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 要:社会的多元化使跨界逐渐成为一种潮流。跨界现象不仅提升了设计师和大众的审美水平,而且推进着艺术的演变。目前,我国城市地铁建设已经进入高峰期,完善的地铁空间只是满足了大众出行和换乘的需要,随处可见的是传统媒体艺术有限的表现形式。而新媒体艺术博采众长,将科技与艺术淋漓尽致地展现。地铁空间设计与新媒体艺术跨界合作,不仅将地铁空间打造成为传播城市文化与时代精神的交流艺廊,而且在赋予空间互动性和人本概念的同时,形成静态地铁和动态人群的和谐关系。
关键词:跨界;地铁空间;新媒体艺术;创新
一、新时代的跨界潮流
文化于悄无声息间促进了艺术的发展,使不同的文化相互融合。经济全球化让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及艺术兼收并蓄,互补所长,给设计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跨界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并在不同领域中广泛展开。随着当代人对艺术孜孜不倦地追求,艺术设计领域的“跨界合作”频频亮相,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各大媒体和朋友圈争先追捧的对象。艺术跨界已然成为一种潮流。
城市地铁以其安全、快捷、低污染的特点成为大众喜爱的交通工具。它在文化与信息传播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渐渐成为展示大众审美的文化平台与彰显城市文化的艺术长廊。然而,目前的地铁空间大多采用传统的艺术形式,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挑剔的审美眼光,城市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展现也受到限制。地铁空间设计亟需寻找一个新的依托点进行创新。在跨界潮流的影响下,艺术跨界的手段不仅仅是传统的壁画、雕塑,而是以VR影像、全息投影等为媒介的新媒体艺术。城市地铁与新媒体艺术的跨界融合不但能拉近人与艺术的距离,而且将极大增加地铁空间的文化氛围与城市魅力。
二、新媒体艺术的特征及呈现方式
(一)新媒体艺术的概念和特征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数字技术为手段,以声、光、色、电等为媒介进行艺术创作的新兴学科。相较于传统媒体艺术,它是集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体验的艺术形式,博采众长,促成文字、图像、声音、装置、雕塑、影像、设计等相互融合,提高了公众的参与程度。它包括数字艺术、交互艺术、虚拟艺术和仿生艺术等各类形式,其范围仍然在不断扩大,并不断和其他领域进行融合,是一种反映着当代社会存在和认知以及一种现实重构的新兴艺术。[1]因此,新媒体艺术具有技术上的数字化、沟通上的互动性、时间上的即时性、需求上的个性化、传播上的广泛性等特征。新媒体艺术创作不再是个体理念的包裹,而是海纳百川,融汇大众的智慧;新媒体艺术鉴赏不再是万众统一,而是等量齐观,集聚同等的感知。[2]
(二)新媒体艺术的呈现方式
新媒体艺术的呈现方式包括触控方式、声控方式、动作控制方式、装置识别系统操控方式和虚拟现实技术。笔者将这些呈现方式进行了归纳和分类,力求对新媒体艺术有更加直观的认识。通过这些方式,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再是传统的“读图”,而是所有感官的融会贯通;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再是一成不变,而是科技与艺术立体化、多元化地跨界整合;观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获取审美体验。例如,在韩国首尔的数字媒体城中有一条智能街,街道上设置了190个智能型路灯。随着人们的步伐的快慢,路灯可以变换不同的明暗与色彩。人们在这里漫步,不仅能聆听悠扬的音乐,还能够畅快地体验上网的乐趣。而数字媒体城的标志物——“千年眼”(Millennium Eye),可以实时呈现位于地球另一边的乌拉圭蒙得维的亚的天空景色。倘若发送短信,在造型物下方的地面上还能够显示出短信的内容。该作品给市民带来了全身心的互动乐趣,推动了城市形象建设与文化发展。
三、新媒体艺术在地铁空间中的创新尝试
地铁空间根据性质可分为通道式空间、驻留式空间和功能性空间。其中,通道式空间主要包含地铁站出入口、站内通道、上下楼梯、扶梯、地铁隧道等。人们在该空间中的移动速度或快或慢,属于移动式的观赏方式。此时,人们对地铁空间的感知最为直接化和整体化。当人们处于移动速度较慢的空间中,其观赏时间较为充足,可以采用触控方式、声控方式、虚拟现实技术等进行呈现,设计出具象化、数据化、图像化的作品。例如,在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艺术长廊”的斯德哥尔摩地铁中,最吸引人的莫属“钢琴楼梯”了。乘客踩在上面,可以欣赏“自创”的乐曲。这个被设计师“改装”的钢琴键盘楼梯,被装饰成像键盘一样的黑白两色,通过与扬声器相连的压力传感器,使人们每走一节楼梯,就像按下一个琴键,扬声器就会播放出相应的音调。这个精心设计的楼梯,让它的使用率提高了66%,深受当地人喜爱。
在移动速度较快的空间中,新媒体艺术作品可以突出表现抽象化、表现化和概念化。例如,上海外滩观光隧道集合了多媒体、光导材料、大型声光电、激光等高科技技术,为长度646.7米的圆形隧道打造出五光十色、如梦如幻的动态景观。隧道内,奇幻的光影与图案不停变换,时而是粉红的花,时而是金色的星,无处不散发着生命的活力与生机,让人浮想联翩。曼妙的乐声与迷离炫目的斑驳光影,让人仿佛沉浸在色彩缤纷的奇妙王国,给乘客们留下了难忘的旅途回忆。此外,我国已经投入使用的地铁轨道影视系统也是新媒体艺术的体现。乘客在行驶的地铁中,透过窗外可以观看到约15秒的动态影像画面。即使匆忙而过,美学的冲击也不會因此大打折扣。例如,在北京地铁的隧道中,每隔1.2米就设置一个LED发光灯柱,这些灯柱间的图案如同电影胶片一般多张连续。当地铁高速运行时,灯柱感应发光,图案就像电影一样动态展现在人们眼前。这种地铁隧道影视系统不仅满足了商业宣传与文化传播的功能,而且驱赶了地铁隧道内的黑暗和乏味。
驻留式空间是指旅客到达站台层,在等车时面对的站台空间与隧道墙体。由于此时往往需要一定的等候时间,因此旅客的视觉焦点相对固定。触控方式、动作控制方式或装置识别系统操控方式为主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可以与人们产生新奇的互动和愉悦的体验,让单调的候车过程变得短暂而富有乐趣。例如,在台北地铁站名为“身体之书”的6个小型翻牌式机械装置由人体的6个组成部分构成: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脚。它寓意着人与人的相遇是由眼神的交会、语言的交谈到身体的接触这样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每个装置同时显示人体两个部位的特写,并自动翻牌切换。感情的共鸣和唤起成为这个作品与观众互动的主要方式。该地铁站内还有一个名为“给台湾人的书”的翻牌机,它分为家庭、民族、历史、未来四个主题,显示内容为四个台湾作家写下的关于相遇的文字。这个装置被置于墙上,通过自动翻动供人阅读。这个装置的显示不仅能够自动翻牌,还可以通过官方提供的手机App自由控制切换。旅客可以在App中输入想要显示的文字,这些文字就能在整点时分显示出来。不同于以往的被动接受,新媒体艺术的互动体验更富有感染力,减少旅途的紧张劳累,丰富人们的出行生活。
功能性空间主要包括地铁站口、通风口、风亭等有独立实体存在的空间。将新媒体艺术运用于此类空间可以起到更加明显的标识作用,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标志性节点。例如,上海地铁科技馆站就极具创意地将玲珑剔透的灯光构成了地铁站弦月形的出入口。灯光和色彩营造出的艺术盛宴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为行色匆匆的乘客心中注入美的暗涌。
除了以上例子中提及的视觉、听觉外,触觉和嗅觉为主的新媒体艺术也参与到地铁空间中,给乘客带来多种感官体验。比如,英国伦敦地铁的地板上添加了散发着树林和田野幽香的香料。在韩国的釜山地铁站,播报站点还加入与该站点相匹配的大自然的声音,使乘客仿佛身临其境。人们对声音、嗅觉和触觉的认知不分地域和国界,多重性的感官体验无疑会顷刻溶解旅途的乏味,也使设计更具沉浸感和代入感。
四、结语
生活快节奏时,地铁空间中的新媒体艺术是充实生活的点缀;慢生活中,地铁空间里又满载着城市发展与风土人情的缩影。那些凝聚了无数文化、无数智慧的地鐵站新媒体艺术,在旅途生活中开辟出精神的一隅。其实,跨界只是一种手段,是设计师们为了创作出让生活更美好的作品而进行的各种尝试。跨界不是设计师的终极目标,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对使用者的关怀。地铁空间包含了建筑层面与人文层面,后者是体现以人为本的关键所在。如何从“使用”到“好用”是需要设计者不断思考与探索的问题。也许,不是每一个地铁站都承载着“辉煌历史”和“人文底蕴”,但作为公共艺术的典范,每一个地铁站都值得拥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人性思考。“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人机互动、跨媒介、互联网等新媒体艺术中常用的形式语言,打破了结构和室内设计的局限,减轻了封闭空间里的焦躁情绪,营造出动感的想象空间。越是现代的艺术,在概念和美学设计上就越具张力和创作空间。设计师们应积极探索地铁空间设计与新媒体艺术之间的可能性,使跨界成为新的地铁空间设计的灵感源泉。正是这样的跨界,使地铁空间设计师们积极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怀揣一颗人文之心为生活提供好的服务,并且开始更多地关注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这也正是未来设计的最终趋势。
参考文献:
[1]钱星.新媒体艺术:关注人与人、艺术、生活 以公共空间中的新媒体艺术为例[J].戏剧之家,2017(18):102-103.
[2]徐馨.新媒体艺术的创作主体:从“独白”走向“对话”[J].黄河之声,2017(1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