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地瓜干”究竟怎么加工?

2020-06-03 18:14陆王庄
杂文月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戴嵩土里斗牛

陆王庄

前些时候,一家晚报的人间版开设了“实录”栏目征文。编辑对“记录身边的故事”的征文内容有一句提示:人生沉浮,世相百态,酸甜苦辣,人间百味,真实记录自己的或身边的故事。

该版上有篇文章叫《生活中的小确幸》,第四段是这么写的:“五一节放假,到南部山区朋友家去玩。朋友家的院子真大,果树种了二十多棵,蔬菜也种了不少,今年又开始种地瓜。她把地瓜装了满满一大塑料袋,非要让我带上。盛情难却,我便扛了回来。地瓜好吃是好吃,可这么多也吃不了,再给别人又拿不出手,北京的大姐电话中说:‘都煮了吧,切成片晒成地瓜干,能放又好吃。这个主意不错,我手忙脚乱地洗、切、煮,然后找来五个大盖垫晾晒。”

对照上述“真实记录”的征文内容提示要求,我觉得这段文字有点不真实,即细节违背生活常识:文中,大姐电话里说的先煮后切片的制作顺序是对的。可到了作者手里,变作切后再煮。加工熟地瓜干,哪有先切成片再去煮的道理?先切成片再去煮,被切成片的生地瓜,因其薄,煮时喝饱了水,极易散板,即使到不了散板的程度,也会因水气大,增加了晾晒时间,弄不好,还会发霉。而且,因蒸煮过程中糖分流失,晾晒后的瓜干,咬嚼不再筋道,味道变得寡淡。只有先煮熟再切片,晾晒后的熟瓜干才成其为美味食品。大凡懂农家生活的家庭主妇或主男,加工制作熟地瓜干,决不会将生地瓜先切片再煮;只有没过过农家日子、不懂农村生活常识的《朝阳沟》的“银环”们,才会干出这种颠倒加工制作次序的蠢事。作者的如此“记录”,分明违背了生活常识,损害了文字的可信度。

还有,该文第五段是这样记录的:“有两个大地瓜发芽了,想起种土豆的经历,我便把地瓜切成几块,埋在大泡沫箱子里,浇上水。没几天工夫,地瓜上的小芽长成藤蔓,翠绿的叶子像小伞般蓬蓬勃勃地盖满了箱子,煞是好看。都说地瓜叶防癌,我把它们一片一片摘下来,清炒,凉拌,下面条,一个月吃了三顿,省钱又养生。没想到,几个地瓜就让我这么满足。”

这段内容的可信度照样大打折扣。我老汉是吃地瓜长大的:不光小时候干过挑水押(扦插)地瓜(苗),翻地瓜秧,刨地瓜,在湖野里切、晒地瓜干的农活,吃上“国库粮”乃至退休后,也有将发芽地瓜放进阳台塑料泡沫箱子栽培的尝试和经历。据我所知,地瓜的生命力远不像土豆那么泼辣:一个土豆切成数小块,埋进土里就发芽,给点阳光就灿烂。但地瓜,如果想在花盆或塑料箱里栽种,不论其个头大小,多是整块埋下,让其发芽,长叶,“下蛋”;一旦切成块埋进土里极易腐烂。即便带芽整块埋进土里,也不会“几天工夫”,就快速“长成藤蔓”。我不知此文作者用的什么现代科技,就取得了切块种地瓜那样一种神效,瓜秧长得比绿萝还快。反正别人相信她的神技神效,老夫我不信。我猜想,作者很有可能为了写文章,就将这段塑料箱子栽植地瓜的尝试和经历给注水、夸大了。

由《生活中的小确幸》,我想起那则与唐代画家戴嵩的《斗牛图》紧密连在一起的小故事:四川有個杜处士,喜爱书画,被他珍藏的书画有几百件。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尤其珍爱。他用锦缝制了画套,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说:“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太荒谬了!”杜处士笑笑,感到他说得很有道理。

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婢女。”

是的。

陈明贵/图

猜你喜欢
戴嵩土里斗牛
反对斗牛
有头斗牛不爱斗
春芽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摇头虫』
十万个为什么
西班牙斗牛的来历
从戴嵩画牛看中国古代绘画中的误笔
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