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里俄式“木刻楞”建筑的审美特征分析

2020-06-04 09:05朱吉勇赵彩雯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审美特征符号建构

朱吉勇 赵彩雯

摘 要:俄式“木刻楞”建筑是俄罗斯先民在改造客观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美的建筑,满洲里的俄式“木刻楞”建筑是在特定历史背景和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技术条件下本土化了的原木结构建筑,具有形态美感、色彩美感、质料美感、建构美感、装饰美感和符号美感。这些美感源于初识俄式“木刻楞”建筑时由感官系统直接感知到的形态与色彩,源于对材料与建构的理性分析,源于由装饰和符号引起的一种感动。文章分析了满洲里俄式“木刻楞”建筑的审美特征,从而给观者精神上的理解与观照。

关键词:“木刻楞”;审美特征;建筑形态;建构;符号

建筑审美特征是指建筑物对美的感觉表现最为突出,且具有代表性的特征。从人的主观心理体验看,一定的形状总会表现出某种表情和意义,从而引起人们心理上的某种呼应。[1]满洲里俄式“木刻楞”建筑由于中东铁路的修筑扎根于中国的土地,历经百年风霜,已经成为了一种标志性的建筑符号,其形态稳健拙朴,色彩肃静纯粹,材料天然亲和,建构原始理性,装饰精美而又符号化,令观者产生愉悦的审美感受。

一、形态与色彩

形态是事物存在的样貌,建筑形态是建筑物首先被感知到的体量、外貌特征、装饰图案等最为感性的形象。形态美研究可以追溯到古罗马奥古斯都时期的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他在2000年前的著名理论著作《建筑十书》中写:“当建筑物的外貌优美悦人,细节的比例符合正确的均衡时,就会保持美观的原则。”[2]满洲里俄式“木刻楞”建筑水平横向构图,与紧密贴合,石砌基座安静坚实,垂直轴线左右两端的建筑力量稳定均衡,层层垒叠的粗壮原木平稳有秩序感,门、窗、洞口等建筑交通空间视觉上令人感到舒服,与“木刻楞”建筑整体比例协调。各镂空雕刻的装饰木雕通过圆形、放射形、箭形、六芒星形、弧形等几何形体或几何形体组合的单元形体有秩序地重复排列,形成有韵律的节奏感。黑格尔总结的形式美规律是:整齐一律,平衡对称,和谐和感性材料的统一。和谐是形式美的最高法则,“木刻楞”的美包含了均衡、对比、协调、节奏和比例等因素多样统一的和谐。中东铁路建造时期修筑了大量的“木刻楞”建筑,虽是同时期的建筑单体,在图纸规划阶段也并非机械的复制粘贴,每一栋“木刻楞”建筑的建设过程都是建筑师的思想情感与功能需求相熔铸的过程,正是因为和谐而不趋同的建筑形象,观者很容易就能从建筑形象、色彩、线条、韵律中得到和谐统一的情感体验。

色彩是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也是美感的最普及形式,人们对不同色彩产生不同感受是有一定生活根据的。[3]由于满洲里俄式“木刻楞”建筑是中东铁路修筑时期的车站附属配套用房,因此整体色彩和俄罗斯传统“木刻楞”建筑丰富的色彩配置相比,具有单一性和整一性。满洲里俄式“木刻楞”建筑的原木框架、栏杆和大面积的墙体护板等建筑主体结构的色彩以橙黄色为主,门框门檐、窗框窗檐、屋檐等面积不大的木雕图案以油绿色为主,还有少部分的建筑装饰色彩为天蓝色。橙黄色是阳光的颜色,油绿色是夏季植物的颜色,蓝色是天空和湖水的颜色,纯粹的自然色使人产生明净、纯洁的心理感受,反映出俄式“木刻楞”建筑与自然亲和的属性,是俄罗斯建筑师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根据生活经验,对自然色彩的审美反映。

二、材料与建构

满洲里俄式“木刻楞”建筑的铁皮屋顶、原木建筑主体和毛石地基三大建筑主体的材料,分别源于构成物质世界的金、木、土,其中最为重要的材质便是木材,木在中国的传统宇宙物质观中是唯一有生命的物质。在中国人的审美意识中,木质自有一种其他材料不可比拟的亲和特质。满洲里俄式“木刻楞”建筑属于井干式建筑,按经典三分法划分垂直空间:第一分为屋顶,由表面铁皮和内部木质屋架构成;第二分为墙壁及附属装饰,承重墙体为原木层层垒筑,搭接方式如同中国木结构建筑中的榫卯结构,没有使用一个钉子或其他材质的连接件,门窗、栏杆等结构部位皆为木材,用于山花、檐部等装饰部位的雕花也为木质材料;第三分为毛石砌筑的基座,如同北方砖结构的石料地基。由于材料表面属性具有极其丰富的色彩与肌理特性,材料与空间相比起来,更易于体现其存在的含义,更易于起到图示的作用。[4]在满眼国际化风格的新建筑环境中,传统的材料更能传递地域文化、集体记忆和场所精神。满洲里俄式“木刻楞”建筑使用的材料呈现出材料最本真的状貌,传统材料的语言更具有表现力和生命力,更容易表达诗意的建筑情感。

建构是德国人卡尔奥特弗里德·穆勒于1830年在《藝术考古学手册》中首次提出的概念,经过历代建筑理论学家的推进和完善,建构融入情感理念,用于提倡建筑的地域性差别,通过保留丰富多彩的地方传统材料和传统建筑工艺来保留地域的建筑文化,抵抗全球建筑日益相同的趋势。[5]满洲里俄式“木刻楞”建筑的构建方式有两种,一种为框架式建构(图1),一种为框架+饰面式建构(图2),框架+饰面式建构方式是以框架式建构方式为原型,在框架基础上增加了外立面护墙饰面板材,使得“木刻楞”建筑在满足遮风御寒的功能性需求外,也满足了精神和审美需求。“木刻楞”建筑的框架通过每一棵粗壮针叶树干的向上层层垒叠,展现出稳重的秩序美,饰面板材为箭头图案的条状木板,箭头的头部中央开圆形的孔洞,贴合在房檐的下方,方向与“木刻楞”承重框架的方向相垂直,体现出建构是建造的形式美。满洲里俄式“木刻楞”建筑框架拙朴而有秩序感,饰面护墙板材、饰面装饰木雕通过真实、清晰的手工艺雕刻表达了“木刻楞”建筑建构的精神和审美。

三、装饰与符号

装饰源于人类审美感知和精神寄托的本能,在俄式“木刻楞”建筑艺术中,木构件建筑装饰不仅是体现形式美的载体,也是消除恐惧、祈求平安、获得希望的开始。拿俄式“木刻楞”窗框镶边装饰的演进为例,原初的窗框就是窗户四边或者窗户左上右三边朴素的原木板装饰;之后,在建筑师们追求形式美的影响下,窗框的造型更为复杂,刚直的上檐护板像肩胛骨一样保护着窗户的这个心脏,有了象征性的表现;再之后,建装饰图案的素材也发生了转向,受古典主义乃至带有巴洛克风格的折中主义风格的影响,俄式“木刻楞”窗户的装饰逐渐精美和繁复,工艺也由简单变为复杂,装饰的精神属性逐渐转弱。满洲里俄式“木刻楞”建筑虽建于1900年前后,但装饰样式采用俄罗斯经典风格,很大一个原因是随着工业化的出现,机械生产放弃了手工雕刻时代的古典主义和折中主义式的丰富复杂的装饰,木质雕刻变得简洁规整,基本局限于几何图案的集合,通过整一、重复和韵律达到美的和谐。

符号就是用某一种事物来代替或表示相对于某人的另一种事物,符号是传达信息所借助的某种有意义的媒介物。俄国美学家鲍列夫认为:“符号是艺术篇章最基本的元素,符号构成了艺术的表达。”[6]从装饰到符号,是从静态世界到动态世界的构造过程。满洲里俄式“木刻楞”源于俄罗斯的乡村木屋,公元10世纪前的俄罗斯,工匠们用木材建造了包括城堡、宫殿、教堂、民居甚至桥梁的整个城市,“木刻楞”建筑从最简单的满足基本生存功能的木结构,日趋发展为结构技艺复杂、装饰精美的建筑艺术,尤其是“木刻楞”建筑的山花装饰、屋檐、窗檐、门檐等精美的木质雕刻,几千年来从无到粗拙,再到精致,其并非只与装饰审美的演进有关,还成为反映民族意识和心理动机的符号。为了祈求平安,俄罗斯的建筑工匠们把具有保护屋主人能力的形象雕刻于建筑物的出入通道处,便形成了“木刻楞”的木雕艺术的符号体系,使装饰图案有了象征性的表现和意义。

四、结语

满洲里俄式“木刻楞”建筑是物质的空间场所,也是精神的表达载体;见证了中东铁路沿线的开发,也见证了满洲里城市居民聚居形式的演变;折射出俄罗斯先民在审美经验方面的历史发展,并且在长期建筑实践中自觉运用美的规律,以推动美的“木刻楞”建筑艺术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琪.建筑形态构成审美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出版社,2009:1.

[2]维特鲁威.建筑十书[M].高履泰,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1.

[3]杨辛,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41.

[4]李大夏.路易·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11.

[5]郑小东.建构语境下当代中国建筑中传统材料的使用策略研究[D].清华大学,2012.

[6]郑时龄.建筑批评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9.

猜你喜欢
审美特征符号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符号的由来
变符号
建构游戏玩不够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