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课将助推未来优秀人才成长

2020-06-05 02:44雷祯孝
决策与信息 2020年6期
关键词:优秀人才电影

[摘    要] 21世纪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竞争,能否培育各行各业杰出的专业人才、管理人才,是人才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20年的理论探索与学校实验,电影课已显示出吸引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行动与思考能力的明显优势,这一现象已被日本等国关注和借鉴。与此同时,电影课在培育我国未来优秀人才进程中大有可为。要围绕全心全意为人民这一中心,增加各类教育中培育价值理念、文化精神的课程比例,探索有效的影视教育实现形式,为培育未来我国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作出贡献。

[关键词] 电影;电影课;优秀人才;继承人仿生学

[中图分类号] G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0)06-0059-06

《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傳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教基﹝2018﹞24号)提出:“力争用3—5年时间,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基本普及,……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使观看优秀影片成为每名中小学生的必修内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发影视教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1]本文就如何落实国家这一部署培养为了优秀人才进行探究。

一、中国电影课影响了世界,日本等国电影课发展迅速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百年大计,事关培养未来的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当日本正苦于教育难以推进之时,中国面向未来,以惊人的势头推进教育改革。其中,利用电影进行教育的新方法获得了成功。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外有关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2002年,日本稻盛和夫企业家协会成员藤井胜典曾邀请笔者赴日本东京、大阪、鹿儿岛、静冈、仙台、长崎、京都等7个城市演讲,系统介绍电影课。在听众中,来自仙台的一位校长横濑和治跟踪听了7场。他后来到中国山东参加国际电影节,观看了5堂电影课展示并发言说:笔者的演讲在日本的各界引起了很大反响,所提倡的电影教育已经在日本各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他希望中国能为日本输送电影课的师资,将电影课的精神在日本发扬光大。另一位日本朋友说,中国上电影课长大的这批孩子,今后在联合国、奥委会、国际经济组织等各种领导席位的竞选中,可能具有更多的优势。因为他们的公共意识是从小养成的,他们有能力胜任参与、领导各种事务。

此后,日本学界、政界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电影课。2003年日本映画大学(日本电影大学)时任副校长、博导千叶茂树来华拍摄了48分钟纪录片《电影课在中国》,访问了电影课总部和北京、江西的6所电影课实验学校。教育部官员王珠珠陪同访问。日本国会议员小野晋也2002、2003、2004年连续三次会见笔者及中国电影课校长代表团。

日本媒体出版界也对中国电影课表现出极大兴趣。200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王珠珠主编、笔者任执行主编的《电影课实验在中国》[2],详细记录了当时在85所中小学实验的情况,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追踪调查测评了电影课的效果。日本立刻全文翻译了此书,准备在日本出版。2004年,日本学者教授媒体人一行6人参加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电影课第三次研讨会。

2003年,藤井胜典观摩北京宣武师范第一附属小学的电影课时,偶遇一名会讲日语的二年级学生,他告诉藤井:看电影使他拥有了一个梦想。藤井深受触动。于是决心建立日本的电影教育基金会,取名为童梦。6年后基金会获得日本政府批准成立,他担任会长。藤井胜典会长将中国两个学校的电影课专题纪录片翻译引进日本。一个是包钢十一小开展电影课的纪录片。片中说,电影课给学生带来的精彩是意想不到的。电影课改变了学校的整体面貌;另一个是南京五老村小学开发的《中国与日本》电影课。日本学者认为,学生在学习电影课后对日本的整体了解,甚至比老师和媒体把握得更全面。藤井胜典说:日本虽然现在有点慢,但是一旦决定下来,速度也会很快的。这也提醒我们,如果中国不抓紧,日本有可能反超中国。

二、中国未来优秀人才的精神生长课程:文以载道,以人民为中心

50年前,响应“上山下乡”运动号召,全国知识青年到乡村锻炼。表面看来,这一代人被耽误了。40年前,胡耀邦向全国推荐了一篇文章。第一个标题就是“被耽误了的中国只能靠被耽误了的中国人来改造”[3]。现在这个预言已经应验:带领我们国家走向富强的当今优秀人才,多是当时所谓“被耽误了的”那一代人。他们最大的精神优势就是:他们作为人民一份子,体验、饱尝并深知人民疾苦。这可能印证了一个真理:未来优秀人才的精神生长,远比知识和技能生长重要。

未来领导者的精神核心与12个关键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样,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为人民。“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民心”、民众“获得感”,这都是习近平总书记经常提及的词汇、关心的话题。

现在社会上蔓延着一种思潮:似乎智商高、考高分的学生,今后就要去当科学家或者大企业家。北大教授钱理群发现,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很多人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4]。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没有为人民的担当。这样的高智商人群数量越多,我们的民族就越危险;他们当中就会出现贪腐官员,甚至出现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败类。我们应当改变这种唯智商、唯分数的人才评价思想,帮助学生将为民意识内化于心,使他们今后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能牢记为民情怀、秉持公共精神。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以民为本的思想。《道德经》:“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汉书》:“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尚书》:“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晏子春秋》:“以民为本。”这些优秀传统思想也为中国共产党所继承和弘扬,一再强调“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基于将为民思想融入儿童教育课程、培养未来优秀人才基本素养的目的,笔者团队开发了“领袖电影课”和“人民电影课”。“领袖电影课”,包括《中共党史电影纲目》《世界各国古今元首传记电影纲目》《世界大名人传记电影纲目》,包括政界、商界、学界各类领袖的传记电影以及他们少年时期的故事电影;“人民电影课”,包括《孤儿的命运电影纲目》《贫富换位电影纲目》《残疾人的奋斗电影纲目》《弱势女性电影纲目》《风尘女电影纲目》《穷人的梦想电影纲目》《黑社会电影纲目》《警匪反恐电影纲目》《好官坏官电影纲目》《法律与良心电影纲目》《用爱为你疗伤电影纲目》等等。这两个板块的电影课,或许可以作为各级党校的课程,也可以精选作为学生干部的道德与法治课程。

管仲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5]。因此,中国未来优秀人才的生长战略,一般都要提前50年开始启动,需要四五代人的传承与更新,做规划则要更早。

300年前,为了适应工业化对技术人才的需要,捷克的夸美纽斯发明了班级授课制,让学生像机器一样,上同样的课,考同样的题,用千篇一律的知识和技能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优劣。但现代教育却不能再用这种整齐划一的评价方式来培养学生。有学者曾考察日本的一所国际学院,一个班里20几名学生居然没有统一的课堂讲授。教师的办公桌设置在角落里,以备学生问学;学生们各自在读自己选中的书。墙上300多门课程,一名学生每学期只需选3门,选学什么就考什么,考及格就得学分。没有百分制,也就没有高分,更无法攀比。

上学期间学的语数外、数理化等理论知识,固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上学时期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会极大地影响将来优秀人才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古时学生读书,不只是为了学习文字、词汇、句读,不只为了掌握修辞、造句、文采,最重要的是阅读、体悟并践行文中的“道”。韩愈《师说》第一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6]现在的学校课程,往往更注重授业,而在传道方面有所轻视。

传道是传什么道?这个道就是人类积极向上向善的文化精神。《师说》把传道放在第一位。其实,授业、解惑也是要有道的。关键在于如何将承载文化精神的“道”传授给学生。现在学校的课程结构中,知识课程占据了绝大多数比例,而专门注重培养学生文化精神的课程少之又少。

尽管像品德与社会、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但它们所占课时不多且未列入考试科目,所以可能被淡化、占用和挤兑。又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浓缩了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正面精神内涵,是育人的生动教材。如果学生真的做到了,就意味着其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但是如何将之成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既没有研究,也没有试验。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不能靠记诵、考试,而是促使学生的人格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真正形成。

自然界的动物为了繁殖后代,表现出丰富多姿的智慧。我们姑且称之为“继承人仿生学”。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的语文教材有一课叫做《自然之道》,讲的是小海龟从海沙里孵化出来时,被大鸟、鬼蟹、鳄鱼残酷吃掉的惨景。这是因为海龟妈妈一次生200个蛋,孵化出的小海龟父母根本无法照顾,小海龟的成活率只有百分之一。后来,一个摄影人偶然拍到了一段课文里没有写到的精彩绝伦的纪录片:马达加斯加的一只海龟妈妈为了减少孩子们的牺牲,便与其他海龟妈妈在同时间同地点生蛋。于是一夜之间,40万只海龟妈妈生下了8000万个蛋。出生的小海龟排山倒海,千军万马。那些大鸟天敌能吃下多少呢?这部纪录片揭示了概率论对于人才培养的启迪作用。而把这一“继承人仿生学”用到中国未来各方面优秀人才的生长战略上来,就是要从小学生的课程开始。把知识课文的比例下降,把强调文化培育、精神滋养的课程增加。引导学生立志做德才兼备、精忠报国、具有公共意识的合格公民,这好比弱水三千,任取一瓢都是好水,而且都很干净、很甘甜。在此基础上选拔出的各领域人才,优质比例一定会大幅提高。

三、“唤醒激情”的电影课引人入胜,引导学生改进并成就自己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导施建农等专家多年来一直跟踪研究考察电影课的效果,他在为电影课专著写序时,标题就是《唤醒激情的课程》[7]。这表明,电影课是把激发学生内在自主性、从而让学习成为满足学生发自内心的思考需要、发展需要的课程模式。

在小学科学课本中有一段关于食虫草的课文。但学生们对食虫草没有感性认识。而一段70秒的高清电影纪录片却引起了学生的高度兴趣:南美洲的罗拉玛山四周都是悬崖,雨水把悬崖上的泥土一年年冲走,最后就只剩下光秃秃的岩石,由于草要扎在土壤中才能吸收营养,所以大量的草绝种了。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这种草不再用根、改用叶子来吸收营养。它的叶子像暗道机关般严密,叶上布满立针,当有动物碰到第二根针的时候关闭叶子,就能把蚊蝇关住。因为如果刚碰到第一根针就关,蚊蝇就会跑掉。更重要的是,这些草在繁殖的季节不吃蚊蝇,因为要利用它们帮忙传授花粉。繁殖期一过,便又开始吃蚊蝇了。

生动的电影片段给学生以启示:捕蝇草陷入无可奈何之际进而想办法生存,它有没有脑筋?如果有,脑筋长在什么地方?这对孩子们的启发是很大的,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常识,而且还有心理的能量——人与动物都需要拥有生存意志,要顽强地利用智慧来生存。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有一课《世界多美呀》,讲的是母鸡孵小鸡,小生命出世后发现世界的美好。将它应用于电影课的步骤是:第一堂课,教师教授生字生词后,学生们大声多遍朗读课文,然后打开电脑自由观看精彩的小生命出世的电影纪录短片,如鸡、鸭、小鸟、鳄鱼、企鹅、海龟出壳卵生,蝙蝠、羚羊、海獅、人类婴儿胎生,螳螂、蝴蝶、黄蜂从幼虫到破茧化生,螃蟹、海龙、鲨鱼、章鱼在水中湿生等。第二堂课是行动课程,组织学生课外参观家禽养殖场,观察卵生、胎生动物繁育新生的过程,有条件的还可以在家养蚕,观察卵变蝌蚪,蝌蚪变青蛙。第三堂课,再度朗读课文后,学生发表自己的作品,包括作语、作文、作画、作歌、作舞、做摄影、做小品、做手工等等。说话不等于作语,写字不等于作文。作语是指用口语有条理地表达思想,语文不能只要求作文,不要求作语。老师只需成为主持人,点评、表扬,不必再口干舌燥地讲满整堂。

第一所电影课实验学校坐落在浙江温州龙港农民城,在那里每星期会安排观看一部完整的好电影。排在课程表里的电影课,得到学生的热切盼望。学校问卷调查学生最喜欢的课程,大家不约而同选择电影课,电影课成为学生最热爱的课程。

笔者对电影课的育人效果进行了持续观察,发现电影课对学生的人格培养产生了积极影响。不少一直当着“小皇帝”的独生子女,接受影视教育后,开始学会放学回家给父亲倒开水、倒洗脚水;湖南湘潭机电小学四年级一位学生,坚持利用课余时间护理病重的母亲,不但母亲深感安慰,学生自己也因此变得意志坚强;北京育才学校的一位女生在观看画家凡高的故事片后,自主临摹凡高的画。她说,凡高的一生虽然悲惨但也活得很精彩,所以会为此而感动。如果不看电影而临摹,那仅仅是学习绘画技法,不会有感情上的冲动和感动。

電影课还助于激发学生的教学参与主动性。如在《外星人》电影课中,每个学生都有一册试用课本,其中载有全世界外星人系列电影的介绍,图文并茂,包含1部必修课电影,3—4部选修课电影,更多自助餐电影。其中既有科学研究模拟出的外星人形象,也有学生自主绘制的独创的外星人形象设计。所以,这本教材是学生和老师共同编写的。全国电影课学校编写的这类电影课图书,有113种被中国电影博物馆收藏展出。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科学散文《蟋蟀的住宅》,编入了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江西沿江县实验小学的学生们观看了几十种昆虫小鸟做窝筑巢的精彩纪录片片段,他们为那些“笨鸟”屡败屡战、百折不挠所震动,被那些做了窝再采花美化的“聪明鸟”而激动:原来小小生命可以有大大的艺术创作,弱小生命也有顽强的生存意志。

在江西萍乡实验幼儿园里,六岁女孩刘嫣然由于受到电影课激发而画了《我为地球洗个澡》——大象鼻子喷水,地球洗淋浴。这张体现奇思妙想和生态关怀的作品被刊登在日本、英国的媒体上。

湖北省十堰市柳林幼儿园在《海底总动员》发掘出若干教育元素:亲情、友情、勇敢精神、合作精神、海洋知识、色彩绘画、音乐素养等,2011年5月,党和国家领导人前往该园看望了孩子们和老师[8]。北京宣武区师范第一附属小学大力提倡唱童谣和电影课,2004年,该校被中央媒体报道。

不少参与电影课实证教学和管理的学校教师和管理者,对电影课在促进教学观念转变、提高培养质量等的重要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一位教师说:“电影课悄然改变着学生。我发现自己也悄然地发生了改变。”一位校长说:“电影课把全校工作都带动起来了。考试成绩也自然而然大提高,同时又实现了减负。”

我国电影课开设20年来,最早的电影课小学生多已大学毕业。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生洪文婷回忆道:“与电影课的相遇其实带有某些戏剧的色彩,像误入森林的孩子无意中发现了一块风景如画的世外桃源,于是一见钟情,从此不能割舍。……10岁之前的我是一个相当平庸甚至有些懦弱的学生,成绩中等,能力平平,却和所有同龄小孩一样热衷于日本动画片并且乐此不疲。”但是,电影课开始让她心甘情愿地改变自己并迈向优秀。她在武汉大学时便在国际“四大名校杯”辩论赛中获“最佳明辩奖”。高中之前还创办过一个谰湖文学社,主编社刊《新星》,表现出较高的思辨才华和组织能力。2001年,北京育才学校学生武赫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唱了笔者作词的《电影课之歌》,由CCTV6播出:

从小我就有一个梦想,要把全世界的电影统统看光。就好像眼睛长上了翅膀,在自由的天空中翱翔。……

电影课啊,电影课,你是全球小朋友的向往。你像一道道彩虹,为我们的心灵架起桥梁。

武赫后来被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录取。2015年11月,她参加学院欢迎中国著名歌唱家的演出并得到亲切接见。

正如歌词中所概括的那样,广受学生喜爱的电影课将“为我们的心灵架起桥梁”,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价值判断的精神动力,为国家各行业、各领域培养更多合格建设者、领导者等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12-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812/t20181224_364519.html.

[2]  王珠珠.电影课实验在中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王通讯,雷祯孝.试论人才成功的内在因素[N].中国青年报,1979-12-11.

[4]  钱理群.致青年朋友——钱理群演讲、书信集[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8.

[5]  管仲.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6]  韩愈.五百家注韩昌黎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9.

[7]  雷祯孝.电影课催生交响课程新时代[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07-28.

[8]  “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幸福的童年”[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06-01.

[责任编辑:胡  梁]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is competition for talents. Whether or not it can cultivate outstanding professionals and management talents in all walks of lif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mpetition for talents. After 20 years of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school experiments, movie lessons have shown obvious advantages in attracting students interest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ability to act and think. This phenomenon has been paid attention and learned from Japan and other countries. At the same time, film lessons have a lot to do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China's future talents. We should focus on serving the people wholeheartedly,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courses that foster value and culture in all kinds of education, explore effective forms of film and television education, and contribute to the cultivation of outstanding talents in all walks of life in China in the future.

Keywords: Film; film class; excellent talent; heir bionics

猜你喜欢
优秀人才电影
建立党委联系优秀人才工作制度
论胡玫《孔子》编剧艺术得失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
企业招聘优秀人才的经济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