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楠
摘 要:本文主要是以使艺术人类学与少数民族艺术得到更好的发展为目的,将少数民族艺术划分为两个层面,即原生态少数民族艺术与被加工改造以后的少数民族艺术。从艺术人类学与不同两个层面的少数民族艺术的关系入手,寻找艺术人类学与此两个层面的少数民族艺术在结合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少数民族艺术;两个层次;问题思考;发展途径
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与其文化的科学,人们通过这些研究,以期让人类对自身有更多地了解,从而使得人类自身得以更好地发展。艺术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者们对于人与艺术及其相关文化方面所做的共时性,历时性,社会性的探究,其最终目的也是要通过这些关于艺术的整体研究,来实现人与艺术的和谐发展。
关于“艺术人类学与少数民族艺术发展研究”这一议题,要想得到作为最终目的的“发展”,本人认为有必要先将艺术人类学与少数民族艺术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一个梳理,原因是现代少数民族艺术已经不仅仅只局限于民间,对于存在于不同空间的、相同种类的少数民族艺术,艺术人类学的研究也会因为其研究对象存在空间的不同,导致该研究在少数民族艺术发展过程中扮演角色的不同。其次,进一步就这二者在相互作用并发展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我个人认为可行的解决方法。
一、艺术人类学与少数民族艺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思考
(一)少数民族艺术发展与艺术人类学研究的表层化
在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代,魏晋南北朝时代等,由于各国间的战火不断,造成了各国间百姓们颠沛流离与大规模的民族迁徙,这种现象使得这几个时代,成为了我国各地区文化交流最为密切的几个时期。文化的密切交流,对于艺术的影响便是各种艺术之间的相互交融与艺术形式的日新月异。在全球化的时代的今天,互联网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的便捷,人们足不出户既可了解天下事,这种人与人之间交流,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也可以视作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文化交流方式的便利,毫无疑问也加快了文化发展变化的速度。
因此,存在于民间的原生态的少数民族艺术,也会随着人们快速地获得新知识、接触新文化,而发生较之过去更加快速的变化与发展。如此快速的发展与变化,势必会导致艺术人类学的研究与原生态少数民族艺术发展之间的不匹配,按理说,这种不匹配的现象是稀松平常的,因为艺术人类学者们不可能日夜守候在田野的地方,因此我认为这种理论研究相对于现象的一定滞后性是被允许的。但是问题是,文化艺术的快速的发展与变化,也在要求研究人员较为频繁地进行田野调查,频繁的调查可能也就意味着调查时间的相对缩短,因此导致不能深入地对这些变化与发展进行深入研究,造成艺术研究表层化的现象。这种不够细致的研究成果,对于艺术实践的发展来讲是非常不利的。
(二)艺术人类学研究与少数民族艺术实践的“两张皮”
什么是艺术?艺术是指艺术的外在形态吗?我们大多数人在潜意识里认为,艺术就是一首曲子,一个舞蹈,一副图画,仅此而已。但是事实是,艺术不仅仅只包括外在的形态,还包含着与这形态相关的内在的深层文化,只不过因为我们在接受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过分地强调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的存在,以及研究者们与教育者们往往是你做你的艺术研究,我搞我的艺术作品。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研究者与教育者之间的隔离,导致了艺术人类学研究与少数民族艺术教育的“两张皮”现象。
对于艺术人类学研究与被加工改造后的少数民族艺术而言,我认为这个问题是最为普遍,最为严重的。甚至有许多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生也深受这种“两张皮”现象的影响,而难以自拔。本人作为一名舞蹈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对于这件事情深有感触。前些日子,我们的老师要求我们每一名学生都准备一次讲课,介绍自己田野的所见所闻,然后在讲课结束后,由在场听课的其他学生进行提问,讲课学生进行解答。我们讨论的重点永远是怎么跳,询问的问题的中心紧紧围绕怎么编舞蹈组合?有没有人编组合?可不可以编组合?有没有必要编组合?等等,而没有一个人去考虑为什么这么跳,行动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原來是怎么跳的,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今天这么跳的结果。一开始我们所有学生都并未发觉什么不对,我自己也是,舞蹈嘛,舞和蹈两个动词,关注点永远在怎么跳上。直到后来老师一语惊醒梦中人,着重强调了舞蹈背后成因、文化的重要性,如此才让我有了今日的思考。
在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尚且如此,可见艺术研究与实践的两张皮现象,已经严重地制约和影响着少数民族艺术的发展。
二、实现艺术人类学研究与少数民族艺术良好发展的途径
为了避免艺术研究的表层化现象,并将艺术研究与艺术实践紧密结合,实现艺术人类学研究与少数民族艺术更好地发展,我结合自身的学习,提出以下两点拙见。
(一)教之艺理结合,人之全面发展
怎么样既关注艺术,又关注与该艺术相关的社会文化?既关注艺术的外在形态,又透过这种外在形态去进行更加深刻的社会文化的阐释?而不是你做你的艺术研究,我搞我的艺术作品,从而改变艺术研究和实践两张皮的现象?
我认为首要的解决办法便是正确的教学。教育的不同,会造成人的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所以我们在艺术实践的教育之中,教师必须要向学生灌注“艺术的学习,应当是全面的”思想,教授艺术形态的同时,也要向学生普及该艺术形态背后的文化,注意运用艺术人类学研究的知识,从多文化的角度去解释艺术的形态,而不是就艺术说艺术。并开设与艺术实践相适应的文化理论课程,同时鼓励学生到该少数民族艺术的原生地去进行实地田野,亲自体验该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与文化,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对于该艺术的理解。
艺术与理论的结合,不应只停留在表面,而是应该紧紧依靠在一起,要想让学生形成艺理结合的惯性思维,则必须要通过教师长期的坚持传授相关知识,并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创作,实现“两条腿”走路,让学生得以在艺术上的全面发展。
(二)扎根田野,深入研究
要避免为了适应少数民族艺术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艺术研究的表层化现象,我认为其根本就在于,研究必须要建立在“扎根田野,深入研究”的基准之上。必须要求研究者们扎根田野,扎实的深入调查研究之中,从田野地的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着手,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人的文化观念的不同,以贴近当地人的视角,对该少数民族艺术的发展进行理解与阐释,而不是站在“他者”文化的角度上,去看待该少数民族艺术的发展。
在此基础之上,研究者自身也应当明确,理论研究之于现象的相对滞后性,以平常心对待这种现象,不可靠操之过急,扎实的做好每一次田野,对艺术现象进行“深描”,挖掘现象形成的深层原因,避免艺术研究表层化现象的发生,使得艺术研究理论发挥对于艺术实践的正确指导作用。
结语
艺术人类学研究与艺术的实践,是一对密不可分的亲兄弟。少数民族艺术的发展离不开艺术人类学科学理论的指导,同时少数民族艺术的发展也为艺术人类学提供了可供研究的宝贵材料。在少数民族艺术与理论研究大为发展的今天,我们既要看到当前理论与实践取得的显著成绩,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中存在的许多棘手的问题。身为艺术工作者的我们,应当树立自身的责任意识,既然选择身在这片“湖”中,就要为了这片“湖”的风光秀丽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