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农村居民 环境友好行为 结构方程模型 安徽省
作者简介:江余,安徽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4.3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发展要坚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美好乡村建设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作为农业大省,安徽省制定了《安徽省2019年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要点》,致力于改善安徽省农村人居环境。农村居民环境友好行为程度的高低是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关键,因此,加强安徽省农村居民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对合理引导农民群众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升安徽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
目前,学界关于环境友好行为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个人环境素养对公众环保行为的影响,性别、受教育程度、环保知识等因素与环保行为呈正向相关关系(王凤2008) 。二是社会心理因素对公众环保行为的影响,Harris从社会心理学视角研究个人态度、意图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分析指出公众环境关心和行为不一致,即多数公众倾向于表达环保意愿,但在实际的环境行为中则往往畏葸不前(HARRIS P G.2008)。 龚文娟等研究环境问题感知对环境行为的微观影响机制,分析指出环境问题感知对环境友好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成本在中间发挥着重要作用(龚文清2019)。 三是外部情境因素对公众环保行为的影响,外部情境因素包括环保政策、政府行为、环保设施等方面。
(二)研究方法
综合目前的研究来看,对农村居民环境友好行为的研究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研究的关注度不够,现在学术界关于环境友好行为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城市居民、中小企业、大学生等利于研究的群体。二是研究的方法以定性为主,主要是通过分析农村居民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原因。本文希望通过结构方程来分析安徽省农村居民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数据的来源是问卷调查。结构方程模型也被称为协方差结构模型,它有效地整合因子分析模型和路径分析模型为一体,开创出全新的量化研究范式。
(一)假设提出
基于文献研究,本文将安徽省农村居民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因素归纳成四个方面。一是个人的环境保护素养,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素养包括环保知识、环保认知、环保能力等方面。二是国家的环保政策,包括环境保护政策的宣传程度和执行力度。三是环保条件,包括设施投入、管护机制、规划项目等。四是当地的环境保护文化传统,统多体现在农村居民的集体环境行为,例如注重对耕地、树木、动物的保护等。
表1:环境友好行为影响因素文献回顾
基于文献分析,本文提出关于安徽省农村居民环境友好行为的相关假设如下:
H1:安徽省农村居民环境友好行为与环保素养正相关。
H2:安徽省农村居民环境友好行为与环保政策正相关。
H3:安徽省农村居民环境友好行为与环保条件正相关。
H4:安徽省农村居民环境友好行為与环保文化传统正相关。
基于文章前面的分析,确定了环保素养、环保政策、环保条件、环保文化传统、环境友好行为5个潜变量以及观测变量。
表2:安徽省农村居民环境友好行为影响因素的潜变量与观测变量
(二)模型构建
农村居民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因素较多,许多因素不可能通过简单的观察得出,需要通过观测变量进行测量。因此,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和分析安徽省农村居民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因素,试图构建安徽省农村居民环境友好行为影响因素的合理模型。本文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基于表2中的潜变量和观测变量。依据表2设计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统计结果,将统计结构运用SPSS19.0和Amos21.0进行分析。
图1:安徽省农村居民环境友好行为影响因素模型
(一)问卷设计
本文所使用的调查问卷依据安徽省农村居民环境友好行为影响因素模型中的潜变量和观测变量设计。问卷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来源基本信息调查。对于潜变量的测量均设置了一定数量的观测变量进行测量,问卷内的问题设置均采用李克特量表的形式,对于问题结果的统计分数均是“1-5分”从左到右分布。
(二)信度效度分析
问卷调查采取网络调查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形式,问卷调查对象是安徽省农村居民。共发出问卷220份,收到有效问卷209份,有效度为95%,问卷调查回收率符合要求。问卷调查中女性112人,男性97人,男性外出务工较多,男女比例分布符合实际情况。问卷调查“20岁及以下”年龄段的人数为47人,“21岁-30岁”年龄段人数为31人,“31岁-40岁”人数为34人,“41岁-50岁”人数为44人,“50岁以上”的53人。综合各年龄段人数分布来看,符合目前的农村人口群体构成现状。从文化程度构成来看,初中以下文化程度83人,占比最多,也符合实际状况。
1.信度分析
本文利用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对问卷调查结果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信度检验。通过对环保素养、环保政策、环保条件、环保文化传统、环境友好行为进行数据的信度检验。
表3:结构方程模型信度检验结果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数据分析得出,各项潜变量的克隆巴哈系数值都在0.8以上,表明问卷的信度极佳,问卷调研结果可信。
2.效度分析
本文采用 SPSS19.0对5个潜变量及其包含观测变量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表明5个潜变量的 KMO值均大于0.7;Bartlett 球度检验显著(P<0. 001),表明各个潜变量包含的指标变量间的相关性强,且都只有一个有效因子,适合做因子分析通过了效度检验。样本总体KMO值为0.906,显著性Sig.<0.05(即P值<0.05),适合做因子分析。
表4:KMO和Bartlett球形檢验结果表格
(一) 模型拟合度验证
从模型拟合度验证结果可以得出,NFI、IFI、CFI的结果均大于0.9,表明结果可以接受;CMIN/DF的数值为1.003,也在可接受的数值区间内。因此,整体上来看,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度较好,可以以此模型继续进行研究分析。
表5:模型拟合度验证结果
(二) 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系数分析
将问卷结果按照每题得分情况进行预处理后,得出便于分析的数据。将数据导入Amos19.0软件中进行运算,可以得出以下的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系数(如表6)。环保素养、环保政策、环保条件、环保文化传统与环境友好行为的关键路径系数的概率P值分别为0.40、0.23、0.25、0.15,且都小于0.05,这说明假设H1、H2、H3、H4都是正确的。
表6:结构方程模型路径系数
(一)结果分析
1.环保素养对农村居民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分析
环保素养对环境友好行为的标准化系数是0.40,这说明安徽省农村居民个人的环保素养对其环境友好行为程度影响很大。首先,环保素养的观测变量环保认识影响最突出,数值为0.87。居民对待环境保护认识的深浅,会直接影响居民自身环保素养的高低。其次,环保技能和环保意愿的影响次之,其数值均为0.84,这说明影响安徽省农村居民环保素养的高低受到关于环保的技能和个人意愿的左右。最后,环保知识的影响较小,其数值为0.82。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安徽省农村居民环保素养的高低并不在于环保知识多少,更多取决于环保认识和环保态度。
2.环保条件对农村居民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分析
环保条件对环境友好行为的标准化系数为0.25,其影响程度次于环保素养。这也表明环保条件的完善程度对安徽省农村居民环境友好行为影响较大。第一,管护机制的有效程度是最突出的影响因素,其数值为0.87。这也证明,有效的环境保护管护机制会激发居民环境友好行为的产生。第二,环保设施配备也会对安徽省农村居民环境友好行为的发生产生影响,其数值为0.85,以此可以推测出,少数安徽省农村的环保设施配备并不齐全。第三,产生影响最小的是环保规划项目,其数值为0.77,这表明农村环保规划项目是否合理也会对居民的环境意识产生影响。
3.环保政策对农村居民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分析
环保政策对环境友好行为的标准化系数为0.23。从环保政策的观测变量计算结果来看,政策执行的数值最高,为0.86,可以明确肯定环保政策执行力度大小是影响安徽省农村居民环境友好行为程度的直接相关因素。政策知晓和政策宣传的影响程度相近,其数值依次为0.82、0.80。如果农村居民环境友好行为程度差,也印证了“不知者不罪”这个道理。安徽省少数农村居民环境友好行为程度差的重要原因是不了解国家的相关环保政策。政策效果的数值为0.81,这说明对于违反环保政策、破坏环境行为的居民进行惩罚会对其他居民产生良好的警示作用。
4.环保文化传统对农村居民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分析
环保文化传统对环境友好行为的标准化系数为0.15,这说明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环保文化对安徽农村居民环境友好行为的产生具有促进作用,但是这种促进作用潜力目前并没有被完全开发。行为后果、环保认同的影响程度最高,其数值均为0.89。村集体会主动对破坏环境的居民个体进行教育、惩戒,这表明安徽省农村居民大部分环保意识较强。集体行为的影响次之,其数值为0.85。村集体组织的集体环境保护活动的多少,会影响农村居民环境友好行为的发生率。在这里,集体约定的影响较小,其数值为0.82,这就表明安徽省农村居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关于环境保护的村规民约等得到了农村居民的认同,并在生产生活中积极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二)对策与建议
1.注重提升居民环保素养,加强环境友好行为基础
农村居民环保素养是居民个体环境友好行为的最直接影响因素,而且居民个体的环保素养是内在影响因素。首先,可以由政府环保人员、社会环保组织、学生团体等群体组成的环保知识宣传队伍,向广大农村居民宣传关于垃圾分类、水源保护、农业废料处理之类的知识。其次,用实际参与活动提升居民环保素养。基层政府和村组织可以定期组织环保活动,让广大居民参与其中,在切实的行动中感受到环保对生活质量的提升作用,以此激发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提升。最后,注重居民环境友好行为的正向强化。乡镇政府和村组织可以采取定期评选环保标杆的方式,使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方式奖励以激励大家产生更多的环境友好行为。
2.环保政策宣传到位,严格执行政策内容
据调查来看,环保政策宣传不到位现象也有存在,很可能是宣傳的方式有问题。因此在宣传环保政策和规定时要因地制宜,多多采用通俗易懂的方法。政策效果如何、作用大小,关键是要看政策执行的严格程度。目前,安徽省农村环保政策执行的力度在不断加强,特别是在作物收获的季节,秸秆禁烧、农业生产废料禁倒、退耕还林还草等环境保护措施取得良好的效果。未来的环保政策执行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确保环保政策执行更加及时、更加精确、更加有效。
3.合理规划注重配套,完善农村环保条件
农村环境保护需要完善的环保条件,对于环保条件完善需要做好以下三点:一是完善安徽农村环保设施基础,这就需要对原有的环保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严格环保资金使用管理,配齐符合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等任务要求的环保设施。二是加强环保管护机制,完善县级政府主责、乡镇政府主管、村组织主落实的管理体系,引进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为服务主体的设施维护力量,以建立基层维护管理队伍,定期报告运行维护情况。三是科学安排环保规划项目,如农厕改造、垃圾分类、污水处理这些环保项目要合理推进,不急于求成,不增加农民的额外负担,激发农村居民环保认同感。
4.努力营造环保文化氛围,提升居民环保自觉性
良好的环保文化传统、村规民约可以提升安徽省农村居民环境友好行为的发生率。自觉自发地环境保护意识和保护行为能够产生长期的有效效果,相比较外部力量来约束农村居民的环境友好行为。村集体自发形成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环境保护氛围,几乎可以对农村居民产生全天候、全方位的影响,对农村居民的环境行为约束力大大增强。在这种集体认同、自我约束的氛围下,居民个人和村集体的环境素养也会不断提升,无论是居民个人还是村集体都会愈加认同和倡导环境保护。
注释:
王凤.公众参与环保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6):30-35.
HARRIS P G.Green or brown?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governance in greater China[J].Nature & Culture,2008,3(2):151-182.
龚文娟,杜兆雨.知行合一?从环境问题感知到环境友好行为——环境知识、媒体使用与非正式网络沟通的调节作用[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4):72-83.
吴瑞林,杨琳静.在公共管理研究中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思想、模型和实践[J].中国行政管理,2014(3).
参考文献:
[1]吴孟诗.南朗森林小镇居民文化原真性感知对环境友好行为研究[J].林业与生态科学,2019,34(3):347-352.
[2]黄炜虹,齐振宏,邬兰娅,胡剑.农户环境意识对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社区环境的调节效应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6,21(11):155-164.
[3]张冬,罗艳菊.城市居民环境友好行为意向的形成机制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6(03):463-468.
[4]王玲.农村居民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