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庆
(1.南京体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4;2.江苏省运动与健康工程协同创新中心,江苏 南京 210014)
训练分期理论是运动训练科学的核心理论,是指导运动训练计划设计的主要依据。多年来,几乎所有的运动项目尤其是周期性体能类项目在训练实践过程中都以此来设计和安排训练,进而实施对运动训练的有效控制。进入新的奥运会周期后,运动训练全面进入数字时代,以奥运会为核心的世界竞技体育也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训练实践的发展对训练理论的创新提出了巨大挑战。历经近50年发展,一直用于指导训练计划(安排)的经典分期理论在整体上已不能适应现代竞技运动训练的发展。被广为推崇的板块分期因缺乏足够的训练理论与实践数据支撑而引起争议,其“解迷”能力也愈显不足。国际训练科学界对训练分期理论的研究亟需新的理论思维和理论创新来指导训练实践,提升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在此情况下,整合分期模式应运而生。
整合分期(integrated training periodization model,ITPM)是2009年由国际著名训练理论专家、现代分期理论先驱图德·邦帕在其著作《周期——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首次提出。由于该著作重点研究训练理论和方法,不是专门研究训练分期问题,因此,基于训练系统性考虑,研究中虽提出了“整合分期”的概念,但并未对“整合分期”做专门论述,也没有立即引起国际训练理论界的关注。2018年,西班牙著名运动生理学家兼教练伊尼戈·穆继卡在《国际运动生理与运动表现学刊》上发表文章,首次系统论证了整合分期模式,其基于零散的研究发现了运动训练实践中整合分期的强烈导向,并进行了归类综述,力图呈现整合分期的可行性实践方法及卓有成效的训练益处。这一研究强化了整合分期的概念并展开研究,迅速引起了国际运动训练科学界的极大关注,引发了国际运动训练专家学者的思考和讨论,但国内仍未有这方面的介绍。2018年11月,加拿大约克大学图德·邦帕教授应邀访华讲学。在讲学和讨论中,图德·邦帕反复提及进一步拓展经典分期理论和板块分期,运动训练中的营养、心理和技术均存在分期设计的问题,应予以重点关注。经查阅大量研究文献和资料,访谈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对整合分期模式有了较为系统和清晰的认识。本文将从更为客观系统全面的视角论析整合分期模式的渊源、形成和未来体系化发展趋势,探讨整合分期模式对我国运动训练实践意义。
“范式”(paradigm)是库恩科学哲学理论的核心。“范式”大体可归纳为:1)代表着一个特定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构成的整体;2)该整体的一种元素,即具体的谜题解答(范例)(陈俊,2007)。反常不断增加,即科学家总是从无法解答一个重要的谜题开始而引发危机,“一种理论的变形骤增正是危机的通常迹象”(库恩,2003),由于范式变形的增多,危机使得常规解谜规则变得松弛而进入新的“范式”。经典分期理论(也称“马氏周期理论”)在以板块分期“叫板”为代表的“变形骤增”中似乎愈发遭到诟病,其“长期计划”(陈小平,2016;李庆等,2004)以适时调控竞技表现高峰的解谜规则愈发松弛。“包括经典和板块分期在内的训练模式目前还都不能满足当代竞技训练实践的需求”(陈小平,2016;陈小平等,2012;资薇 等,2019),已然出现不可回避的“解谜危机”。同时,关于分期理论的要点——分期多与少,也愈加深刻,并通常认为少周期特点是基于“累加训练效应”来施加全面刺激而“多种能力同步发展”;多周期特点是基于“训练痕迹效应和累加效应”来施加“高度集中专门负荷刺激”而“少数能力依次发展”。生物动作能力(biomotorabilities)训练和训练负荷安排[以下简称“训练方法”(methodology of training)]的分期化波动变易占据当前训练分期理论范式的“硬核”。然而,运动训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训练负荷和生物动作是诸多因素中的一个方面。训练分期理论的本质是分期,而分期的目的是目标化、阶段化、综合化、个性化组织管理各要素,优化调控训练过程。因此,迫切需要重新审视包括经典分期、板块分期、多分期等原有运动训练分期理论范式,重构仅局限于“训练方法”的单一解谜规则。
训练规律不在于身体,而在于训练与身体相互作用关系,运动员身、心、脑(body-mind-brain)的适应是训练过程的基础。运动训练是一种机体的应激,涉及到大脑中枢、心血管、呼吸、内分泌、心理等系统,其对这些系统产生各种形式的刺激,系统又通过其机能、形态、稳态变化产生适应。训练负荷过小不能累计训练效果,训练负荷过大又会徒增过度训练综合征风险。近年来,运动员在运动训练和竞赛中主动和被动承受的负荷强度或应激压力呈现不断攀升的趋势,一方面需要运动员更加强大的意志品质和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完成训练;另一方面在训练方法手段设计上需要愈发注重训练中恢复和恢复中训练的高效结合;再次,兼顾和重视运动员机体对训练变量反应方式的内部适应过程,该适应过程的优化与外部训练负荷与训练方法的优化一样重要。毋庸置疑,如何在极限负荷压力下更快更好地调节运动员适应水平,这本身就充满空前挑战。因此,在极限挑战条件下,多因素融合调控尤为必要,如伤病史、心理学因素(非运动负荷)、生物化学因素、免疫学因素、营养补给、环境和基因因素、社会因素、年龄性别等都应予以充分考虑。多因素也必然需要更加精细的个性化训练定制。经典分期和板块分期注重训练方法的单一模式显然难以满足运动训练的时代需求。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出了新的挑战。生物体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被计算,如大脑神经网络算法、进化论算法等已经普及。机器学习的诞生更是让自动化本身自动化,被誉为破解复杂性问题的利器。如果没有机器学习,许多科学在未来10年将会面临收益递减。在运动训练和比赛中,随着传感器和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无所不在的普及计算所生成的运动学、生理学、心理学等海量数据,为采用新的数据科学(如机器学习),研究复杂运动训练“工程”提供了充分条件和强烈要求,由此触发运动训练分期理论模式也要适应新的特点和新的模式。原有运动训练需转换为非线性的动态、个性化、概率、综合、整体、复杂相互作用,并借助多维多层数据的计算科学时代。同时,原有注重单一的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生物力学、运动营养学等的经典方法论,应转换成关注跨学科融合、识别个性化特征的适应学(生物学)、神经科学、遗传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信息技术等的新技术、新方法,这些变更无一例外都需要打破学科和知识边界、努力整合不同要素并通过大数据和算法来预测和优化,将运动训练专长与算法的擅长相结合是信息时代的又一个竞技新思维、新模式。世界进入融合创新时代,素有前沿科技试金石的竞技体育正在面临大融合的冲击,训练分期理论也毫不例外。
现代分期理论先驱图德·邦帕等在第6版《分期: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中将“整合分期”定义为,运动员不仅仅需要技术、身体和战术训练,同时还需要在周期中整合心理训练和营养计划,将所有训练要素纳入一个综合性年度训练计划的分期模式,称为整合分期。整合分期要以教练制定的训练计划为基础(Bompa et al.,2017)。
西班牙学者穆继卡将“整合分期”定义为:将所有训练要素整合为一个整体,并根据生物运动能力训练的周期进行匹配,从而决定最适合给定训练阶段(周期)的膳食营养和心理策略。因此,为了优化运动员不同周期内的训练质量和运动表现,整合分期的内容包括训练分期、恢复分期、饮食分期、心理机能分期、技术分期等多个分期因素(Mujika et al.,2018)。
2019年邦帕、布卢门施泰因等在整合分期著作中将“整合分期”定义为:考虑到运动员竞技复杂性需求而提出整合分期方法,将生物动作能力训练与负荷安排组成的训练方法、营养计划、不同心理策略综合起来并分期计划实施和完善(Bompa et al.,2019)。
综合国外学者的论述,本研究将“整合分期”定义为:根据“应激理论”原理和“体系”工程方法,将原本零散而明显割裂的诸要素,如生物动作能力、训练负荷、运动心理、运动营养等,通过数字化交叉、渗透、溶合,形成更加动态、开放、自适应的一体化分期模式。其精髓是去单个要素最优化,重视各要素的权衡与平衡过程,以“涌现”新特性。
整合分期模式是对原有分期理论时间维度的空间立体化拓展,跨越了分期多少、长短的时间过程单向维度,更为注重当前分期阶段上的空间结构与功能维度的要素调节。其理论范式的“硬核”与熟知的经典分期理论和板块分期发生了明显改变。
根据对整合分期定义的研究,整合分期模式应包含以下4个核心要义。
1)训练过程的时间维度的分期是前提。整合分期依据运动员自身状况和训练任务、目标安排,具有明显的阶段化、专项化、个体化特点。这一点基本继承了经典分期理论的内核,核心本质与经典分期理论接近。
2)训练绩效的空间维度“体系”化管理是根本。整合分期其核心内容由“一体两翼”组成。“一体”指由生物动作能力训练与训练负荷安排有机组合而成的训练方法,“两翼”指与训练方法同时展开的运动营养和运动心理等要素的权衡与匹配。“体、翼”调和,平衡发展是组织运动训练的依据。
3)前馈性调控是整合分期的重要指导原则。整合分期强调运动员训练参赛系统长期的过程规划,以完成前期必要的经验积累,使其在训练参赛实战中具备一定心理认知的可预见性、可控性,以及“赛练未至,营养先行”的主动积极适应与恢复防控方式。
4)基于现代数据科学的训练负荷、生物动作能力、运动心理和营养参数的数字化信息整合,是整合分期得以实现的关键。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如不同于传统算法的机器学习等算法已成为迄今为止应对复杂性问题的秘钥。这使应用“管理”时空维度上的多元、多重运动训练影响因素来制定个性化训练指导方案得以实现。
元理论与某一学科名相连所构成的名词,意味着一种更高级的逻辑形式(李振伦,1996;Shionoya,2007)。透过当前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多(板块模式)、少(大周期模式)、线性、非线性等多种模式的表象,可以看到其均源自相近的理论假设,这些假设构成了训练分期理论自身的元理论。阐明训练分期理论元理论有利于理解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科学实质,以推动分期理论自身的整合和未来发展。本研究认为,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元理论包括系统论(计划经济周期中的组织形态学)和应激理论。
3.1.1 “计划经济”周期的深刻影响
苏联运动训练专家马特维也夫及其团队于1962年提出了训练分期理论,这一理论之所以产生于苏联,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5年计划经济模式”,其理论依据源自1911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则》(Kiely,2012,2018)和1921年波格丹诺夫的《组织科学与经济的计划性报告》(苏娜等,1995)。在《科学管理原则》中,泰勒提出“将整个过程分解为一系列明显集中的顺序单元,随后结合数学来计算顺序,通过排列这些单元控制和管理未来的结果”的思路。马特维也夫借鉴这一理论提出将训练过程划分为更小的、更易于管理的阶段,最终目标与在本赛季的主要比赛中实现最佳运动成绩的思路相同。由于“组织形态学”被认为是一般系统论、控制论的前身(刘程岩,2013),训练分期理论同样也传承了一般系统论思想(胡海旭 等,2013,2015)。2017年,图德·邦帕发行第6版《分期: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依旧将“训练系统”的构成要素、结构、功能列为重要的训练学理论基础。由此可见,分期理论在当时既具有较前沿的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依据,又有必要的实践经验与数据支持。
3.1.2 Selye“应激理论”的重要支撑
Selye“应激理论”是分期理论的重要元理论基石,这是当前国内外研究分期理论的共识。无论是经典分期理论研究者乌克兰运动科学家Lyakh等(2014)、板块分期模式集大成者 Issurin(2010,2016,2019),还是现代分期理论先驱 Bompa等(2009,2017)都一致认为,Selye“应激理论”是分期理论最重要的支撑。此外,几乎与马特维也夫提出分期理论的同时,美国运动训练理论学者康希尔曼在1968年出版的被誉为游泳训练“圣经”的《游泳的科学》(Counsilman,1995)中,同样将 Selye“应激理论”作为其重要的游泳训练科学基础(陈小平,2010;陈小平等,2018)。
由此可见,受这一理论启发和来自训练实践的证据,运动科学家们纷纷将其引入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中(Bompa et al.,2009;Kreider et al.,1998,2012;Yakovlev,1967)。
虽然经典分期理论及其衍生发展而来的多分期训练模式和板块分期训练模式(Mujika,2009)相应地解决了不同时期运动训练与竞赛实践需求中的一些问题,但也存在局限。元理论最新演化发展或能为完善分期理论提供学理启示。
3.2.1 由“一般系统”到“复杂自适应系统”再到“体系”的启示
运动训练组织过程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图1、图2),人体更是一个典型复杂自适应系统,这些都提示要重新审视运动训练与竞赛的系统观(诸葛伟民,2009;仇乃民等,2011)。一个典型的复杂适应系统是由无数个个体成分或因子组成的,聚集在一起会呈现出集体特性,这种集体特性通常不会体现在个体或因子的特性中,也无法轻易从个体特性中预测。总体而言,复杂系统的普遍特点是整体大于各组成部分的简单线性总和,而且整体通常也与其组成部分存在极大的不同,即一个系统所表现出来的特性与其组成个体简单相加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存在很大不同,这得益于复杂系统的自组织和涌现行为,以及根据不断变化的外部条件进行自我适应和进化的能力。科学家将类似属性的复杂系统称之为“复杂自适应系统”,并提出综合性、系统性、跨学科的求解思路和研究方法。
图1 训练系统的结构(根据Bompa et al.,2009编制)Figure 1.Structure of the Training System
图2 训练质量影响因素(根据Bompa et al.,2009,2017编制)Figure 2.Factors Affecting Training Quality
事实上,现实世界由变化的环境与不确定性所主导,导致需求难以预测,复杂自适应系统有时也难以应对,由此“体系[系统的系统(System of Systems,SoS)]”的系统工程新思想、新方法应运而生。Buede认为,“体系”的研究是对传统系统工程技术或方法的挑战,被认为是系统工程的最新发展(顾基发,2018;Nielsen et al.,2015)。
运动训练体系至少包括训练、营养、心理、医疗、恢复等系统,根据“体系”工程方法要旨(蔡博等,2019;顾基发,2018;Nielsenet al.,2015),为实现其体系目标或使命,必须借助学科交叉、系统之间权衡与平衡的系统交互等集成整合方法。运动训练的整合分期模式正是应对运动训练中训练系统、营养系统、心理系统,以及人体生命系统组成的复杂自适应系统,乃至体系所面临挑战而提出的一种新模式、新方法。
3.2.2 应激理论由“特异性”反应模型向“非特异性”反应模型的演化发展与启示
应激理论可定义为“对稳态的威胁,无论是真实的还是暗示的(Mcewen et al.,2003),自主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 pituitary adrenal axis,HPA)是应对应激的2个主要系统。”值得注意的是,应激理论在历经100多年的实践验证,也在不断发展完善之中,先后由“刺激”模型向“反应”模型、再由“特异性”反应模型向“非特异性”反应模型演化(韦有华等,1998;Hackney,2006;Mcewen et al.,1993,2003)。限于应激理论演化发展的历史阶段性,其对运动分期理论的影响也呈现特定历史印迹。
第1阶段的应激理论“刺激”模型对于运动训练的指导最为及时,也极具特性。运动训练负荷类型,包括力量、速度、爆发功率、灵敏、耐力等生物动作能力、量度、强度、密度、复杂度等,这正是“刺激模型”中重点关注的刺激及其分类,目的是寻找刺激与反应之间数量关系的物理学规律。就“分期理论”而言,其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对生物动作能力及其负荷量与强度等训练方法的波动安排,图德·邦帕等(2018)将分期化描述为“重复次数与组数背后的科学、每周训练负荷渐进的方法”,都归属于对训练负荷刺激分类与时序安排的研究。然而,随着理论与实践的检验发现,训练刺激与反应的对应关系愈发难以明确量化。
第2阶段的应激理论“一般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是当前经典训练分期理论的重要理论基石。基于GAS的非特异性规律(Selye,1976;Taylor et al.,2012),将GAS中的警戒、抵抗(适应)、衰竭等3个时序响应阶段等同于运动员对训练负荷刺激的反应规律,并依此划分时期、序列组织不同的训练方法,以优化训练质量,促进训练适应。然而,反应模型的非特异性规律、偏重响应结果等特点,往往导致运动训练分期的指导方法过于笼统、模糊,且忽视了个性化、过程化训练方案的价值,存在训练质量效应共识不一等弊端。研究认为,当前运动训练分期理论认识依然处于前2个阶段。
第3阶段开始关注特异性应激反应是一种范式的变换,是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重要变革。新范式指出,应激源与应激之间的过程变量对运动训练的影响同等重要,注重生理学、心理学、脑调控(身心脑)在此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如遗传基因、经验(早期的生活事件、生活方式、与健康相关的行为和应激的经历、社会冲突和社会等级)等,对运动训练带来过程化和个性化调节功能。
依据应激理论演化发展而来的“反应域(reactive scope)”应激理论模型(Koolhaas et al.,2011;Romero et al.,2009)的要旨可知,环境中的可控范围与运动员对此的心理感知之间的相互调适,决定应激源作用的2种可能替代方式,“应激引发适应能力下降”与“适应促进可控范围增加”。由此推断,运动膳食营养、运动心理感知、社会支持等运动训练环境特征与生物动作能力、训练负荷等训练方法应激源的相互作用,是影响训练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运动训练的适应能力或可控范围,而后续施加的训练方法、运动心理与营养等训练应激源的时序和类型将最终决定运动训练适应水平。具体而言,可控范围是良好的积极适应状态,对竞技能力增长和提高运动表现有利;适应能力下降是一种警戒,下降越多对运动员机体越不利,及时通过后续训练应激源、训练环境特征变量进行调整尤为必要,以促使接下来出现可控范围的训练适应性,增长竞技能力、提高运动表现。
目前的应激理论普遍对“可控范围”的认识尚不足。研究将应激理论中应激源刺激(前)、过程中相互作用(中)、应激反应(后)都综合起来认识运动训练负荷与反应(适应)的全过程,提出通过“整合分期”来实施运动训练的全程化、个性化监控(Mujika et al.,2019;Pickering et al.,2019),可以更好地控制运动训练与竞赛。整合分期目标是更好的实现事前预测、主动控制“未知的训练与竞赛压力”,研究认为,这是分期理论之元理论演化发展对分期理论和训练实践的一次革命性推动。
现代运动训练体系由来已久,甚至在古希腊奥运会期间就已经提出了相对完备的运动训练方法论体系(胡海旭等,2013),借助自然科学进展探索、解释运动训练规律的“范式”,是现代奥运会复兴以来运动训练科学的主要贡献。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不断借鉴系统论、应激理论等元理论而发展完善,已形成动作能力与训练负荷等身体训练所需的、较完备的分期理论体系。同时,应用心理学、营养学等学科指导运动训练实践、提升运动表现的科学发现也取得了长足进展且自成体系。由此,为解决日益复杂的运动训练问题,整合学科或知识的思路呼之而出。西班牙运动科学家、减量训练主要贡献者穆继卡和罗马尼亚籍、现代分期理论权威人物邦帕及其同事先后于2018年、2019年提出整合分期模式与方法(Bompa et al.,2019;Mujika et al.,2018)。研究发现,虽然来自实践总结的整合分期尚在归纳总结中,难以达成广泛共识,比如穆继卡提出“运动训练、恢复、营养、心理技能、动作技能获得,以及热反应、高原适应、体成分、物理治疗”的整合分期计划和综合管理(表1、表2),邦帕及其同事择重讨论了“生物动作能力和训练负荷、心理技能、运动营养”的整合分期模式与方法(表3),但是他们卓有见识地提出整合分期模式与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分期理论发展的未来动向。
上述3个整合分期方法范例是基于现有文献的零散研究归纳而成的,较为清楚地呈现了整合分期模式的基本架构。其中,穆继卡从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的不同需求制订出整合分期方法,邦帕则从速度和力量(训练方法)训练的需求制定出更具基础性指导意义的一般化整合分期法。相较而言,穆继卡的整合分期方法更为具体,更具指导性。但是,其制订方法都处于实践经验总结的初级阶段,用以科学指导整合分期模式的可操作性理论与方法尚不明确。
1964年马特维也夫在其著作《运动训练分期问题》提出“运动训练分期理论”。1977年其经典著作《运动训练原理》正式确立了马氏传统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科学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板块分期”模式作为批驳马氏经典分期理论的不足而得名,尤其在国内广为人知。板块分期源自前苏联运动学家维尔赫尚斯基(Verhoshansky)于20世纪80年提出的“板块训练系统”,并经过以色列运动训练理论学者伊苏林发展完善后于2008年前后正式提出并出版专著而闻名,2011年翻译成中文专著《板块周期——运动训练新突破》,直至2018—2019年,穆继卡和邦帕相继推出“整合分期”研究论文和专著。为更利于“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在国内的科学传播、发展乃至创新,本文分别从分期理论的元理论、理论、方法、实践等层面予以解析,对比经典分期理论、板块分期、整合分期三者特征(表4)。
但应该注意到,当前所有的运动训练分期理论模型都是定性模型,与其他同样是基于Seley“应激理论”的GAS所提出的经典竞技能力增长定量模型(胡海旭,2016)相比较,如临界功率(critical power,CP)模型、训练负荷-效应(impulse-response,IR)模型、竞技潜能元(performance potential metamodel,PERPOT)模型等,如果后者属于更加清晰、简约、抽象,但不太符合现实(除非模拟的现实也很简约)的限制性模型,那么,前者则属于非限制性模型,其特点是描述更为详尽,更加注重情境,也更符合现实,却不够清晰,也难以精确估算。整合分期模型或多或少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在宏观原则上给人印象深刻,具体操作层面却难以精确估算等。因此,在具体落实中应结合传统定量模型之模型驱动的集体推断和机器学习算法之数据驱动的个体预测(Bonidia et al.,2018;Claudino et al.,2019;Fister et al.,2015;Novatchkov et al.,2013),最终实现整合分期模型的自动化学习特性,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紧密。
训练分期理论是目前运动训练,尤其是周期性体能类项目长期训练计划安排的主要依据,其作用不仅体现在训练各阶段目标任务明确和训练负荷把控上,还是对运动训练实施有效控制和提高训练效益的主要模式。长期以来,我国绝大多数教练员学习了前苏联的训练理论,接受并采用经典分期理论指导训练实践。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国优秀运动员在国内外大赛中创造了优异成绩。因此,经典分期理论在我国运动训练学界具有重要意义。进入21世纪,板块分期模式的引入丰富和完善了我国高水平教练员训练计划设计的思路,对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能力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板块分期模式主要是针对运动员个案研究提出的,并且被认为仅是对训练方法主导的经典分期理论的一个补充,其科学性、普适性都不够而未能成为训练模式变革的主导思维。事实上,多年来我国运动训练科学和训练方法都习惯将各个领域分科研究和指导训练实践,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和运动 营养学等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应用。
表2 穆继卡提出的团体项目整合分期计划示例Table 2 Example of a Team Sports of ITP's Plan Proposed by Mujika
整合分期模式得益于经典分期理论和板块分期模式为代表的“训练方法”分期的理论逻辑与思想启迪,通过汲取训练分期理论元理论最新成果、信息时代创新科技等新思维所提出的一个理论模式,以拓展原有训练分期理论在运动训练实践应用中应对复杂问题的求解思路与方法。研究认为,整合分期理论对我国运动训练实践的启示有以下几个方面。
运动员的成长极为复杂,贯穿全年的任何时段都需要科学专业和精准个性化的攻关服务,个性化和科学化不仅需要运动训练科学家关注具体训练目标来设计和划分训练周期安排,更要求训练各要素的有机组合和平衡调和,而非孤立推测。
原训练分期是以年度训练为基础的计划,按照时间段具体划分为不同训练阶段。分期的本质是将年度划分为更小、更便于管理的训练阶段,管理的核心是波动变易不同阶段的训练方法和训练负荷。这导致在训练实践中,常常将训练分期理论与训练负荷模式混淆。具体而言,分期理论是严格建立在阶段基础上的训练,每一个训练阶段或周期并不能被线性或波动。由此研究认为,不存在线性或波动变易负荷的分期本质,分期是根据运动项目差异和每年竞赛目标而设计的一系列训练周期或阶段的串联。
表3 邦帕提出年度计划整合分期基本框架Table 3 The Basic Framework of ITP''s Annual Plan Proposed by Bompa
基于此,本研究将关注的焦点定位在每一个具体的周期或阶段,在某一阶段上除了需要根据运动员的准备状态和阶段任务优选训练方法(训练方法和训练负荷是对人体刺激,对应应激理论模型前端的应激源),运动员还需要极具针对性的运动营养计划和心理指导策略与之平衡配套,这2点主要对应应激理论模型末端的反应和中间环节的过程调节。整合分期模式强调同等重视训练方法、营养和心理等才能高效促成运动训练质量和运动成绩增长。因此,在备战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运动训练各要素普遍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以此设计和安排训练计划,实施科学训练。
运动训练是一个典型的应激过程,从“应激理论”演化中,也很容易发现认识运动训练规律的类似进程。运动训练分期理论是揭示运动训练规律的一个集大成者,与应激理论息息相关。起初,将训练负荷“刺激”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寻找“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对应关系,研究训练负荷的内容类型及其量度、强度、密度、复杂度等来优化运动训练质量,提升运动表现(Jaspers et al.,2017),从聚焦“刺激”的体能训练在运动训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体能训练主要是以生物动作能力(力量为核心,以及速度、耐力等)及其负荷(量、强度等)关系设计为代表的一个集成体系。随着认识到运动负荷刺激与反应关系的错综复杂性,开始将焦点转移到应激过程的末端“反应或响应”,Selye“应激理论”的GAS是非特异性(一般规律),将中心后移至“提高机体适应,防止衰竭”而有效避开了训练负荷刺激的复杂性问题,如何提高运动员机体在于运动训练负荷刺激的“恢复与适应”成为焦点,运动心理、运动营养、运动医学与康复等恢复与适应方法手段层出不穷,但大多是基于运动员机体的生物学反馈特征开展的“事后”调节干预。
表4 运动训练经典分期理论、板块分期、整合分期的特征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ical Periodization,Block Periodization,and ITP
“事后”调节的代价在于“治已病”,“事前”可预测性调控在于“治未病”,其付出的代价也有明显区别。由此,提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应激过程控制,是对已有应激理论的一个重要补充完善。最初,心理学成为“过程”调节主要方法,个人对于环境条件或应激源的感知、个人对其应对能力的感知等往往左右着应激水平或适应能力。研究一致认为,该过程受到遗传风险因子、早期的生活事件、生活方式、与健康相关的行为和应激的经历,包括社会冲突和社会等级的影响。机体意识到环境条件或应激源的可预测性与可控性工作主要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ypothalamic pituitary adrenal axis,HPA)和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sympathetic adrenal medullary axis,SAM)中完成,大脑是应对应激的中心器官,通过预测满足预期需求所需的水平来判断可控与否,再改变受控生理变量的机制,与身体的其他部分互相通信。应激理论的中间过程调控对于运动训练观念转变和方法手段的运用可谓超出预期。一方面,突出了运动训练与竞赛相关属性“应激源”的经历经验与基因组一样影响运动训练质量和运动表现,前者是心理意识与脑调控的作用,属于后天因素,后者是身体运动功能的作用,属于先天因素;另一方面,“事前”防控好于事后弥补,现代运动营养观念“吃以促训(eattotrain)”即如此,是对传统练而吃补(traintoeat)观念的补充与升华(Seebohar,2011)。由此,应激“前、中、后”3个阶段是一个互相弥补、不容割裂的应激反应全过程,对于运动训练而言,每一个阶段既自成系统又集成“体系”,平衡、调和配置理应是应对复杂运动训练实践的必由之路。整合分期模式正是该过程的一个积极尝试。
整合分期模式在运动训练过程整体中把握不同周期(阶段)、学科与要素之间的动态变化,共同关注运动训练的整体优化及其与局部适应之间的时空关联机制,由此形成特定运动训练周期的科学解释视角与优化策略。整合的全程性和多元化特性只有在个性化的基础上才能指导训练实践。
就空间维度而言,同样的训练内容,一个运动员与另一个运动员个体适应的响应可能不同,特定训练内容的适应性响应是个性化的,受到“基因遗传、环境、生活方式、心理因素、训练历史,以及负载的训练应激参数等”的影响。以环境改变与内分泌变化为例,环境的重要改变起初会引起皮质醇、儿茶酚胺、生长激素和催乳素等内分泌的增加,睾酮素的下降。但它们对应激刺激的重复有相当快速的适应性,特别是对于皮质醇反应(Compas,2010;Rose,1980)。内分泌反应的性质和时间随着应激源的进一步“经验积累”而改变,因此主要反应发生在“预期阶段”,而不是事件发生后的时期。另外,心率和肾上腺素分泌虽然在习惯于特定应激源的个体中,但每次新的应激遭遇都会重新增加。这些都表明,生理反应中存在多种不同的元素,它们以不同的方式起作用。生物体对潜在应激事件的反应存在非常明显的个体差异(Rose,1980;Rutter,1981),内分泌反应的这些差异与如何看待事件的变化以及如何在情绪上对事件做出反应的程度有关。邦帕和哈弗在分期理论著作提出用睾酮素/皮质醇(T:C)比值来反映运动员的准备状态、预测运动成绩水平,有其实践参考价值但也需具体分析。据此研究认为,营造教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与运动员的良好心理情绪氛围尤为重要,应充分调动运动员参与训练的主观能动性,减轻预期心理压力。
就时间维度而言,同样的训练内容在运动员个体的不同成长时期,如顶级运动员或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分期要与青少年训练分期相区分,并且相同时期不同时间施加于同一个体的训练应激也会带来不同的训练反应。比如,营养是高度个性化的,它与医疗史、家庭史、健康水平,以及体重目标、成绩相关目标都有关系,需要综合考虑个性化设计(Seebohar,2011)。根据训练之前的基因、经验、能力等,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支持等个性化设计训练,从“应激源到应激的前、中、后”全过程来促进运动训练恢复与适应,进而更好地提高运动表现。此外,从个体生存与健康的观点来看,应变稳态相关调节的重要特点是对短期具有保护效用,长期而言,如果有许多不利的生活事件或激素分泌失调,持续的应变稳态所导致的应变稳态超负荷就具有损害机体的后果。因此,不能做到个性化实施训练计划,个体即便产生短期适应也并不代表就能长期适应。个性化训练设计是兼顾短期训练反应与长期训练适应的一个先决条件。
房子的质量不仅取决于建筑师或建筑计划,还取决于砖的质量和瓦工的技术,打造运动训练复合型团队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在竞技体育的舞台上,任何明星教练要想取得成功,特别是要想取得持续的成功,将越来越依托于他背后的强大团队。当今的运动训练,正在从“专项技战术教练员‘个体’包打天下、统管一切训练要素和训练过程”的传统训练方式,向“专项化、个性化、精细化、数字化、可视化、集约化训练所需求的教练员‘团队’分工统筹、流水线作业”等一系列产业化工业模式转变。
在传统训练方式中,教练员“个体”受教育、认知、经历、能力和精力等因素的限制,无法满足当代运动训练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必须有分工明确、缺一不可的专业化教练团队的支持。整合分期模式认为,运动训练方法专家(运动生物学和训练学相关专家)、运动心理学专家、运动营养学专家和数据分析专家是打造运动训练复合型团队的标准配置。更为关键的是,专家们围绕同一个训练参赛重大问题来精心设计、精密部署而形成的多元异构变量之间的平衡调和控制模式共识,基于整合分期模式进行复合型训练团队结构优化升级是形成这一共识的必由之路,在权衡和平衡的整合集成前提下,努力打造成智识多元、协同作战的训练智囊团。
伴随信息时代新观念、新技术的发展,无处不在的普及计算已经被各行各业所认同、推动。毫无例外,当代运动训练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产业化工业化系统训练模式”与个体运动员的“个性化信息化数字训练需求”之间的矛盾,即训练模式是个系统工程,训练需求须因人而异,是点对点和数字化的精准调控而不再是经验主观调整。很难再仅凭主观经验的定性判断收获高效的运动训练调控方式,而是得益于运动训练中无时无刻不在生成的海量数据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更迭,为基于数字化开展科学、智能、精准的运动训练提供了先决条件。加之整合分期模式将数字化视野聚焦到一个合理的理论框架之内,且为算法选择和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这些都为又快又好地搭建运动训练大数据库、实现数字化训练提供了科学指南。
阻碍运动员专项运动表现提高的瓶颈,从表面上看,是运动员专项技战术的问题,但从本质上看,是支持运动员专项技战术所需的身体条件、身体结构、身体成分、身体素质等一系列身体能力的问题。没有身体能力的保障,再先进的技战术也会在实战中打折扣。若要彻底解决身体能力问题,根本办法在于体能训练的有效化和物理治疗的精准化。然而,体能训练和物理治疗的机理源自训练方法、运动心理、运动营养的体系化集成和适应性优化,类似这些多元、多层不同属性纷繁混杂的信息,尤为需要借助于数字化和算法化来进行挖掘和解码。
当代运动训练已经逐步从单一要素、简单系统向多元要素、复杂巨系统、体系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模式的改变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必须认清使命、大胆创新探索。因此,提升运动员竞技表现的体系,要求在探求新的发展模式之时,将核心工作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整合分期模式通过长时段的历史时间和大范围的要素空间,在理解时下复杂的影响人体适应要素与解释其分期形成之间建立关联,为全局性理解、解释和数字化优化运动员训练提供策略,正是创新驱动主导下的一种积极尝试。
整合分期作为一个新概念和理论体系,其合理性和可行性与否需要理论与实践双向驱动和综合阐释。本文从深层学理的理论演化和实践需求的必要性方面展开了系统论述。研究和运用这一理论是未来运动训练科学的趋势。本研究认为,整合分期模式是系统科学与应激理论最新发展成果的实践应用范例。具体而言,整合分期模式既是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体系,以及“反应域”应激理论模型的运动训练实践转化,也是运动实践经验的量变累积到质变飞跃的必然转型。得益于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信息整合的新技术、新方法,为解答整合分期模式中的复杂性问题提供了相对可靠的关键技术支撑。因此,整合分期也顺应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吻合图灵奖获得者吉姆·格雷提出的“第四范式”,即将理论、实验、计算仿真统一起来的数据密集型科学范式。研究认为,整合分期是对分期理论的一次理论“范式”变革,或将运动训练推向智能化时代。因此,有必要联合运动训练界、体育科学界、行政管理层等各方力量进行集中论证和研讨,并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的运动训练体制机制的优势,尽快组建整合分期模式专家组,高效集成多源、异构、多模态的数据密集型整合分期数据库,基于全样本、全过程、全景式的元训练大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以迎接整合分期模式验证与实践应用的全面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