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利群
摘 要:阅读中主题的探讨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主题的把握程度意味着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程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主题概括探讨机制,让学生更快速高效地把握课文脉络。
关键词:语文阅读; 主题思想; 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5-063-001
新课标教学大纲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是能够准确地分析文章的脉络,从情感等方面对文章主题和中心思想进行概括。这一要求不仅考验学生对文字归纳总结的能力,还要求学生对于简单的情感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大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引导学生自己探索:作者通过作品意图,希望从文字中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或者想要解释怎样的一般道理。充分发掘课文中的每一个细节,让学生以作者的角度去感受文章主题思想,在潜移默化的课堂训练过程中,学生对于不同类型课文主旨把握水平就能得到不断提升。本文将通过对四年级语文课文阅读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简述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概括探讨过程中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一、深挖课文内容的逻辑关联
一篇课文的展开一定有作者在其中埋下的逻辑关系,即使是写景抒情类课文,作者也一定通过情感的递进程度来表现出文字想要传递的主题,对于借物明志类文章,物与作者想要追求的志向之间也一定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因此教师可以以课文不同段落层次之间的逻辑关联,通过带领学生找到作者在文段中埋下的伏笔,深化他们对于文章主题的认知程度。我们以四年级上册《走月亮》为例来探究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逻辑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走月亮一课通过事件发生经过的顺序,沿着时间轴描写了我和阿妈在月光下行走的所见所闻,在每一个事物发生的过程中都伴随有作者对周围环境的赞美,这种赞美的过程流露出的是其对与阿妈在一起共同度过的这段快乐时光的怀念。只要把握住作者在写景和抒情过程中的逻辑顺序,就能够很好地把握住文章情感透露和主题的渲染深化过程,这样就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接受。
二、结合写作背景引申主题思想
课文的背景往往是指引作者进行创作的动机,有些课文之所以难以被学生理解,是因为他们对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经历的情感变化没有了解。所以对于此类文章的阅读主题分析,教师需要抓住课文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在掌握一定作者生平经历之后再去看文章内容,这样对于文章主题的分析就能够有更文全面的理解。此类过程尤其对于古诗文的理解有着重要意义,基于古诗文精简凝练,又是采用格律书写,学生在理解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困难,如卢钺《雪梅》这一篇古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句话,为什么作者要用雪和梅花对比呢?我们来看这篇古诗是作者用以自勉自身要时刻保持谦逊的态度而作,那就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我们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承认别人的优点但不妄自菲薄。通过这种方法就能很快地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题所在,对于文章中晦涩难懂的语句也能够迎刃而解。
三、分析人物中蕴含的作者情感
记事类文章中教师需要让学生们注重的不仅仅是事件本身,而应该是人物,就像鲁迅在《祥林嫂》这篇文章中用祥林嫂近乎绝望的呼唤孩子的过程描绘了人们的喜乐并不相通,热闹之处也并不能掩盖悲伤的事实。教师应当更为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起伏,因为人物才是搭建一件事物发生过程的主体,使得事件的内容更为饱满。
以一篇《普罗米修斯》为例来说明人物形象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整篇课文围绕着普罗米修斯为了给人间带来光明而盗取了上天的火种留给了人间这个故事展开。那么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我们就需要从分析普罗米修斯的人物形象入手:首先他面对人间疾苦没有撒手不管,对比诸神对于人间的冷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普罗米修斯富有同情心的特点。在盗取火种后被诸神惩罚也心甘情愿,体现了他甘于奉献的献身精神。因此,作者是借着普罗米修斯的形象来歌颂那些面对别人的苦难具有同情心并勇于为世间人谋幸福的开创者们。
四、为学生营造深入课本的情境
只有深入课文情境,才能够让学生在脑海中营造出课文描述的画面感,有真实场景的切入才能有感同身受的体会,这样才能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更为明确真实。以《蟋蟀的住宅》一课为例,谈谈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怎样引领学生深入课本的情境中。在这篇课文中法布尔从蟋蟀卓绝的建筑才能入手介绍了其巢穴的主要构置和建造的过程。教师就可以根据文章的每一个内容,让学生绘制出蟋蟀建筑房子的全过程,这样可以让学生们真实体会到作者对于蟋蟀观察的细致入微,也能够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蟋蟀建筑才能的赞美。
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理解课文主题内容的训练需要紧紧围绕课本内容进行开展,但在适当情况下也需要课外的补充让学生在理解写作背景的情况下深化主题认识。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某几种方式套路,要依循不同类型课文适时调整引导策略,写景抒情类,纪实明志类,不同形式的文章学生理解起来难易程度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明确课堂切入点,只有内容贴合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水平,才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从而深化自身对于课文主旨的理解,最终达到课堂阅读授课的目的。教师也可以在日常授课过程中认真总结交流经验,总结出一套普适的方法为学生参考使用,让他们形成清晰的文章梳理体系,便于在更高年级自主体会阅读主题过程中能游刃有余地使用。
参考文献:
[1]王晶,王占芳.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个“必须重视”[J]学周刊,2020(03):118-119
[2]方明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题概括略谈[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9(08):39-41
[3]党春春.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J]学周刊,2020(0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