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17世纪绘画中镜子的道德教育

2020-06-03 16:12张文
广告大观 2020年1期
关键词:维纳斯骷髅美貌

摘要:在西方文化中,镜子是包含多重象征的意象,它常常以某种“身份”出现在画中,起到某种作用。镜子的道德教育作用包括死亡、自我认识两个层次,它是艺术家钟爱的主题,本文着眼于镜子的道德教育作用对17世纪包含镜子并有此作用的作品进行分析与归类。

关键词:17世纪;镜子;道德教育;死亡;自我认识

镜子的道德教育作用是西方文化的传统主题,17世纪的绘画作品中镜子的道德教育作用主要包括死亡和自我认识两个作用。象征道德教育——死亡的镜子通常警示世人,死亡长存,珍惜时间,及时忏悔。象征道德教育——自我认识的镜子提示世人,不仅认识到自我的有形、外在的形象,也认识到自我的内在灵魂,达到对精神层面的无形的认识。本文通过对17世纪绘画作品中包含镜子的道德教育——死亡、自我认识作用的作品进行分析,以至于更好地理解镜子在绘画作品中的道德教育作用。

一、镜子的道德--死亡作用

在西方传统文化中,一种寓意着“死亡”训诫的镜子意象颇为常用,它通常告诫世人要以“死亡”为镜,时间流逝,及时悔过。17世纪,不少绘画作品中,频频出现包含预示“死亡”的镜子,拉图尔的系列抹大拉作品就是如此。

拉图尔的作品《镜前的抹大拉》(The Magdalene at the Mirror)描绘了抹大拉在镜前沉思的画面,在一片寂静的黑暗中,唯一的光源来自蜡烛,它的光芒被一本书和一个骷髅遮挡,依然照亮着抹大拉的衣服、面容以及抹大拉注视的木质相框的镜子,镜中反射出骷髅的模样和一本破旧的书。艺术史学家欧文·潘诺夫斯基说道;“镜子在中世纪曾被用作奢华与死亡二者共同的标志性象征”,17世纪镜子的象征作用也是如此。画中的镜子无疑是“死亡”的象征,它暗示镜前的抹大拉终有一天会像她眼前的镜中的骷髅一样——死亡,镜中的骷髅是她最终的模样。艺术家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如抹大拉纤细的左手抚摸着骷髅、眼睛注视着镜子,把画中的骷髅、抹大拉、镜子以及镜中的骷髅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循环,告诉观者抹大拉注视的镜中骷髅是她左手抚摸的骷髅。因为骷髅的形象在传统图像中,既是拟人化的象征“死亡”,也是镜前梳妆人的未来反映——她终究会化作骷髅。拉图尔为了凸显镜子象征“死亡”的意义,安排“死亡”的拟人化身骷髅出现在画面和镜中,这样做无疑加深了镜子象征“死亡”的寓意,这样也使镜中的形象与照镜子的人物形象之间存在着一种扑所迷离的真假难辨的 “反映”关系,让观者沉思其中切身体会死亡的威胁。在包含象征“死亡”之镜的《镜前的抹大拉》中,抹大拉在镜中看到 “死亡”,她超越了现实和物质的束缚,着眼于镜前的暗示忏悔,镜子在这里无疑是生与死、真实与虚假、抽象与具象之间的桥梁,使观者铭记西方传统的道德训诫——— “铭记死亡”。莎士比亚第 77 首十四行诗就用镜子警示照镜人谨记死亡,他陈述道:“镜子将告诉你朱颜怎样消逝,……你的镜子所忠实反映的皱纹 / 将令你记起那張开口的坟墓”(《全集》 11:235),诗中的“坟墓”与“镜子”互为表里,两者都是死亡的显现。

《忏悔的抹大拉》(The Penitent Magdalene)与《镜前的抹大拉》相似,也是用镜子暗示“死亡”,不同的是,镜中的骷髅形象改成了蜡烛。象征“死亡”的蜡烛,倒映在镜中,加上镜子本身暗示“死亡”的寓意,两者加之一起无疑更加突出了镜子暗喻“死亡”的象征。“死亡”本是一个熟悉但又令人恐惧不安的抽象概念,而在这两幅画中,“死亡”却通过镜子以生动的拟人化形象出现在观者面前,甚至射映出镜中的骷髅和蜡烛形象,进而凸显镜子暗喻“死亡”的激动人心的戏剧化效果。格拉斯·格雷认为宗教文学中也有许多都致力于劝诫人们要铭记死亡。莎士比亚的浪漫剧《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Pericles)就有象征“死亡”的镜子出现:“留在记忆中的死亡应当像一面镜子一样,告诉我们生命不过是一口气,信任它便是错误”(《全集》 10:274),这里作者直接把死亡比喻成镜子。

镜子在画中暗喻死亡的作用,一直是艺术家惯用的手段。在以上的作品中,艺术家不约而同的在画中运用镜子暗示死亡,由于死亡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镜子把原本无形的死亡概念给物化,使之成为有形的概念。镜子在画中充当死亡的化身,强化主题的同时,也使观者一目了然画中死亡的主题。

二、镜子的道德--自我认识作用

人们利用镜子反射成像的特点,使它成为进行反思的工具。镜子,在西方文化中,一直被古人们视为神奇之物,人们不仅利用镜子认识自我的外在形象,也认识自我的内在灵魂,超越物质层面的有形认识,达到精神层面的无形的认识。17世纪时,“自我”的观念经历了镜子清楚的认识自我到反思自我的过程,这一发展在绘画作品中频频出现。

维米尔《持天平的女人》(Woman Holding a Balance)描述了一个已有身孕的夫人,手持天平,审视自己的灵魂的形象。天平被视为灵魂的测量物,与夫人背后墙面上的《基督审判》主题相辅相成,《基督审判》这幅画加强了夫人测量灵魂的主题。维米尔为了突出画中的主题,在左侧的墙面中,精心放置了一枚木质黑框小方镜子。镜子被放置在暗处的逆光之中,镜子的表面反射着亮光,使它在黑暗中非常醒目了然。由于镜子本是反思、认识自我的工具,它出现在夫人的面前,更加深化了画中夫人突破外在形象而进行自我审视灵魂的主题。柏拉图认为,映像因为它的非实体性及肖似性而被用于一种精神上的认识,使心灵摆脱物质层面的感官的枷锁,由外到内,犀利的观察世界,进入灵魂层面,深入本质。

委拉斯贵支的代表作之一《镜前的维纳斯》描绘了裸体的维纳斯,在镜前欣赏自我,认识自我的画面。维纳斯侧卧背对观众,优美的身姿、白皙的肌肤与深色的床单构成鲜明的对比。观者好奇艺术家眼中的维纳斯是何等面容时,她出现在镜中,但是没有清晰的面孔,只是隐约可见,这样表露了维纳斯重在审视内我,而不是外在形象。她在欣赏自我美貌的同时,也在隐约之中审视自我,认识自我。柏罗丁(Plotin)认为世界是真实世界的镜像,外在是灵魂产生的映像,遇到光滑的表面,人眼便产生映像。我们不应该只关注外在,人必须通过外在的物质才能认识自我的内在之美。

鲁本斯的《镜前的维纳斯》(Venus at a Mirror)描述地是裸体的维纳斯在镜前梳妆,自照,欣赏的形象。背对着观众的维纳斯,脸向左倾斜,凝视着镜中的自己。镜中维纳斯的形象退去委拉斯贵支式的模糊,变成清晰可见的精致面容,可以让观者一览其美貌。维纳斯在镜中的眼神,注视着观众,表明她在审视自己、认识自己的同时,无疑也邀请观众一同来进行自我认识。1608年,鲁本斯《镜前梳妆的维纳斯》(Venus at her Toilet)中的维纳斯在镜前欣赏自己的美貌,這幅画与他的《镜前的维纳斯》中背对着观众的维纳斯相反,她身体正对着观众,微微倾斜,四分之三侧的脸转向右边,凝视着镜中的形象。镜中维纳斯的形象补充了画面中她缺少的一面,她在镜前欣赏自己美貌的时候,她内在的个性以及真实也从外貌中分离出来,在此上达到反思自我,认识自我的境界。镜子好似一个美妙的舞台,每个对着镜子的人,以反射的映像、外在的形象、内在的精神以及社会性的美学为推力,逐渐形成自我在多重视觉之下认识自己。

鲁本斯的《女人和镜子》(Woman with a Mirror)描述了持镜自照的贵夫人的形象,肤色白皙,身材丰满,左手梳理秀发,右手拿镜子。这幅画中的贵夫人低头凝视手中的镜子,身体正对着观众,镜子背对着观众,与上面两幅鲁本斯的《镜前的维纳斯》和《镜前梳妆的维纳斯》中背对着观众的维纳斯和正对着观众的镜子正好相反,这样设计为了吸引观者的眼球,把观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女人的面部表情中来。我们虽然看不见贵夫人在镜中的镜像,但是她在照镜时的面目表情中,透露出来的心中喜悦,却清晰可见,这样反应了她在沉醉于自己美貌的同时,也在自我审视。镜子在反应美貌的同时,也在反映出美貌之下的内在美,在《会饮篇》(Banquet)中,Diotime引导苏格拉底发现内在美通过外在美表现出来。人们认为,镜子中反射的映像、盛装打扮的外貌、乃至各种模仿的手段,能够更好的使人在多重视觉面具之下认识自己的真实模样。

彼得·柯德(Pieter Codde)《拿镜子的女人》描画了女人手拿斜侧的镜子的画面,镜中没有反映出女人的形象,女人注视着前方,好像她已经审视过自己的一切,思考对自己的认识。别·斯特劳兹(Bernardo Strozzi)《镜子前的老女人》(Old Woman at the Mirror)描述了一个在镜前凝视地老女人的形象,她身穿华丽服装,表情凝重,手拿玫瑰,发如银丝。她在欣赏镜中自我美貌之余,无不是在反思自我,美貌之下即是死亡的来临。这些画中镜前自照的女人们,就如同纪尧姆规劝自我反思者所说的一样,“请毫无保留地向自己展示你自己。全力认识自己——你自己和以你为其形象的那个人。”

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一剧中,也使用了镜子意象暗喻死亡。哈姆莱特为让王后乔特鲁德(Gertrude)认识自己的错误,使其能够自我反省,他精心安排了一面镜子,让王后通过照镜子看看自己灵魂,达到对自我的认知,他这样说道:“来,来,坐下来,不要动;我要把一面镜子(glass)放在你面前,让你看一看你自己的灵魂”(《全集》9:87)。

以上画中的镜子,使镜前人物欣赏自我镜中反射的形象成为可能。镜中的形象成为自我认识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自我审视、反思自我。镜子,不仅仅是镜前人物自我认识的工具,也是观者自我认识的工具。观者透过镜中的形象,反思自我,审视自我,进而达到对自我的认识。镜子的自我认识作用,使镜前的形象和观者透过外在形象而认识自我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由水常雄.镜子的魔术[M].孙东旭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2]  马克·彭德格拉斯特.镜子的历史[M].吴文忠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3]  萨比娜·梅尔基奥尔-博奈.镜像的历史[M].周行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梁实秋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5]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11 卷本,朱生豪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6]  王雯.《哈姆雷特》中的五种镜子之喻[J].外国文学,2019(01):32-41.

[7]  王雯.中古英语诗作中的“死亡之镜”[J].外国文学评论,2019(03):51-64.

作者简介:张文(1990),女,汉族,河北省沧州市,学历研究生在读,首都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美术学。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维纳斯骷髅美貌
智闯骷髅岛
千姿百态维纳斯
骷髅行乞
当代维纳斯的诞生
美貌催眠
骷髅行乞
会移步的骷髅
论美貌
论美貌
著名雕像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