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元勋 史菲帆 李欢 曹顺林 张高翼
【摘 要】乡村脱贫振兴是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课题,青少年群体是乡村未来发展的希望与中坚,加强扶贫扶志扶智,关注青少年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结合河南省省派第一团支书工作,基于第一团支书驻村现状,通过细致设计调查问卷,对中原地区某贫困村进行为期一周的调研活动,在宣传国家教育方针与政策的同时,对目前农村青少年教育现状、学习及生活情况以及农村对对适龄青少年教育的重视程度进行调研,收集有效调研问卷2百多份,基于对问卷的统计分析,可为后期农村青少年教育政策、方针的制定提供依据,助力我国脱贫攻坚伟大战役。
【关键词】村情调查;青少年教育;扶贫攻坚;青少年发展
一、前言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说:“青年人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同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 近年来,党和国家加大了青少年教育改革的力度,高度重视教育标准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把制定“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作为政策聚焦点,作为当务之急的重要工作[1]。《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2)提出“建立国家教育标准体系”的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决定中12次出现“标准”一词,对包括教育在内的政府职能等五个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提出了要求[2]。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每位青少年不仅寄托着父母望子成龙的希望,是家庭走向小康的基石,更将是国家复兴的助力者,继承着老一辈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国家教育标准内容被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在第二次会议(2014)中列入了工作要点。所以,改革教育是当今值得讨论的一个话题,而在改革教育实行的同时,我们要注重当前农村的教育状况。农村青年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农村青年担负着复兴家庭的重责,所以我们要关注村民对青年教育的看法,充分考虑村民的建议和需求,了解青少年的教育状况,考虑子女数目与父母期望孩子受到教育程度及实际受教育程度的关系,引导村民对孩子辍学的反思以及对孩子心理需求了解。也要了解父母支持孩子上学的原因和意义,引导父母重视子女的教育并意识到青少年学习对家庭的影响和作用。
中国的未来在青年,目前农村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农村要想达到持续脱贫不返贫,青年人的成长与发展会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对农村青少年目前的生活学习及就业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农村青年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为相关部门提供有益的参考与支持,是助力我国扶贫攻坚战役的重要举措。本次活动结合河南省省派第一团支书活动,对驻村青少年生活、学习及就业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存在问题如下。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农村青少年高中阶段辍学率较高,普遍学历较低
根据调研结果可知,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并不理想,且在初中阶段即有适龄青少年辍学回家或外出务工,基础教育并不能达到要求(图1中X为子女数目,Y为学历)。且农村家庭普遍孩子较多,约79%家庭子女数目为两个或者三个,约11%家庭有一个孩子,而家庭子女数目超过三个的占很少一部分。但是有个有趣的现象,常规情况下,子女越多,经济情况一般不是太好,但从表1数据看出,家庭子女数目越少时,家庭子女辍学率越高。而家庭子女较多时,子女一般都在上学,辍学率近乎为零。即子女多的情况下,相互之间的鼓励和竞争等,使适龄青少年学习积极性更高。
同时,由图1和图2的数据可知绝大多数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受到更高的教育,其中八成以上的村民希望子女得到大學以上的学历。很多父母无条件支持子女学习,只要孩子愿意,学习越深入越好,最好是读研读博,父母对孩子一般抱有很大的期望,想要子女脱离贫困,改变命运。但在实际情况中,只有大约1/4村民青少年接受到了大学教育,而绝大多数的青少年在高中毕业之后,就选择了务工,同时存在极少部分青少年在初中毕业前就选择了辍学。
至于辍学的原因也不尽相同,当前中国农村社会出现的青少年辍学问题,这与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分不开的[3]。由表格图4的数据可知,在子女上进的条件下,大部分家庭无论条件如何都会让自己的子女上学,接受更好的教育,这说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还是很支持的。而也有一部分家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很难支撑子女教育的资金,而父母也很无奈,子女为了帮父母分担责任,被迫辍学。也有一小部分家庭子女学习不好、贪玩、厌学,父母不愿子女虚度光阴,从而导致子女辍学。而极少部分家庭觉得上学浪费钱,让子女提前出去打工赚钱,减轻家庭负担。有的学者从布迪厄的理论视角出发,认为农村青少年辍学行为是由于农村习惯所引起的一种策略行为,青少年辍学行为是一种文化再生产的结果[4]。
(二)辍学青年多离村务工,村子多为老人儿童留守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日益开放,城市的就业岗位远多于农村地区,且城乡收入差距很大,因此一些农村青年开始涌向城市,继而带动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农村,逐渐形成了“离农化”的趋势[1]。经济利益的驱动,使新一代年轻人不愿意留守农村干农活,对土地依赖性不大,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了村庄,同时也带走了农村的发展活力,村中多为老人幼童留守。当前,农村留守劳动力能基本满足本地农业生产需要,然而,缺少稳定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农业生产长期稳定发展又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三)“教育改变命运”理念深入人心,教育硬件设施改善
在农村中,当父母看到其他大学成功青年时,也会对自己的子女有一定的希望寄托。在调研后,根据表2可知,在认识到大学成功青年时,绝大多数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到更好的教育,超过半数的村民认识到了学习是青年走出贫困的重要途径,也有部分村民希望这些成功青年可以回乡发展,促进家乡发展,回报家乡,进而帮助家乡脱贫,实现小康社会的理想。同时,由图3知,绝大多数村民认为教育能够改变子女命运,实现青年的思想转变,一部分人认为教育可以有更好的工作平台,赚更多的金钱,也有一部分村民认为教育可以形成良性循环,实现长远的脱贫,不返贫,只有极少部分人认为教育无任何作用。
随着农村建设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农村教育补贴政策,提出了教学均衡发展的理念,同时对校园建设提出了一些基础标准,目前农村学校校园硬件设施基本完善,多媒体设施基本走进了教室。
(四)对教育的真正意义认识不足,监督力度小
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普遍对孩子教育比较重视,大部分农村家庭经济状况并不是很好,家庭中没有独立学习的书房书桌,不能提供给子女良好的学习环境(见图4),给子女学习也带来了一定的不方便,对孩子教育监管欠缺(见图5)。关乎教育阶段的重大转折点,诸如中考、高考、考研等,大部分家庭都不了解或者了解不深,很难给子女提供帮助,只有一小部分村民了解深入,可以给子女提供合适的帮助。对我国大学布局与层次、孩子未来发展规划缺乏了解。同时对一般家庭来讲,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是一笔较大的支出,部分家庭因多个子女同时接受高等教育造成阶段性贫困,但由于国家教育政策的出台,未出现因为经济困难上不起学的现象出现。
(五)农村青年文娱活动单调,发展具有局限性
扶贫攻坚以来,农村基本设施建设日益完善,文娱设施建设包括健身设施、文化广场等,但针对青年的文化娱乐设施不多。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学生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仍然存在。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农村青年目前闲暇时间主要用于玩手机、看电视、甚至和周围伙伴一起去网吧,KTV等,与之对比,城市中青年闲暇时间可选择性多,去看展览、打球、看电影,还有很多利用闲暇时间提升自己,比如学习乐器、学习绘画等。就此次调查的M村来说,30.91%居民家中有3个孩子,41.82%居民家中有2个孩子,由于经济条件,在很多农民的意识中学习乐器,绘画等没有必要且经济上不能支撑,而去博物馆或者展览等,大多数大学以下青年则从来没去过。见多识广,对外界事物接触的局限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青少年的发展。
三、针对以上现象的合理性建议
(一)加强政策宣传,深入引导思想
对于因家庭困难而辍学的青少年,一些高校有义务派学生到乡下宣传国家的助学政策,诸如国家奖学金、助学金、生源地贷款、校园地贷款等等,同时也宣传一些大学政策,例如勤工助学,不仅让青少年产生对上大学的兴趣,也可以减轻家庭负担,降低青少年辍学率,政府也应该推动社会公益人士对青少年教育的资助。
(二)发挥榜样力量,真正重视教育
政府应多设计一些青年帮助家庭成功脱贫的海报,并对这些青少年给予奖励,将“青年是家庭脱贫攻坚的核心力量”的想法深深烙印在村民的思想中,打开父母的眼界,宣扬教育的力量,引导父母看到教育的魅力,全心全意支持子女学习。青少年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更是祖国未来强盛的希望。村支部应设计光荣榜,宣传成功的大学青年,给其他青少年起到一定的榜样力量,坚定村民支持子女上学的想法,同时也给青少年奋斗的目标以及上学的动力。
(三)加大监督力度,改善教育条件
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应加大监督力度,督促孩子积极学习,全面发展。父母应多和子女交流沟通,关注子女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动态,给子女提供一些建议,同时也要注意给子女单独的空间。村子也应加强对适龄青年教育的重视程度,对有辍学意愿的青少年进行走访调查,加以思想引导。同时改善子女的学习条件,给子女营造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若条件允许,可以给子女提供单独的书房。若条件达不到,可以找一个空旷的区域,让子女整理自己学习的地方,父母提供一些体力劳动。
(四)提高教师待遇,引进师资力量
由于农村整体各个方面远远不及城市,老师也像农村青年一样,城市就业趋势明显。仅凭思想上鼓励、用奉献精神把一个老师的绑在农村是不现实的,而应该从待遇提高、职业发展途径政策上吸引高水平教师来到农村教学。在吸引优质教师的同时,还要提高原有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定期培训、组织农村教师参观名校,旁听名师讲课进行学习。
(五)加强技术培训,发展特色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说:“面对美好岁月,要有饮水思源,懂得回报的感恩之心,感恩党和国家,感恩社会和人民。”如图7所示,在调查青年人如果有机会是否愿意回到家乡时结果图。
而那些选择不愿意回到家乡的人,40%认为工作环境条件不好,21.82%认为是平台不高。马云说过:“贫穷,不是農民不努力,而是我们的农业文明和商业文明没有完美的结合。”想要吸引更多青年人回到家乡工作,不但要在思想上做好工作,更要让青年看到价值和意义。要积极构建 既能 “出得去” 又能 “回得来”的政策制度和社会空间[5]。在务农上,老一辈思想守旧,不敢冒险,仍然以传统农产品为主要种植对象,而青年人学习能力强,长期在外流动,使他们积累了更多的经验技术,思想开放、眼界开阔、综合能力较强。政府可给予相关政策和贷款支持,并对他们提供相关技术培训,鼓励他们引进新农产品、发展养殖畜牧业,并通过多种渠道,打造完整的销售网络,实现 “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发展和适度的规模经营[6],同时依托地方特色,发展旅游、餐饮、农产品加工、交通运输服务等行业,使农村传统的单一产业格局向多元化方向转变。
(六)开拓青少年视野,树立远大理想
由于上一辈家长未受到良好的教育,很大一部分农村家长支持孩子学习,但对指导和监管教育孩子却力不从心。农村青年的世界观形成与家长密不可分,而家长不一定有能做到一个好的表率,或给孩子规划一个美好的人生。针对该现状,需要通过良好的文化团体和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给农村青年进行“三观”的教育与引导,不断开阔其视野,把青年从手机、网吧以及不良文化教育中拉回来,树立远大理想,认清自己想成为怎样一个“我”并为之努力。
四、结语
习近平寄语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因此,关注青少年发展是助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役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实现永久脱贫的重要保障。调查显示,目前农村普遍重视青少年教育,但目前农村青少年教育还存在高中阶段辍学率高、学历普遍偏低、教育硬件设施尚需改善提高、优质教师缺乏等问题,但随着我国扶贫扶智扶志政策的深入与加强,势必为我国农村青少年提供更优良的教育环境与氛围,为我国农村培养更多优秀的建设人才,进而实现我国的长久脱贫目标,建设完成全面小康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杨润勇.关于构建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的政策分析与建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4):16~19..
[2]田世宏.在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中国标准化,2017(2):11~15.
[3]张红霞,方冠群.论转型期农村教育的困境——农村青少年辍学问题的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2(03):20~23.
[4]吴建平.农村青少年辍学的文化再生产分析[J].青年探索,2003(5):55.
[5]王磊光.一个博士生的返乡日记:迷惘的乡村[EB/OL].[2015-05-15].https://wenku.baidu.com/view/c1391553647d27284a735128.html.
[6]黄剑锋,杨晓苏.农村青年城乡流动对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影响——以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复兴镇观音阁村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11):1117~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