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仪,孔碧霞,朱海霞,张爱连
(珠海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珠海医院),广东 珠海 519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为临床常见的高发疾病,手术治疗是该疾病的主要手段,术后患者需经历长期的康复过程[1]。但大部分患者出院后因各种原因导致后期康复锻炼未能长期坚持,进而导致疾病预后欠佳。延续护理是对出院患者实施的常见护理服务模式,但该模式因护理资源耗费大而限制其发展。因此本研究探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实施分级延续护理管理模式干预的价值,结果如下。
经患者同意且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选择我院2018年6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82例进行分组。观察组女18例,男23例,平均年龄(42.16±12.56)岁,平均病程(5.12±1.53)年;对照组女19例,男22例,平均年龄(43.56±11.58)岁,平均病程(5.92±1.66)年。两组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予以一般延续护理:患者出院后,由责任护士电话随访指导,每月1次,共3次。观察组采用分级延续护理管理模式,具体干预措施如下:(1)成立分级延续护理小组和建立个人信息档案:建立分级延续护理小组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相关延续性护理知识培训并特定的随访登记本或健康档案,进一步了解患者出院后的健康状况。(2)制定个性化分级延续护理方案:根据患者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续康复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分为三个级别并制定相应措施。①一级护理:对疾病后续康复相关知识掌握较差的患者,需进行医院联合社区的模式对患者进行康复管理,建立微信交流平台提供护理服务,必要时由医院护士和社区护士联合家访;②二级护理:对疾病后续康复知识掌握一般者,指导其在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疾病相关康复管理,并进行电话随访或微信随访1次;③三级护理:对疾病后续康复相关知识掌握较好的患者,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个人相关档案后依靠家庭支持系统进行疾病康复管理。
根据腰痛评定标准对康复效果评定:优:疼痛消失且直腿可抬高75°;良:疼痛缓解且直腿抬高50°以上;可:偶有腰腿部疼痛感且直腿抬高小于50°(优良率=优率+良率);记录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直接干预时间(电话随访时间)和间接干预时间(了解患者情况及制定相应计划时间)。
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学,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康复效果优良率(87.80%)与对照组(85.3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康复效果对比[n(%)]
护理人员对观察组直接及间接干预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人员干预时长(;min)
表2 两组护理人员干预时长(;min)
组别 直接干预时间 间接干预时间观察组(n=41) 28.56±8.26 13.93±4.26对照组(n=41) 54.26±9.56 28.16±6.55 t 13.025 11.661 P<0.05 <0.05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往往因未掌握后续的保健而诱发再次住院[3]。因此树立出院后长期性的自护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延续护理是将护理工作和护理场所扩展,不局限于住院期间和医院,而是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针对出院患者进行一系列的护理行为设计,纵向延伸护理服务时间,横向拓展护理服务层次,确保患者在出院后能得到不同水平的协作性与连续性照护。同时尽量满足其回归家庭和社会的健康需求。但由于我国医院护理资源的有限性,有效的延续护理仅用于部分群体中,极大程度地限制延续护理发展。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干预后康复效果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患者采用分级延续护理管理模式干预,可获取与一般延续护理干预同等效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一般延续护理模式在对患者实施干预时,需要护理人员直接介入,故使护理任务更为沉重,且护理人员往往因护理任务重,使延续护理过于形式化,丧失延续护理本质[4]。分级延续护理管理模式利用临床护理分级的思路根据患者实际护理需求对其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一级护理对象的护理服务由专科护理人员直接提供,二级、三级护理对象的护理服务仅在有需要时由专科护理人员提供,其余时间可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机构的资源及家庭系统的支持。本研究中,护理人员对观察组直接及间接干预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说明了分级延续护理管理模式可有效节约护理资源,进一步促进社区护理资源的发展,提高患者康复水平。
综上所述,分级延续护理管理模式干预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中,在达到与延续护理同等效果的同时更大程度节约医院护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