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麦提明·依比布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河流域喀什管理局,新疆 喀什 844700)
作为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水电能源,高效利用水资源发电是当前各国水利能源工程攻坚研究课题[1-2],而水电站选址建设是重要子课题,大坝作为水电站重要水工建筑结构组成部分,许多学者利用原位模型试验分析了结构安全稳定性[3-4];基于数值模拟计算软件开展数值试验,研究坝体渗漏效果[5-6];或研究其他新兴人工材料在大坝防渗结构中应用效果[7-8];但限于工程场地差异性,不同地区不同场地防渗措施并不一定具有同样效果,有必要根据具体工程实例,利用现代计算机模拟手段,研究大坝渗流特性,指导现场坝体防渗结构施工。
某水电站大坝修建采用混凝土堆石浇筑,设计坝顶高程为812.3 m,坝顶修建有宽为10.6 m公路,坝高曲线最大值为101.3 m,上下游坡度分别为0.71、0.64,设计蓄水位为802.5 m,枯水期蓄水位为 737.8 m。每年该水电站可供应电力超过8亿kW·h,该水电站以混凝土堆石坝为主体向两侧岸坡逐渐延伸,溢洪道、消力池及其他输送电力厂房等均在延伸路段内,包括现场管理驻所及其他建筑结构,挡水等级均为Ⅰ级。坝体设计填筑370万m3混凝土,所用填筑料除混凝土为现场制作使用,其他混合砂砾石料均来自距工程现场4 km处山体开挖爆破,最大粒径为 600 mm,混凝土选用为C30素混凝土。坝体乃是该水电站直接承受水流渗透作用直接载体,为此工程部门考虑对该坝体加筑防渗墙,墙厚为1.2 m,高度最大为45 m,穿过基岩层,保护坝趾及坝基;另一方面设计有趾板与面板结构,防护坝身与坝肩,面板采用钢筋混凝土制作,厚度为55.5 cm,位于坝体底部高程为680 m处,趾板建于基岩上覆土层中,并在现场施工过程中通过帷幕灌浆工艺穿过趾板,降低坝体内部渗流场活跃度,控制渗漏量,大坝几何剖面示意如图1所示。
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该水电站场地为Ⅱ类,基岩层为弱风化花岗岩,层状构造,与下覆岩层为不整合接触,上覆土层厚度较大,以平均含水量为62%的粉质粘土为主,并夹有部分细砂岩,土质较均匀;另还有砂土层,粒径为0.2~2 mm,可塑状态,弱风化,该土层虽厚度并非最厚一层覆盖土,但其分布面积最广;在深厚覆盖土层中还夹有砂砾卵石,受河流冲积搬运作用,磨圆度较高。室内岩土工程试验表明基岩标准承载力为500 kPa,含水量为58.3%。
图1 大坝几何剖面示意(单位:高程m)
在上述工程地质资料分析基础上,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简化后水电站几何模型,该模型包括水电站所有重要结构,并可计算防渗墙与帷幕灌浆等多种工况下渗流特征参数结果。图2为岩土材料概念化后坝体沿坝轴线剖面示意。为在有限元分析软件中更易于计算坝体渗流场特征参数表现结果,将基岩上覆盖层厚度取值设定为50 m,包括弱风化层与强风化层,分别为30 m、20 m,并结合面板、垫层等简化后结构部分,获得简化后坝体示意(如图3所示)。
图2 坝体沿坝轴线剖面示意(单位:m)
图3 简化后坝体示意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定义上游至下游指向为X轴,从右岸坡至左岸坡为Y轴,水电站竖直方向为Z轴,利用Abaqus软件建立坝体数值模型,如图4(a)所示,按照数值模拟过程[9-10],划分出网格单元体,获得有158 637个节点,101 654个单元体,岩土变形准则采用弹塑性模型D-P准则,以SOLID65模型为基本单元体,划分单元体后模型如图4(b)所示。
(a)坝体数值模型 (b)划分单元体模型
模型坝体中包括有基岩层、岸坡岩层、风化覆盖层、面板及垫层等部分结构,其中,基岩层弹性模量为81 GPa,泊松比为0.31,岸坡岩层弹性模量取 55 GPa,两者渗透系数均为10-6m/s,覆盖层渗透系数为1.5×10-6~4.5×10-6m/s,面板及垫层渗透系数分别为1.5×10-7m/s、10-5m/s。本文主要对坝体正常运营期与死水期工况开展渗流场特征参数分析,其中正常运营期施加边界荷载上、下游水头分别为300 m、200 m,死水期边界荷载上、下游水头分别为295 m、200 m。
在无防渗措施条件下,分别给坝体数值模型施加正常蓄水期与死水期边界条件(如图5所示),基于多次迭代计算,获得坝体渗流场各特征参数值及分布云示意(如图6所示)。
图5 施加边界条件
从图6可看出,总水头分布呈上游至下游逐渐降低,坝体迎水侧总水头较高,最大可达300 m,分布在上游坝身、两侧岸坡及坝基等区域,下游背水侧总水头最低仅为213.3 m,从上游至下游总水头整体降幅达28.9%,坝顶区域总水头为253.3~266.7 m。另一个特征参数压力水头最大值为292.8 m,分布在上游迎水侧坝体深覆盖地基层,分布面积占计算模型中21.4%,两侧岸坡压力水头成一致性表现,从岸坡顶部至底部岩土层中,压力水头逐渐增大,分布范围为-66.7~-133.3 m,负孔隙水压力与岸坡此区域内地下水位有关。等水头线计算结果表明,浸润线均在坝体面板处迅速下降。
(依次为总水头、压力水头、等水头线及浸润线)
图7 Y=295、X=395.5断面等水头线(蓄水期)
图7为Y=295、X=395.5断面等水头线特征。从图7中可看出,在Y=295断面处,最大最小水头值之间降幅超过27%,且从上游至下游呈依次递减态势,浸润线亦是如此。再看X=395.5断面,该断面上浸润线处于水平状态,且水头值从两侧逐渐过渡至中间,呈“V”字形变化态势,最大水头降幅为6.1%,表明该大坝渗漏方向主要由上至下游方向,即坝身防渗性能缺失。根据Abaqus计算结果表明,大坝整体渗漏量为1.05 m3/s,其中坝身渗漏量为0.82 m3/s,占比超过77.1%,其次即是地基覆盖层渗漏量超过0.1 m3/s,坝身与覆盖层渗漏量占坝体总渗漏量超过88%,由此可知在正常蓄水位工况下,坝身渗漏是大坝渗透破坏面临最突出问题。
图8为死水期工况下无防渗措施大坝渗流场特征参数计算结果。从图8中可看出,总水头分布与正常蓄水位下有所差异,在坝体迎水侧除分布有大面积最大总水头值,坝身与深厚覆盖层地基总水头值相比两侧岸坡呈现一定层次,该层次间属于最大总水头值,达295 m,两侧岸坡总水头值为288 m,下游背水侧总水头值仍然是最低,最低水头值与正常蓄水期近乎一致,且上游至下游总水头值降幅为28.8%,与正常蓄水期亦基本相近。压力水头在坝址分布及量值与正常蓄水期有相近之处,最大压力水头位于坝体基岩层,两侧岸坡顶直至基岩层,压力水头值逐渐增大,最大压力水头为288 m,坝身处压力水头值约为133.3 m,岸坡顶部压力水头值最低,且仍为负孔隙水压力,与蓄水期一致。从等水头线分布来看,上游至下游坝体整体面临水头逐渐减小,但上游288 m等水头线包络区域有坝身与基岩上覆盖层,故死水期渗透作用亦主要以坝身与覆盖层为主;两侧岸坡等水头线分布间距较平缓,表明岸坡渗漏作用较弱。
同理,以Y=295、X=395.5两个断面为例,开展死水期等水头线分析(如图9所示)。根据渗漏量计算结果知,死水期大坝总渗漏量为0.97 m3/s,其中坝身渗漏量占比达80.4%,而坝身与基岩上覆盖层总渗漏量占坝址区90%,故而解决大坝渗漏问题重要措施即是解决覆盖层与坝身渗漏性。
(依次为总水头、压力水头、等水头线及浸润线)
图8 渗流特征参数计算结果(死水期)
图9 Y=295、X=395.5断面等水头线(死水期)
(a)防渗帷幕结构墙
(b)简化坝体剖面
为解决坝身与覆盖层渗漏问题,考虑布置合适的防渗墙,对坝体与地基上覆盖层连接面加固防渗,减弱渗透破坏作用对大坝稳定性威胁,大坝布置厚度为120 cm的帷幕结构墙如图10(a)所示,坝身处混凝土面板与防渗墙帷幕结构相连。为有限元软件分析方便,将防渗墙简化如图10(b)所示,各物理参数取值与前文一致,防渗墙渗透系数取10-9m/s。
由于前文分析正常蓄水期与死水期渗漏量基本接近,且渗透作用均反映在坝身与基岩上覆盖层,故本文以正常蓄水期工况开展分析加设防渗墙后大坝渗流场特性,同时为探讨防渗墙深度对大坝渗流场影响特征,设计方案1:深度为10 m,方案2:深度为20 m,方案3:深度为30 m,方案4:深度为40 m,方案5:深度为50 m。
图11为深度为10 m与深度为50 m大坝渗流场特征参数计算结果。对比两方案计算结果可看出,防渗墙深度为50 m比深度为10 m总水头分布更为均匀,上游水头在坝身与上覆盖层均有显著回落,压力水头显示两工况下岸坡顶部与基岩层分布基本一致,但防渗墙深度为50 m时,大坝最低压力水头有所降低;另外,在有防渗墙前提下,不论是深度为10 m,亦或是50 m,上游等水头线分布稀疏,表明防渗墙存在极大改善了大坝渗流特性。
(a)总水头
(b)压力水头
(c)等水头线及浸润线
图12为各方案中最大水力坡降变化与渗漏量变化曲线。从图12中可看出,防渗墙存在肯定会削弱大坝渗漏量,进而改变坝体渗流场特征,但从防渗墙深度来看,深度在10~40 m范围内,渗漏量随深度增加平缓降低,防渗墙深度为30 m比深度20 m渗漏量降低了1.2%,当防渗墙深度超过40 m时,渗漏量陡降,降幅超过55%,表明防渗墙深度超过一定界限时,分析认为该界限是上覆盖层厚度,只有超过上覆盖层厚度,穿过不透水层,防渗效果呈显著特征。从防渗墙内部水力坡降亦可看出,防渗墙深度增加,墙内部水力坡降持续增长,深度为50 m,水力坡降为25.31,相比深度10 m时,涨幅超过了399.2%。由此可知,防渗墙减少了坝体渗漏量,特别是穿过上覆不透水层后,渗漏量降低明显,且墙内水力坡降增大亦显著。
图12 最大水力坡降—防渗墙深度—渗漏量变化
为分析某水电站混凝土堆石坝渗流场特性,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坝址数值模型,分别探讨了有无防渗墙措施条件下大坝渗流特性,得到了以下几点结论与认识:
1) 无防渗条件下,正常蓄水期与死水期总渗漏量基本接近,总水头、压力水头及等水头线分布呈相近态势,但正常蓄水期相比量值较高,且坝身与覆盖层渗漏总量占比超过80%。
2) 布设混凝土面板与防渗墙整体防渗结构,极大改善了坝体渗漏量,压力水头及等水头线等渗流特征参数分布较为均匀,水力坡降参数增大,防渗墙深度为10 m时水力坡降为5.07。
3) 防渗效果与防渗墙深度有关,当防渗墙深度超过大坝不透水层时,防渗效果显著,深度为30 m相比深度为20 m渗漏量降低了1.2%,但深度超过40 m时,渗漏量陡降,降幅超过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