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教且研,志做“明”师

2020-06-04 12:45杜锐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经验总结教师发展

【摘 要】教学与研究是一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文章基于一位普通高中英语教师的成长经历,从信念、学习和写作三个方面,阐述了高中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促进专业发展的原因与方法。

【关键词】教学教研;教师发展;经验总结

【作者简介】杜锐,襄阳市第一中学英语教研组副组长。

每当看到《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杂志,我的内心充满感激,因为她是我教育生命中的一位贵人。因为她,我发表了6篇教学论文,其中有3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外语教与学》全文转载,这是我教育路上的里程碑。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她的帮助与宣传,我更加明白自己要做什么,更加明晰该怎样做,也更加明确自己是否做得对。总之,我逐渐成为一位“明师”。

今年5月,恰逢《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创刊四周年。编辑老师想邀请一些优秀的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教研经验。我很荣幸,在受邀之列。我愿意把自己“卑微”的思想分享出来,纪念我教育生命中贵人的生日,祝她越办越好!

回顾我的教研之路,如果有所成绩,我认为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关键词:信念、学习与写作。

一、坚守信念——信念是成长的基石

信念是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是主体行为背后无形的推手。教师信念就是教师对自己职业、教学、课程、学生等的看法。与知识结构相比,教师信念对教师行为更具影响力。我在自己的教研路上,一直秉持着以下三种信念。

(一)以职业为傲

我为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师而感到骄傲。

记得刚毕业那年,我来到陌生的城市。因为路线不熟悉,我搭乘出租车去要报到的学校。出租车司机很热心,主动与我攀谈。当得知我是即将走上岗位的教师时,他夸奖了我,而且还很羡慕我。他说:“你们这个工作真的很有意义呀,你们是跟人打交道,是在影响人。一个小孩,要是能碰到一位好老师,该是多么幸运啊。”随后,司机师傅还回忆了他与他老师的故事。很多年过去了,司机师傅的话至今还牢记在我的心中,时时让我感到身为教师的尊严与价值。

当下,国家不断提振“师道尊严”,不断提高“教师待遇”,不断开拓“发展空间”,为“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做了不懈的努力。这些都让我无悔自己从事教师这个职业,让自己感到教育生活的幸福。

与此同时,我也为自己是一名英语教师而感到骄傲。我所教的学科不同于理科,比理科涵盖的内容更宽广,它联系着语言、思维与文化,更具人文性,更容易激荡学生的情感世界。在教学中,我时而是英伦绅士,关注国际视野;时而是传统文人,聚焦家国情怀;时而是导演,设计课堂活动;时而是评委,点评学生表现。我在这些角色中欣然转换,乐此不疲。

他人的赞美、社会的尊重、职业的趣味,激发且维系着我对教书育人的热爱。当然,我也有过困惑、懈怠与抱怨,但每当那时,我就仿佛听到司机师傅的激励,看到社会对教师的贊美和学生对我的期待。于是,我就会打起精神,抬头上好课,低头找幸福。

(二)为自己而教

当我写下“为自己而教”时,我都担心自己会给他人留下一个“自私”的印象。因为,教师的价值在于学生成长,教师应该是“为学生而教”。不过在我看来,二者互为手段与目的,是辩证统一的矛盾双方。

为自己而教,意味着我不会在单调的重复中沉沦,而是不断翻新自己,让自己不断散发出新的魅力,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的世界;为自己而教,意味着我不是简单地用“为了学生”这个道德优越感,来掩盖我作为专业人员应该承担的责任;为自己而教,意味着我不满足幸福仅来自于道德层面的奉献,更在于自己的成长与发展。一个幸福的人,才能影响一群学生的价值观。

正是因为“为自己而教”的信念深深植根在我的心灵,所以不管身处何境,我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展自己,以另外一种方式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

(三)寻美感而讲

如何让每节课成为一顿美餐,让学生胃口大开;如何让课程成为一道美景,让学生流连忘返?这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让课堂、让课程具有美感,是我追寻的目标。

我追寻着“整体之美”。宏观上,工具与人文如何齐头并进,语言、思维与文化怎样“合三为一”;微观上,一节课是否有起承转合,是否有中心与细节,是否与下一节课联系紧密,这些无不在我的考虑之中。我担心碎片化的知识会“窒息”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害怕课堂的“珍珠”串不起课程的“项链”。

我追寻着“平衡之美”。教师的“严厉”与“宽待”是我追寻的平衡,紧张与活泼的学习气氛,每节课都不能少;教师的“抖包袱”与“无作为”也是我追寻的平衡,师者的讲授与学生的展示都要精彩;教师的育分与育人更是我追寻的平衡,教以致考固然重要,但抓住每一个细节,激荡少年的情感,培养他们的价值观,也应是师者的责任。

我追寻着“细节之美”。语言是否流利地道,抑扬顿挫;板书是否清晰简明,美观富有艺术感;幻灯片内容布局是否合理,图文并茂;提问是否富有思维含量,而不只是“yes”与“no”。课堂上有无数个细节,这些细节的完善是我们教学需要注意的,也是教学教研的起始。

还有很多美感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去创造。

以上三种信念——以职业为傲、为自己而教、寻美感而讲,是我教学教研之路上最重要的精神支撑。它们鼓励着我高兴地教书,激情地教书,艺术地教书。

二、坚持学习——学习是成长的阶梯

任何追求有所成就的人都是爱学习并擅长学习的,他能基于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持续不断地学习。教师,作为传播知识与影响精神的使者,更应该高扬学习的风帆,不断远航。

我在自己的教研路上,主要按照以下三种方式来学习。

(一)以备课为契机,大量参阅同行经验

这是我主要的学习方式。备课是教师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充分利用备课这方平台,是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的学习之道。

在准备教授某个单元、某篇课文或某个知识点之前,我会通过书籍、网络搜集大量关于该项内容的资料,然后进行阅读、消化进而实践。

一般而言,通过网络搜集的资料,可以有课件与论文两类。二者各有优势:前者图文并茂,凝练简洁,使用便捷;后者论述详细,促进深入思考,教师可以兼收并蓄。但就我个人经验而言,教师应该更多地参阅论文。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论文可以从中国知网、爱学术、百度文库、道客巴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等网站下载。前四者可能需要支付一些费用,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这个网站,注册之后就可以直接下载一些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献。这是国家重视知识传播、倡导自我教育,带给人民的福利。总之,只要想学习,就一定有办法找到资料。

不少老師说,我没有时间这般精细备课啊。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解决。其一,要从心理上克服这个困难,一定要把精细备课常态化。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学生负责。其二,从其他方面节省时间,进而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备课上面。例如,在批改作业方面可以缩减时间,先让学生个体之间、小组之间互相批改,教师再有计划地进行抽查。在备课上花时间,这是“质性”敬业,而通过大量作业布置、批改而敦促学生学习,这是“量性”敬业。不是说不要“量性”敬业,而是教师要更加注重“质性”敬业。

(二)阅读杂志书本,了解他人思想

这是在备课之外的一条重要且高效的学习途径。通过阅读杂志书本,我们可以得到最实惠、最便捷的培训,可以了解全国各地的教学情状,了解最前沿的热点问题,以及教学能手的反思与提炼。

一本好的杂志,编辑部的老师会以非常认真的态度进行审稿,并与作者互动交流商定修改事宜,最后会认真校对编修。很多时候,这些步骤都要反复几次。通过这些工序发表出来的文章,绝不是抄袭堆砌、泛泛而谈,而是有感而发,要么聚焦真实问题,要么阐述理论联系实际,要么实证调查,要么呈现真实案例。总之,这些作品都是作者与编者耗费时间、精力共同打磨的作品。

在我的案头,常年有专业类期刊,如《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基础外语教育》等,也有综合类期刊,如《课程·教材·教法》《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教学与管理》等。

除了杂志,书本也是另一重要资源。书本阅读要时间、要耐心,所以教师可以列出一个阅读计划,例如一年阅读几本书。我在2019年就系统阅读了周彬博士的《课堂密码》《叩问课堂》等著作。

在众多的书本中,我尤其要推荐《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这本不算厚的小册子,是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反复研究论证之后所制定的纲领性文件。它用最凝练的语言,将国际先进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阐述,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必要时还要配以解读类的书文。

(三)向周边同行学习,无友不如己

向周边同行学习,可以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走进同事的课堂,直接观察、反思同事的教学设计、课堂掌控等项目与环节。这里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要积极利用“同课异构”这种资源。因为同课异构直接提供了一种对比分析的契机,有利于思维的活跃。

二是,观察同事课堂外教育教学生活中的习性,进而自己可以加以模仿、应用。例如在我的同事里,有的信息技术应用得非常好,能够熟练使用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随时记下自己的新想法,与家里的笔记本电脑同步保存;有的用幕布APP做笔记,一键将笔记自动整理成思维导图,更加简洁便利。这些同事都是先进的模范,值得我们关注与学习。

三是,通过网络向异域同行学习。相信每一个同行在当下的信息时代里,都加入了某个QQ群、微信群等。在这些同行里,若发现哪一位教师值得自己进一步沟通、了解与学习,便可以积极联系,主动介绍,阐明问题,寻求帮助。我认为在教师行业里,大家都乐于助人。通过这种方式,我曾主动跟浙江、上海的老师沟通,探讨湖北即将使用的“读后续写”这一题型。他们给予了我很多帮助。

以上三种形式便是我在教学教研路上的学习方法。学习让人自尊与自爱,学习让人快乐与满足。让我们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育人水平,提高自己的效能感与幸福感。

三、坚持写作——写作是腾飞的翅膀

翅膀成就飞翔,造就新的视野,新的高度,新的境界。在教研路上真正促使我到达新境界的就是写作。

(一)写作的意义

教师的写作对于职业质量的提升以及职业生命的丰盈具有深刻的意义。具体说来,这种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写作是反思的重要载体。反思,应该是教师培训中出现的高频词。反思性教学也是频繁被颂扬的教师行为。那么如何促成反思性教学呢?写作可谓是有效途径。我甚至认为,写作是反思的必要途径。正是写作,拉开了教师与经验世界的距离,使教学经历与体验成为思考与研究的对象,使教师的思考真正开始起航。正是写作,探明了反思的边界。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获得了很多体验与感悟,但他们往往处在一种复杂与混沌的状态,并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即当事人无法确定自己想知道什么,想要什么。正是写作,让这些体验与感悟得以澄清、分类与择取,使反思的对象更加具体与明晰。

如果你认为反思还是一个混沌的概念,是一个不可操作的名词,那么不妨摊开纸张,拿起笔,从那一刻起,你可能开启了反思性教学之旅。

其次,写作是学习的深化通道。写作促进了有意义的阅读,扩充了教师的知识总量。在写作中,这种情况通常会出现:或是发现自己写不下去,或是不知有何理论支持,或是不知概念系统如何建立,或是不知如何进行论证。总之,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写作难以为继。这时,我会不由自主地开始搜集资料,进行阅读,模仿别人,学习别人,转而继续指导自己的写作。为了能够写下去、写全面、写深入,我通常会进行大量的阅读,明晰了大量概念,获取了大量专业知识和一些论述方法。因此,自己的知识总量得以不断扩增。

与此同时,写作影响了教师所储存知识的形态。不断地表达是对灵魂的不断重组。这句余秋雨先生的隐喻式表达其实也可用来描述写作的功能:不断地写作是对知识的不断重组。写作是通过思维进行的认知活动。当我们把经验、故事提炼成思想观点并付诸文字时,我们的认知活动就深化了。同时,对个体的知识系统而言,这既是知识内化的过程,也是知识建构与重组的过程,还是隐性知识变成显性知识的过程。对于教育写作中的知识建构,马克斯·范梅南有过这样的解释:写作,其实就是对教育现象的一种解释,当这种解释上升到反思阶段,形成也具有一般性指导作用的价值取向并指导教师的行动时,便成了实践性知识。

概而言之,写作改变了教师述而不作的定势,让教师从传统的知识搬运工变成了知识的生产者,从感性的实践者变为理性的思考者。

最后,写作是专业情感与态度的升华工具。专业情感与态度的核心,是建立在教师职业价值认知基础上的热爱。教师们普遍认为,通过写作,能感受到教师这个职业的乐趣,更加热爱这个职业;同时,也带来了教育思想观念的变化,对这个职业的价值和工作特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特级教师戴林东说:离开教育写作的教师情感,只能是感性化、浅表化的流动,而在教育写作基础上产生的教育情感则是理智的、深厚的、持久的,是深入人心的激荡。

诚如斯言,写作因为释放着人本能中的创造性,让我们享受着职业的幸福,于是纯化且升华着我们对教师的情感。

(二)一线教师可以写什么

写作可以以多种形式存在,例如教育随笔、教育叙事、理论探究、实验报告等。因为本文重在以“学科教学教研”为视角来讨论写作,所以我聚焦了两类一线教师容易上手的学科论文写作手法:课例叙写与经验总结。

1.课例叙写——精心备课,认真反思,让每节课成为一篇论文

让每节课成为一篇论文,这是一个理想的境界。这种境界昭示着我们:一节好课,其实也就是一篇好的文章。它有理论支持,有合理逻辑,有亮点,当然亦有遗憾。教师可以起承转合式地记录下来,当然也可择定其中某个细节,进行放大,详述其产生的理据、过程以及效果,这样写下来,就是一篇教学论文了。

我在教授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健康饮食”时,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其文化品格,就中西饮食文化进行了对比。我在课前认真撰写了教学设计,课后对教学中的亮点进行总结,对不足进行了反思,最后写成一篇论文《基于文化对比的英语教学分析与反思——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三Unit 2 Healthy eating第一课时为例》并刊发于《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19年第10期。这个成功的案例,希望对每天都要上课的老师能够提供一些启发与鼓励。

如果当前还不能达到“让每节课成为一篇论文”的境界,那么可以先“让公开课成为一篇论文”。公开课一般都得到教师的格外重视,付出加倍的努力,这一过程也被称为“磨课”。教师可以认真地叙述磨课后的设计,解释其背后的理由,并结合上课效果反思其效度。这样便可写出一篇好的论文。

对于课例叙写,其中一个重要环节便是:提炼一个主题。完整地、时序性地叙述整个教学过程,倒不是没有推广价值,只是容易泛泛而谈。一般而言,“提炼主题”一般是在备课时就择定了。备课过程中,难免要汲取他人的经验,难免要与同伴相互切磋。在这些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教学设计的亮点理据,成为文章的主题。例如,我上述例证“文化对比”便是备课中的亮点。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只要善于提炼,及时记录,就会成为课例撰写的行家里手。

2.经验总结——发现问题,总结方法,让问题成为写作的催化器

经验总结型论文主要是在问题意识的主导下,教师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叙述总结。问题意识是经验总结类论文的灵魂。

我在《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上发表的其他5篇论文,都是自己对课堂问题解决办法的总结。我曾致力于打破阅读教学的刻板模式,对其做适当拓展,于是找到了四种途径,并进行总结,形成了论文《拓展阅读教学,落实核心素养》,载于2018年第8期;我曾为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将音乐与诗歌纳入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然后对其功能与实施进行总结,形成论文《瞩目音乐与诗歌,落实立德与树人——利用音乐与诗歌进行德育的高中英语教学实践》,载于2018年第10期;我曾困惑于如何平衡使用电子白板与传统黑板,积极思考并总结信息时代下黑板板书的功能与应用,形成论文《高中英语课堂板书的多样性与选择性》,载于2019年第2期;我曾恼怒于学生不做笔记,进而积极探索如何引导学生做笔记,把具体做法与反思进行總结,形成论文《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引导高中生英语课堂笔记探究》,载于2019年第3期;我曾直面阅读教学的低效与呆滞,认真设计教学中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长时默读、深度思考,并进行总结,形成论文《试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载于2020年第1期。由此可见,我们不是不能写,只是我们不善于总结教学中的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经验总结的时长可能不是一节课、一日或一周,而是需要一个时间跨度。这要求教师及时以日记的形式进行记录,待自己尝试完所想问题的解决方法之后,便可以进行总结。

我非常受益于自己“课后记录”的习惯。每上完一节课,都会留下记录,或文字,或图片,或图文混搭。这种记录,一方面,可以有效防止因为时间推移,有些经验被遗忘的尴尬处境;另一方面,可以构成一个教学记录库,为以后某个问题下的经验总结提供案例。

总而言之,我们与优秀,可能只差一支笔。让我们拿起笔,在传播自己思想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正是:非人磨墨墨磨人。

以上便是我对自己教学教研之路的总结,卑之无甚高论,只希望能够带给同行一点启发。我自己也要更加努力,坚守信念,坚持学习,不断笔耕,做到更加明白、明晰与明确,真正成为一位明朗、明智、明德的“明”师。

(责任编辑:周彩珍)

猜你喜欢
经验总结教师发展
中外监理制度对比分析
如何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发展自律动力问题探讨
高职院校行动导向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经验研究
临时展览对高校博物馆工作的促进作用
民办本科院校教师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纪录片创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教师专业成长需求和培训实效
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30例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