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虹
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较为稳定的行为倾向。
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高层次的自觉行为,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重要表现,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是指在幼儿生活方面所表现出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方式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良好的卫生习惯,饮食习惯,睡眠起居习惯,与个人生活有关的行为习惯等。它对保护幼儿的身心健康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有重大意义。
目前,各幼儿园教师都已初步树立起了幼儿园的一日活动都是课程的理念。家园共育关键是家园的一致性,它对促进幼儿养成良好习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强调幼小衔接中,尤其应关注:
一、家长的心理准备:赏识和激励,打开幼儿兴趣之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要有意识激发孩子上小学的兴趣。例如:早晨送孩子上幼儿园时,在路上见到许多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校,这时,不妨对孩子说:“瞧,这些哥哥姐姐多神气!”使孩子产生羡慕之情。在这方面家长要特别注意的是,决不能用上小学对孩子施加压力,进行恐吓。如:“瞧,你这么坐不住,将来上小学可要受罪,让小学老师好好修理你!”“你开心不了几天了,到小学有你受的!”小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了‘可怕的地方。对上学产生恐惧感,还没跨进校门,家长孩子的心态都出了问题。所以万不要用“上学”来吓唬孩子,而要设法激发孩子对上学的期待。家长在和孩子的相處中,可以不时传递这样的信息——“你长大了,就要上小学了,爸爸妈妈真高兴!”,让孩子知道,父母为自己上小学自豪。
二、家长行为准备:铺好幼儿习惯之路
家长最好在孩子进入小学前的教育阶段,就应该对小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根据小学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培养。笔者特别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以身作则
良好的家庭环境创设,本身就是最直接的教育,孩子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积累各种生活经验并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在家庭文化环境中,重要的是父母的所作所为。它直观易学,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情感,对幼儿行为起着提醒的作用,并暗示幼儿的行为,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关注孩子的时间观念的培养
家长要引导好入学前孩子在家的作息时间安排。可以通过帮助孩子完成某项任务的时间体验,形成概念。比如有意识地完成各种小任务,拖地,洗碗、收拾玩具等等,强调时间意识,并不断加以鼓励。健康第一,小学生必须保证每天睡眠10小时以上,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三)把习惯培养渗透到点滴生活之中
孩子在进入小学会遇到许多困难,如何帮助孩子解决,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达成目标,这是整个小学的重要过程,教师和家长都应该养成及时捕捉和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的习惯,针对存在的问题,利用集体活动或者小组个别化的学习活动帮助孩子梳理和提升经验,通过梳理一日活动各环节中观察重点,做到“心中有目标”,促进孩子慢慢形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
(四)寓教于乐培养任务意识很重要
幼儿教育是在游戏和活动中进行,教学方式表现出很强的趣味性,容易吸引孩子,而小学教育是有一定的教学任务,系统地进行教学的,与幼儿园教育相比,指示性较强。
“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很重要”,很多刚入小学的孩子由于心理上的依赖性,行为上的无意性仍然很突出,不能很快地适应小学生活,给学习带来一些困难,充分利用入学前的游戏活动有机的渗透,使孩子在“真实的情景”中练习,加强孩子的“承担”意识,便可从游戏中让孩子懂得角色承担的任务。
(五)区分无意注意,强化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自然而然地产生注意,有意注意则是有预定目的的,需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因此,入学幼儿的家长要重视有意注意的培养——让孩子学会更多地倾听他人的话,营造家庭的读书氛围,与孩子彼此交流感受,让孩子学会思考、观察、质疑、以此提高注意的稳定性。
(六) 沟通方式多样合理,注重有的放矢
教师要了解家长在育儿方面的需求,理解家长的心情,因此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候,要用平等、科学的方法指导家长,不能用命令式的,允许家长慢慢地转变育儿态度和方式,让家长理解并懂得重视幼小衔接教育,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环境、生活方式、自己的言行都会影响幼儿,激发他们积极主动配合并参与幼小衔接的工作中。如:利用开设讲座,提前参观学校的活动,帮助家长提高认识,从而获得他们的支持。运用多种方法,如网络平台、成长档案、家校互动手册、家长论坛等,让家长充分了解幼儿园和小学教育教学状况,倾听家长的建议,并为家长提供分享经验的机会。
总之,在幼小衔接关键期,有效指导家长发现各环节中蕴含的教育价值,以培养孩子各种习惯为抓手,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既能自然过渡健康和谐地发展,也能更好适应小学生活的学习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