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思会
摘 要:道德教育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环节,初中生正是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初中英语是初中生的重要学科,教师要有道德责任感,以身作则的教授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传统初中英语教学的时候,总是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对学生道德素质的教学重视程度很低,无形之中造成很多学生对道德素质和英语连接不起来。英语本身就是一门语言,在学习外语的时候,也包含了很多国外的文化习惯,初中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融入中华文化的优秀点,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道德素质对学习的重要性,间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德育教学
从大范围上来说,道德教育是需要规划做指导的,其中包含的内容丰富,教师应该有目的学会整合相关资源,在道德、思想、政治等全方位的给学生普及正确的观念。这种教学也要覆盖家庭教学、学校教学、社区道德和社会道德教学,要给与学生充分的尊重的前提下,感受道德素质的重要性。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方法包含多种多样,有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社会公德、人道主义、遵守纪律、政治与法治观念等等,只有全方位的规划,才能让学生成为一个全方位的人才。
一、德育渗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初中生道德素质都处于形成阶段,对于很多事物还没有全方面的认知,不能正确辨别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因此,初中英语阅读进行德育渗透,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师在英语课堂上的正确引导,要学会让学生自由思考,通过讨论思考,自觉发现德育教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英语教师更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标准给与学生榜样,带领学生学习知识的时候,培养他们道德权利意识,采取相关教学方法,通过初中英语阅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长远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为社会发展提供综合性的人才。
二、根据教材内容,全面整合阅读内容培养学生的德育思想
初中英语教材中有很多知识点可以延伸拓展学生的德育思想,教师不要本末倒置,合理利用每一个可以教学的点,通过思考分析,发现教材中深藏的德育内容,合理引导学生学习。英语教学包含的内容也特别丰富,天文地理、政治文艺都有涉及,初中英语教材的很多内容也包含生活中的很多细节,都贯彻了“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教育宗旨,教师可以找到里面包含的态度、情感、价值,然后总结归纳讲解给学生中,培养学生的德育品质,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三、拓展学生思维,解读材料语意
在平时学生英语阅读的时候,每一篇文章都不同,都有自己段落和篇幅整体的意思。优秀的作者不会直接把自身的思想和觀念放到表面,总是会渗透在内容深处,让读者抽时间研究,从不同的细节到整体,再从整体回归细节,不断反思体会。这个时候,教师教授学生要懂得让他们自己思考,只有学生独立思考,才能明白其中的内涵,思维境界才会提升,体会文章背后深层次的内容。例如在日常教学中,很多内容都是一些对话和团队合作的内容,教师对学生知识教学的时候,也可以趁机讲解一些团结协作的重要性,给与学生一些合理引导,让学生懂得要善于和人交流,懂得和人团结合作。在学习这些内容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通过小组配合,发现其中的一些专业问题,在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真正了解其中的内涵。让学生在现有的英语知识储备中共同分享,达到资源配置共同化的同时,也无形之中灌输了学生德育相关的教学。
四、利用文化渗透德育教学
文化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东西,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流传下来的精神食粮。好的文化影响深远,对一代又一代人产生重要影响。具体的德育文化包含孩子英语能力学习的文化、校园文化、班级开展德育活动的文化等,每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文化的重要性,借助文化作为载体,将日常初中英语中德育教学想渗透,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为广大学生和家长创造一个了解、学习、塑造、践行学生思想品德良好媒介环境和平台,真正让道德素质教育融入到教学工作中,为教学工作提供良好的榜样。初中英语文化渗透德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取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和共同性,有意识地分享给学生,并让文化融合迸发出应有的效果,对学生长远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五、总结归纳
初中英语中德育教学的渗透,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人才。初中英语教师要善于组织、协调学生,善于引导他们对英语阅读深刻学习,训练他们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的能力,也要在教学中善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教学也不能止步于前,要善于总结好的教学方法,实践应用到教学工作中,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初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尝试[J]. 俞立萍.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9(01)
[2] 初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及思考[J]. 王芳娟. 中国校外教育. 2015(30)
[3] 德育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 郭喜荣. 中学英语园地(教研版).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