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蓉蓉
自主学习在教学中一直受到广泛重视,因为它是真正求知的源泉。而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表现在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学生文本解读效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习成效。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重视学生文本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导”的作用。“导”必讲法,如不得其法,则事倍功半。
英语学习资源主要有两大类,即视听资源和文本资源。文本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重要载体。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自主建构,有意义的自发学习也是自主建构。前者的认识机制是同化,可引起认知结构的量变;后者的认知机制是顺应,可引起认知结构的质变。在解读文本资源的过程中,对学生实施学习指导就是文本资源学习中的“导”,其指导方法有一定的特殊性,我们必须引起重视。
一、“导”在关键
这是教师主导地位的体现。“导”,是强调“教师科学指导”。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科学指导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教师指导”的着眼点是“学生自主”,而“学生自主”的必要条件是“教师指导”。文本学习指导的关键在于“三个把握”。
(一)把握目标
面对文本,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学习目标。文本是客观存在的,学习目标不同,对文本的解读也就不同,如果教师不明确引导解读目标,任由学生按照自己的认识解读,教学就会陷入混乱。如果片面追求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表面上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说到哪,教师就跟到哪,学生提到什么,教师就讲到什么。这种不恰当的学习自主,就会造成教师没了主见,教学失了主次,教学目标得不到有效落实。
(二)把握主流
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一定是多方面的,而教师必须根据确定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的文本解读,绝不可听之任之、含糊不清。课上,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学习行为。我们当然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但这种尊重决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必要的指导。学生由于阅读能力、理解水平有高有低,他们对文本的解读自然也有高低之分、深浅之分、正误之分,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读好文本,而且要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整体把握文本信息,捕捉单词背后的隐含信息,获得审美的愉悦和理性认识,对文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教师既不可越俎代庖,又不可放任自流,这才是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三)把握评价
每个学生在解读之后都会有所得,对文本的解读当然是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师不必强求一致,但是,必须对学生的解读作出评价,这种带有主导性的评价,起到建立衡量标准、引导自主评价的作用。一份文本资料怎样解读才算到位?那种“‘标准答案一统天下,让学生从什么角度读,读出什么结论都有预先的设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现在主张“多元解读”,这与过去教学中一切按教学参考说了算的教法相比,确实是不容置疑的进步。但我们的教学中也常常出现因放任而走极端的现象,“多元解读”走向了极端,有时也会变得很荒唐。
二、“导”在方法
文本阅读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否则便是盲人瞎马,所得甚少,甚至毫无所得。教师的“导”还要重視指导文本解读的方法。任何一个学科,只要涉及文本学习,教师就有指导学生掌握解读本学科文本资源的任务。本文只是从课堂教学最基本的指导学生文本解读的角度谈一些做法。
(一)教导对的
面对某一学科的文本,学生最初是不掌握学科特色的文本解读方法的,因而首先教师必须教授正确的方法。例如:在英语教学中,阅读文本要经过表层意义(词句一语段一文章)→深层含义这样的过程,这就是对的方法。只有教师经过具体的指导,让学生不断经过阅读实践,掌握方法要领,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才可以达到自主运用。而在英语教学中,这种阅读文本的方法则基本用不到。在英语教学中,要经过“单词一短语一句子一文章”这样的积累过程,再到达“阅读”这一语言的综合运用阶段。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教师必须纠正学生逐词阅读,或来回数次地往返阅读,训练学生整句或以意群为单位成组视读。如果教师教不得法,学生就会在阅读之后无所收获,逐渐失去阅读的兴趣。
(二)倡导优的
任何一个学科,在解读一定类型的文本的时候,可能有很多方法,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其中必有最优的。教师不必强求学生采用一种方法,但是必须倡导采用最优的。这可以起到引导学生选择科学的、实用的、简便的、高效的方法的作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养成优化学习方法的习惯。例如:在阅读文本的时候,要首先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叙述的要素,以达到迅速把握叙述内容的效果。如果在训练过程中,我们不加以引导,任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随意阅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则很难快速形成。
(三)辅导差的
学生具有不同的情况,掌握方法的效果不同,我们关注的重点不是班里最优的,反倒是要注重指导差的。这也是“木桶效应”的体现。一个班里掌握阅读方法慢的学生往往是学习效果差的,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常因为阅读水平受到限制,提高他们自主阅读文本的能力,有益于他们课上跟上进度,也有利于他们课后的自主补充学习,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导”在思维
文本资源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主调动知识和能力储备,调整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与技能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看而不思、思而不对、思而无序等,都是造成学生自主学习文本效果不良的原因。因而,文本学习指导要重视对学生思维的诱导。
(一)引导思维方法
针对何种类型的文本采用怎样的思维方法,必须经历一个由不会到会、由不熟到熟的过程,学生不会,教师要教,学生不熟悉,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其练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的思维方法的指导是不可缺少的。第一,联想和想象;第二,抽象和概括;第三,综合和分析。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必须在学生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实施引导,讲解操作要点,教师进行先导性的示范,然后给学生以练习的过程,在学生自主练习的过程中点拨,触发学生思考的火花,绝不可越俎代庖。
(二)训导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对一个学生阅读文本获得新知起着重要作用。很多学生在引导下能够很好地完成,但自己独立阅读就效果不佳,则是缺乏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学生阅读文本,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去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创造性阅读是教学的理想目标,它是学习能力发展的最高层次。造成这种情况,是以教师的思想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以教师的思维方式规范和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的惰性将遏制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个性的形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摆脱惯性的束缚,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有的学生浅尝辄止,看不到规律和本质,则是缺乏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教师缺乏针对学科的文本阅读训练。新课标“倡导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尊重学生的多元化理解”“倡导学生的感悟体验”。文字需要学生亲自去品读、去咀嚼、去揣摩、去感悟,以此来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敏锐感觉,让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规律,与文中事理、作者和编者进行心灵的碰撞,激起思维与情感的波澜。有的学生只看到文本的一点,却看不到全面,或想不到文本外的联系,则是缺乏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这是教师没有意识到一个文本的全部意义,不会也不可能被某一阶段的学生解读完,只有在不断延伸的接受链条中,文本的深层意蕴才能逐渐被学生发掘出来。教学过程中注意适时提及学生熟知的文本,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观察,便会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这就是“温故而知新”,才会锻炼灵活的思维。
总之,文本学习指导一定要注意教师的“导”,教学中缺乏“导”,往往造成学生学习的盲目性,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
(责任编辑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