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基本七法”有效引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2020-06-04 20:08董理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34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董理

摘 要:俗話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人生德智阅读始。”意思是说,无论是智育还是德育,都是从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开始的。当然,这里所说的“阅读”是广义范畴,大体包括“书本阅读”“生活阅读”“自然阅读”和“信息阅读”等几种类型。然而,无论哪一种阅读途径和方式,都是现代语文阅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学生正处于“德智”培养的重要发展时期,认真指导并有效引领学生开展语文阅读活动,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德智互动、德智双赢”的课程目标,而且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把他们快速引向令人期待的“勤读、乐读、善读”良性发展之路。笔者拟就如下七种基本方法,试对此进行简要性阐述。

关键词:“基本七法”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4.007

一、善用“生活法”,有效引领初中语文阅读活动

本文所谓“生活法”阅读,即“生活阅读法”之义。概括来说,就是把社会生活元素相机有效地融入语文阅读活动中去,在不断丰富阅读内涵的同时,也在逐步提高阅读活动的厚度。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施行生活化阅读策略,既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用结合,还能为学生开辟一条与众不同的学习之路。

如《晏子使楚》中,以对话形式来塑造人物形象。课文先介绍了晏子在遭遇“楚人三问”时通过巧妙作答来维护尊严的历史故事,赞扬了他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聪明睿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联系生活引导如下:如果你遇到同样境遇会怎么办?是自惭形秽还是奋起还击?赢得尊重的根本之道,不在于人的外表,而在于学识和修养。只有通过阅读与体悟,方能具体感受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二、善用“问题法”,有效引领初中语文阅读活动

“疑”即是指“问题”意识。它既是“思之起”,还是“思之源”,是焕发思维意识、驱动思维活动的“源头活水”。教师一定要问得巧、问得准,如善于抓住课题、主题内容、重要句式、情感点或者有价值的现象,既可有效激发学生思考,还能对学生起到“唤醒、启迪、暗示”的促进性作用;反之亦然。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在课堂导入环节,笔者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课文一共写了几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者之间有什么不一样吗?前者比较简单易答。后者看起来“轻轻一问”,却需要学生进入深层次的思考:究竟有什么不同能够让作者分出彼此呢?如此而为,在无形之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让学生自发地进入阅读活动之中。

三、善用“图表法”,有效引领初中语文阅读活动

古语云:“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对于学科活动而言,其意在于强调“实践教学”的内涵、意义和价值。众所周知,初中学龄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重要发展时期,他们对于语言文字的感悟力普遍欠佳。有鉴于此,包括“图画演示”法在内的实践性教学对于他们就显得既十分重要又非常必要。

以叶圣陶笔下的《苏州园林》为例。其中“理清文路,把握园林整体特点和说明顺序”是课文的重难点。为了切实解决这一重难点,更好地引领学生阅读,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中展示“拙政园”“怡园”等著名园林的相关图片,并引导全班通过“图文互动”来强化自我感知;接着让学生结合课文语言,通过喜闻乐见的简笔画形式,描绘图上建筑物的方向和位置。再用图表列出各类说明方法。把看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条理化,有助于更好地阅读与理解。

四、善用“补白法”,有效引领初中语文阅读活动

所谓“补白”,就是在语文阅读活动中,教师根据实际教学和学生发展需要,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组织并引导学生对“省、缺、遗、漏”现象作出相应“填补”,让文本内容更加丰富,让阅读情感更加

充沛。

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在结尾处总结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不是令人矛盾的逻辑现象吗?主人公最后结局究竟怎么样呢?笔者抓住这一“空白现象”,引导学生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开展相应的“补白”活动。大家根据阅读理解和个人意愿,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笔者认为,无论“活着论”还是“已死论”,只要学生能够说明相应的理由就行。如此“相机补白”,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想象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力,让阅读活动不断地趋向拓展和深化。

五、善用“体验法”,有效引领初中语文阅读活动

在学校教育中,对于学生学习来说,“学”固然非常重要,“做”更是必不可少。只有把两者相互渗透并有机结合,才能让人从“学用结合”中获取实质性的见解。“实践出真知。”这一信条式简约命题,就是从根本上强调“做”的重要性。在语文阅读活动中,“做”往往可分为“师生共同创造可体验环境”“学生进入自主体验境界”“师生共同体验”等几种形式。

比如,在《沁园春·雪》经典词作教学中,教师要制作课件,并配以古筝演奏。首先,让学生通过“视听盛宴”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接着选取一些雪景,与“惟馀莽莽”“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对应,让全班通过“图文互动”在比较中欣赏,在感知中品悟;在此基础上想象各自的“所看、所想、所悟”;最后,在小组讨论、集体交流中实现“共享共建”。

六、善用“迁移法”,有效引领初中语文阅读活动

“迁移想象法”简称“迁移法”。顾名思义,就是指在摆脱文本限制的状态下,从某一局部处“斜出旁生”,在想象中获取相应的阅读感知。其主要目的是—适量注入“新鲜元素”,既可扩大教学容量,拓宽思维空间,又能更好培养学习者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文中主要刻画了三类人物形象—“于勒叔叔”“菲利普夫妇”还有“我”。自始至终所发生的一切,都在“我”的亲眼所见和亲身经历之中。笔者要求学生将自己代入到“我”的情境下,然后进一步分析小说的主人公是谁:究竟是“我的叔叔于勒”?还是“菲利普夫妇”?或者是文中的“我”呢?学生相互辩论,各抒己见。经过多次的“迁移”,阅读思维花朵得以多向性绽放。

七、善用“读写法”,有效引领初中语文阅读活动

“读写法”就是“阅读与写作互动”。叶圣陶说过:“阅读是吸纳,写作是倾吐。”这是对“读写互动”现象的诠释和辩证。在语文学科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开展“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下的“读写互动”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还能从中攫取显而易见的“互动双赢”效果。

比如,一直强调的“批注”式阅读活动,非常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意识。再如,对阅读文本开展或“缩写、扩写”、或“仿写、改写”、或“补写、续写”等活动,以及常态化的安排布置读书笔记,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把握文本内涵,更好地触摸人物情感和作者内心,还能不断扩大“读写互动”的良好效应。这种读写互动的效果自然十分明显。

总之,“教无定法,却有章法。”上述“基本七法”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联系,既可单独使用又能组合套用。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灵活运用、不断反思,能够把学生引向“善教悦读”的美妙境界。

参考文献:

[1] 王秀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策略浅谈》,《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年第8期。

[2] 曹蕾《以读悟写—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教学思考》,《科普童话》2020年第25期。

[3] 赵佳娜《图表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4] 勉钊《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考试周刊》2020年第21期。

[5] 吴娟《浅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补白艺术的价值》,《情感读本》2019年第29期。

[6] 方建丽《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走向生活》,《语文天地》2019年第26期。

[7] 李文、崔业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学生之友(初中版)》2010年第8期。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