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涛
谁更能挣钱?
要说起挣钱手段和收入,鲁迅和胡适比起来,那肯定是甘拜下风。
从1912年到1919年,在教育部当小科长的鲁迅只有工资收入,每年大概3000银圆左右,还经常被欠薪。1920年开始,鲁迅在北大和女高师兼职上课,总算有了“外快”。但“外快”收入很少,1921年,他的讲课费只有88银圆,还不到一个月的工资。随着名气渐长,鲁迅开始有稿费收入,1923年稿费收入达69银圆。随后鲁迅的稿费剧增,到1924年“外快”已超过工资,这一年稿费700多银圆、讲课费800多银圆,而到手的工资只有1095银圆。1927年,鲁迅辞职,开始做专职撰稿人,稿费、版税、编辑费再加上“大学院”特约撰述员每月300银圆的进账,让他的收入大大提升,1927年,鲁迅年收入3700多銀圆。据学者陈明远计算,“鲁迅在上海生活的整整9年间(1927年10月~1936年10月)总收入为国币78000多元,平均每月收入723.87元,合今(2010年)人民币2万多元”。算得上高级白领了。
而年少成名的胡适在抗战前收入颇丰。1917年,还没拿到博士学位的胡适就被邀请到北大任教,月薪280银圆,“此为教授最高级之薪俸”,可供当时北京五口之家的穷人开销三年。此时,刚工作的胡适收入已高于比自己大十多岁的鲁迅。而他的稿费收入也要比鲁迅的高得多,报刊上发文稿费达千字六元(鲁迅文章稿费一般为千字两元),出书的版税则为15%,这应该是民国知识分子的最高标准了。1928年12月,胡适收到亚东图书馆的一张账单,上面写明了胡适几种书籍的版税和稿酬,共计收入近3万银圆,合今(2010年)人民币约120万元,顶得上鲁迅好几年的收入。
学者余世存在《胡适:中产以上》一文中写道:“20世纪30年代,胡适、鲁迅都步入了收入的黄金期。但鲁迅的收入月均六七百银圆,胡适的收入月均1500银圆。”总体上,胡适的收入要超过鲁迅一倍多,堪称金领。
谁更舍得花钱?
因为前期收入不高,鲁迅原来生活得并不轻松。因为教育部欠薪,鲁迅还和同事们参加讨薪游行,并为了养一大家子而不断借债。1924年5月,鲁迅买下阜成门内西三条破旧的小四合院,共花费1000银圆左右。其中,有800银圆是他向友人许寿裳、齐宗颐借的,一直到几年后才还清。直到最后十年,鲁迅才算得上“财务自由”,开始适当地享受生活,租住独幢的三层楼,经常看电影、下馆子,给儿子周海婴买各种最新玩具……
而胡适因为收入丰厚,一开始就出手阔绰。27岁时,他请北大朋友吃饭,一顿饭就花掉了60银圆,相当于今天的3000银圆左右。他租住的钟鼓寺14号四合院有17间房屋,雇有五六个佣人。虽然富裕,但胡适自己的生活也算不上奢华,日常用餐都是夫人江冬秀自己下厨,且胡适不吃零食,不常吃水果,平时穿的衣服大多是长衫。那胡适的钱都哪里去了?大多用在交际和助人上了。胡适之所以租那么大的房子,就是因为朋友把他的家当成文化、学术交流中心了,林语堂曾说:“在北平,胡适家里每星期六都高朋满座,各界人士——包括商人和贩夫,都一律欢迎。”甚至徐悲鸿、徐志摩、丁文江等友人,石原皋、胡成之等亲戚长期住在胡适家里。
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这是获利最多的一种投资。你想,以有限的一点点钱,帮个小忙,把一位有前途的青年送到国外进修,一旦所学有成,其贡献无法计算,岂不是最划得来的投资?”
(摘自《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