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徐盼盼
采访张斯纬的时间因突发的疫情影响变动了三次,身为连云港鹰游纺机集团有限公司、江苏鹰游纺机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的他一直在忙。
为临时增开的口罩生产线正常运转做准备;为企业的顺利复工做准备;了解全国供货商的材料储备;分析下游市场变化对企业的影响;为湖北武汉捐款100万元......每一项都体现着张斯纬面对突发危机的冷静和运筹。
改革开放40余年来,当年第一代创业者已逐渐退居幕后,企业如何交班,产业怎样传承,正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引人关注。在新老交替的关键期,“继承者们”有的开疆扩土,有的临危受命,发展之路各有不同。
2005年,张斯纬大学毕业后,在父亲的坚持下放弃了出国留学,进入公司。从金工车间的技术员开始,到车间副主任、车间主任、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总经理,2016年他出任鹰游集团最重要的核心企业—江苏鹰游纺机有限公司总经理……每次角色转换,都是新起点,张斯纬每一步都走得认真、扎实。
张斯纬始终认为,踏踏实实做好工作,让鹰游良性发展,就是自己的责任。
“一个企业要保持正常运转不是靠做几件事就能实现的,而是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将所有工作做到位。”
从一个对企业产品管理完全不懂的门外汉到管理600多人,年产值超过6亿公司的总经理,张斯纬在十几年职业生涯中遇到过很多挑战。但这次不一样,他承认,这场新冠肺炎疫情是他出任鹰游纺机公司总经理四年来遇到的最大挑战。
“按照惯例,每年年底到第二年年初,企业一季度的订单量就很清晰了。今年却因为疫情,导致下游市场的复苏并不理想,对企业影响是必然的。但防止疫情扩散,是大局,企业必须要有大局观,服从国家统一要求。鹰游集团目前正处在全面复工阶段。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和公司的加工能力,我们在72小时增开了两条口罩生产线,可日产口罩10~15万只。”
如何处理突发危机,考验的不仅是企业的实力,更是管理者的承受力和应变能力。“企业只要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相信困难都是暂时的。 我们正为市场沉寂一段时间后的爆发做全面准备。鹰游集团员工主要是连云港当地人,人员返岗不成问题。内部各项管理也没有松懈,反而更加强了,抓紧时间把过去没有做到位的工作落实下去、更加细致化,为市场全面复苏做好充足准备。”张斯纬语速不快,很自信。
平和低调的张斯纬,腼腆、勤勉、身先士卒,这使得他在赢得公司上下认可的同时,也让共事者愿意和他一起努力创造价值。
“接手鹰游四年来,我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不过是在落实一个企业保持良性发展必须要做的各项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精益求精。一句话,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张斯纬谦虚的说。
“企业内部管理、生产流程等日常工作必须要精细化管理,该省的地方就一定不能浪费。但在产品开发方面,鹰游从来不计成本。”
“鹰游纺机其他成本都可以省,只有产品开发不计成本。”张斯纬这句话让记者印象深刻。
在鹰游纺机,张斯纬一直在营造着温和、坚定又包容的环境,确保发散的创新思想能够回归产品,避免因为缺乏整合的盲目试错导致的军心涣散。他时刻保持着对方向的把握,恰到好处地去促成创新思想的落地和成功。
在鹰游创新的舞台上,张斯纬就是那个实实在在搭台的人。因为他知道,“一个真正好的企业会对成熟市场持续观察,技术创新会重新唤醒老市场的新活力,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多机会。”是的,企业要打胜仗,核心还在于产品塑造能力。
张斯纬相信疫情过后将会有更多机会,鹰游需要做好充分准备。
经过多年发展,鹰游纺机目前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后整理设备生产能力,十大系列主导产品。在张斯纬的战略版图上,“十类产品在研发和生产方面是齐头并进的,任何一个都是值得用工匠精神打造的产品,都是王牌产品,都能满足客户产品生产的需要,这是鹰游纺机公司必须要做好的工作,更是责任。”
正是这个理念,鹰游纺机近年来产品开发走得既稳又快,定位非常清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设备研发,力争高速、高效、智能、节能”,紧紧契合产业发展大势。
他们针对高端短密毛绒类产品的市场需求研发的“MB331H7048起毛机”,因其装配简洁、设备调整方便、用工减少、效率提升等显著技术优势,被行业鉴定专家一致认为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研发的“SME472XF双辊烫光机”,因其织物毛面向下,可以和现有起毛机直接联机使用的烫光方法、废气有组织排放、控温准确、解决织物褶皱等突出技术优势,鉴定专家一致的意见是,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持续创新,让鹰游纺机不断强筋健骨,也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评价……
“一个没有创新的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这一点我很清楚。”张斯纬希望鹰游纺机未来在有竞争优势的领域,能根据市场需求,持续开发满足下游用户需要的产品。业内都知道这几年市场形势比较严峻,企业首先要生存下来,同时还要实现良好的发展,工作不到位,没有实力都是不可能实现的。踏踏实实做事,是张斯纬一直以来的追求。
“我希望鹰游能够在保持内在生命力的前提下稳定发展,在各种变化和挑战中,时刻清醒保持应对的能力,而非大起大落。”
记者问了张斯纬一个问题,“任职鹰游纺机四年,有过最无助的时候吗?”
“我没有权利无助!我们的中层干部,副总都可以无助,但我在这个位置上,有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生活,就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如果我都无助了,企业怎么办?600多名员工怎么办?既然很清楚这是责任,那压力就不是压力了,遇到困难和问题就不能回避。”他回答得很快、很坚定。
四年来,鹰游纺机在张斯纬的带领下,从装备制造、流程管理、产品开发、人才培养、企业文化等各方面都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个企业要保持正常运转不是只做几件事就能实现的,而是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做好所有工作。管理、开发、产品、市场、服务、文化等等都涵盖其中,要把这些工作都做到位、连成线,完成从产品到商品的最终价值实现,形成一个有凝聚力、战斗力的团队,是一个非常复杂、非常困难的过程。“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以理性思维去判断、分析、解决。”在张斯纬看来,这同样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为此,他从未停止向同行、前辈以及自我提升的学习。
用契合产业发展大势的创新理念开发产品,一直是张斯纬乃至鹰游纺机团队的坚持。
“鹰游纺机既要平稳运行,也要不断创新,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现在市场的变化很快,竞争很激烈,用户的要求更加多样化,新技术层出不穷,鹰游就要在这种变化和挑战中,时刻清醒保持应对的能力。”对于这一点,张斯纬始终非常清晰。
“客观地说,鹰游近年来走得比较稳健,也比较超前,但还不够。”张斯纬很坦诚。的确,一家小企业可以只聚焦产品技术,但大企业必须为其发展注入价值观、使命。这其中,就需要优秀的领导者具备清晰的构想、明确的价值理念、激情与魄力。
正是这种责任担当,四年来,张斯纬带着鹰游纺机团队步步为营,不论市场怎么变化,企业始终保持平稳良性发展,甚至在2018~2019年市场并不理想的情况下,鹰游纺机销售收入依然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
“我的出身决定了我必须要走这条路,压力再大也要扛起来!”
鹰游集团的前身是原国有连云港纺织机械厂。2001年7月28日,正式改制为连云港鹰游纺机有限责任公司。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从一个生产纺织机械的小厂,成长为拥有18家分公司,5000余人的集团公司。产品涵盖装备制造、纺织品、碳纤维新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四大类。集团旗下江苏鹰游纺机公司、中复神鹰碳纤维公司联合开发的碳纤维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连云港市灌云经济技术开发区,鹰游集团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的全自动省水洗印染联合生产线已经投产……
鹰游纺机蜕变的背后主要操盘手就是集团董事长张国良,张斯纬的父亲。
张国良一生痴迷技术,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是两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党代表,荣获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全国杰出工程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俄罗斯国家工程院“格里什曼诺夫”金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被评为2018军工榜年度十大军工风云人物、桑麻学者......荣誉等身,在张斯纬眼里,父亲就是一座高山。
记者问他,“作为二代接班,压力大吗?有无想过要超越父辈取得更大的成就?”
“我的出身决定了我必须要走这条路,压力再大也要扛起来,这就是责任吧!也是我必须要面对和承担的。”
“我从未想过要超越父亲。鹰游集团的今天,我父亲倾注了一生的心血,他在我心中就是一座山,一座高山,我为什么要超越这座山?攀登这座山时,我看到了很多不同的风景,受到了很多启发,山就在那,让我在欣赏风景的同时,不断自勉。我希望通过努力,自己能成为一座山。”说到这,他笑了。
张斯纬的执着和努力让他的前行更加稳健。
他深知目前的市场环境和父辈创业时已经有了本质的不同,要有不断创新的思路、要跟上时代的变化、要推动企业不断进步、要更加清楚企业发展的特点并发扬光大、持续保持企业的生命力……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所以,他注重企业技术创新、注重自身的学习和修为、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内部管理、企业人才培养,他希望在攀登的过程中,后盾越来越坚实。
张斯纬秉持的踏实、创新是鹰游的底色,更是它的规则。但鹰游同样拥有着和谐友好的企业文化、自在舒适的工作氛围,对每一位员工尊重,这在张斯纬看来也很重要,只要他看到的、思考清楚的,他会比旁人更加笃定。
当然,他的坚守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仅以2019年为例,张斯纬担任技术负责人的纺织行业绒类织物染整装备技术创新中心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牌;
同时鹰游纺机公司荣获“2019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品开发贡献奖”称号;鹰游纺机申报的《基于个性化定制的纺织生产线后整理服务型制造管理》获“江苏省第三届职业经理人创新大赛表彰奖”;鹰游纺机两位职工的技术创新成果被连云港市总工会评为市职工先进操作法一等奖和三等奖……
张斯纬带着这个团队还在继续努力……
块块卵石,步步筑起山的根基,迎接风雨登顶后的光风霁月。
经营企业与竞赛相似,比的是总分—基础题不犯错,用难题来拉分。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便是张斯纬的“基础题”理念,不急躁、有耐性,用这样的衡量标准,没人比张斯纬更适合挑起鹰游纺机这副担子,至于拉分的“难题”解法,他也在不断“刷题”中思路越来越清晰。
【记者手记】
山就在那里
人为什么要登山?英国探险家马洛里的回答是:“因为,山就在那里。”远山大概是一种象征,是那些清晰可见但很难到达的境界。
登山,就像我们每一次去做未知的事情,需要不断攀登、博弈,最终抵达山巅,见识到曾经无法触及的风景。对张斯纬来说,经营企业是必登的“山”,是一个要不断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特别细致的自我管理。在登山的时候,一定要足够专注,当面对陡峭的山崖和万丈深渊,成功乃至生命,都只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在不确定性面前依然保持冷静和高效。
恐惧也许永远无法战胜,但勇敢地直面它、挑战它,最后到达目标中的山顶,寻到别人难以得见的风景,成就感和自信心一定是油然而生的。(徐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