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高风
明尼阿波利斯位于密西西比河与明尼苏达河交汇处,是美国第46大城市,人口约43万。“弗洛伊德事件”一夜间将沉寂已久的明尼阿波利斯,这座既古老又年轻、既富有又贫穷、既单纯又复杂、既“纯白”又“多色彩”的城市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
臭名昭著的3K党肆虐
直到北美独立战争结束,这里都是印第安人的大部落——达科他人中的苏族聚居区。1680年法国人成为最早抵达这里的欧洲人,并建立多湖城。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大量难民、危险分子和流放犯被驱赶到印第安人部落“保留地”,令原本平静的“多湖城”变得喧嚣嘈杂,许多地块上出现了白人城镇,并一个个并入明尼苏达州。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获胜而告终,属于北方联邦的要塞司令斯蒂尔趁机以胜利者的姿态,要挟当地印第安部落“自愿”将剩余土地并入美国明尼苏达州。1867年,铁路从北面的芝加哥延伸到这里,围绕着圣安东尼瀑布的大小城镇、居民点和要塞被首次合并为一座都市,这就是“明尼阿波利斯”,即“瀑布畔的新城”。
明尼阿波利斯很早就以伐木业著称。新城建立时已是工业革命时代,最初,人们在密西西比河畔建立伐木场和锯木厂,并将木材沿河运往下游;随后,人们开始利用瀑布动能发电,让锯木厂用上电锯,还用水流带动磨盘,发展了造纸业和面粉加工业。这里无须建造巨大的水坝就可以源源不断发电,吸引了外来投资者。20世纪初,这里成为美国中部最著名的工业重镇及世界上最著名、产量最大的面粉加工基地。著名的菲尔斯伯里公司每年加工的面粉占全美面粉总量14.1%,其中1/3行销海外。
由于这里是南方和北方、白人和黑人、欧洲定居者和印第安人势力交汇之处,鱼龙混杂的“大码头”,在建城之初的几十年里,这里充斥着腐败、权力寻租和暴力。这座城市的白人定居者构成十分简单,绝大多数是来自德国或北欧的日耳曼裔,因此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这里的地方法规和行业规范公然将“不允许非白人入住”明文写入,这里也是臭名昭著的3K党和反犹太团体肆虐的所在。直到1938年,反犹太团体还公然在明尼阿波利斯集会,这里曾被称为“反犹太都市”。
夜总会之都、嘻哈之都
然而这里同时也是一座充满抗争和反叛气息的城市:早在1886年,这里就拥有了一座允许未婚妈妈就诊的产科医院,在全美也是最早之一;1934年,明尼阿波利斯工人大罢工,推动美国各地相继通过了承认工人各项正当权利的法规;1946年,在进步市长汉弗莱推动下成立的“人际关系委员会”,是美国最早公开将“各族裔平权”当作根本诉求的团体;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这里还成为全球最著名的夜总会之都、嘻哈之都和LGBT的乐园。
明尼苏达又是一座丢失了历史记忆的城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面粉业、伐木业和各种制造业的衰落,急于转型的城市管理者不顾方方面面的强烈反对,在短时间内强制性拆迁和夷平了市内25个社区的200多座古老建筑,占当时城市建成区面积的40%。号称“比明尼阿波利斯更古老”、昔日伐木和采集石灰石的据点“精神岛”,1960年在国民警卫队工兵的隆隆爆破声中永远消失,曾是明尼阿波利斯市“人文地标”、矗立在市中心的大都会大厦和被誉为“城市之歌”的盖特威区也不复存在……当人们终于开始为历史记忆的消失而惋惜痛悔时,一切为时已晚。或许正因为此,近几十年来这里又成为全美激进环保主义者的“圣地”。
人均剧院、音乐厅第二多
然而,这座城市新经济的转型在某种意义上是比较成功的:新的“水城”不再是弥漫着锯木屑和面粉粉尘的老工业城市,而是一座充满着新经济气息,拥有中西部屈指可数的CBD区域和白领群体的现代化都市。这座不太大的都市里,聚集着5家“500强企业”的总部,近30年来,这里的人均GDP和人均收入,都稳居全美前15名之列。但上述“成功”和“富有”与普通市民关系不大:CBD充斥着本地和外来的精英,“新经济”的大小受益者大多是他们,而贫民,尤其少数族裔的生活非但未得到多少改善,许多人还因为这种转型,丢掉了在锯木厂或面包厂世代相传的饭碗。
于是文化和艺术成为“老明尼阿波利斯人”,尤其少数族裔的新寄托。这里是全美人均剧院、音乐厅第二多的城市(最多的是纽约)。始建于1915年、历时91年才最终落成的沃克艺术中心是全美最大现代艺术博物馆之一,艺术天才云集的明尼阿波利斯东北艺术社区,更是诸多美国媒体所推崇的“全美最佳艺术社区”。诞生了普林斯和迪伦的社区艺术中心和第一大道、第七街口那诸多叫不上名字的酒吧、夜场,是无数桀骜不驯、自认为自己将是“下一个普林斯”的无名嘻哈、摇滚和各种另类音乐艺人诞生的摇篮。普林斯生前多次公开为少数族裔鸣不平,针砭种族隔离和肤色歧视的词句和音符,几乎每晚都回荡在第一大道、第七街口“夜场”无名乐手的嘻哈和各种即兴音乐创作的旋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