表扬并由学生本人在讲台上进行示范朗读。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在自己获取成功的喜悦中不断地追求,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成为中等生和学困生的榜样。

另外,在对待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原则上,教师必须承认各类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必须在指导思想上做到“心中无差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学好语文,关心并鼓励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建立自信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采用不同的做法,对学习语文兴趣不高的学生,要着重给他们补好思想认识这一课;不仅要让学生懂得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都离不开语文的道理,而且从学校或社会生活的实践中让他们体会到学好语文课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以让这些学生上台演讲,刚开始,一些学生由于想说却说不清、词不达意,甚至把原来想好的意思说错了。此时,教师应抓住机会,针对实例,对他们进行学好语文的重要性的教育,使他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印象,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自信心,这也是教师对学生内驱力的进一步加强。针对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则着重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培养兴趣,及时激励。如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学生识记之类的问题时,只要他们答对了,教师便可让班内的其他同学热烈鼓掌,答不对则耐心点拨,多多鼓励。由于这一类学生在某一次或某方面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看到了自己的成功,并得到了教师与同学的充分肯定,所以会渐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进入语文爱好者的行列。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因材施教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流于形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的差异性只会越来越强。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长处和不足,教师更要努力分析、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要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材施教,使他们各自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新的良性发展。

时代的车轮已进入新的世纪,放眼全球,经济竞争和技術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这些都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所以,国家、社会、人民都寄希望于教育。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精心培育,因材施教,为国家、社会培养一代又一代的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维泽.因材施教原则[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6.

[2]肖湘宁.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张恩惠,李华强.如何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适应能力[J].小学教育研究,2010.

[4]张泽惠.学生课堂学习的因素分析及其测评研究[J].教育研究,1991(6).

猜你喜欢
运用探讨因材施教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初中化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探讨
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法的运用初探
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巧抓课文及学生特征因材施教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