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渗透京剧传统文化探析

2020-06-03 03:15苏彩燕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57期

苏彩燕

【摘要】传统艺术文化带给人美的享受,艺术文化离我们并非遥不可及,它常常穿越时光的隧道来到我们的身边。它可能是一首令人神往的诗,可能是一幅变化无穷的画卷,也可能是一件不起眼的工艺品。“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绘画留住了逝去的美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歌既连通了人的心灵,也倾诉着心中的真挚感情;“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不管是优美悦耳的音乐还是国粹京剧,均显示其独特、丰富的艺术魅力,使身心得到放松……每一种来自远古的传统文化都谱写着它独一无二的天籁之音。

【关键词】走进京剧;聆听经典;熏陶传承

中国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经天纬地,是历史发展与沉淀后的智慧结晶。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小康社会的构建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均需要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持与引导。”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十八大”后的多次重要讲话中突出了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因此,传统文化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楚囊之情,且蕴含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海量胸襟,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是华夏儿女的重要的精神财富,是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不可估量的力量。

本学期,所有的语文老师迎来了教材的“大换血”,语文的新时代——统编版教材的教学。伊始,现任教小学最高年段的我对于这“空降教材”既是对语文教学新突破的期待,也是对教材拿捏的徘徊,更是对人教版教材与统编版教材的衔接不好的担心。然而,六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以“艺术之美”为主题的《京剧趣谈》一课让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有了新的理解、认知与思考:

一、走进京剧,点亮心灯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这京剧唱段曾經是风靡社会的流行歌曲,还被编入初中音乐的必学曲目中。再不了解京剧的男女老少都能哼出《唱脸谱》的一小段。这称之国粹的京剧有着悠久历史、精彩绝伦,在它的骨子里散发的中国的气息,折射着中国的品质。在教学中笔者亦收获了不一样精彩:

情景一:“讨厌”到“喜欢”的轨迹

《京剧趣谈》得授课时,笔者笑着谈话导入课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听京剧吗?”大部分学生不语,有个声音嘀咕着“演员的那股娘娘腔有啥喜欢的?”尽管很小声,但嘀咕的声音因课堂的寂静显得格外清晰。笔者走近嘀咕者小李,“来,谈谈你对京剧的想法。”此时的小李有点不好意思,扭扭捏捏地站起来,小声地说:“京剧里的演员脸上的妆胡里花哨,手指故作姿态,令人眼花缭乱的戏服……”笔者笑着对他说:“对于京剧的了解你还是很到位的,小结也很中肯。”小李很诧异,他的回答不但没有批评,居然还意外受到表扬。

“趁热需打铁”,笔者对全班学生说:“京剧真如小李说的这样,大家看——”,接着图文并茂地出示了关于京剧的一些知识。为了避免“补充资料”冲淡课堂的“语文味”,避免把课文上成京剧知识普及课,太多的京剧方面的资料没有一一体现,只为点亮“京剧心灯”作铺垫,一切恰到好处才能水到渠成。

二、感受京剧艺术魅力

京剧用其两百多年的历史博采众长,乃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京剧趣谈》是由《马鞭》《亮相》两篇与京剧相关的小短文组成,短文介绍了京剧表演在道具的使用方面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特点以及在动作造型方面的独特之处。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中紧扣学习提示中的问题并将其细化,让学生整体感知两篇短文分别写了京剧艺术哪两个方面的内容,再慢慢渗透京剧艺术的特点。

场景二:“身临其境”和“声临其境”

应老师们的“点课要求”,陈老师为我们演绎了不一样的课堂教学:同学们,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是由胡琴锣鼓一起配合演出,是咱们中国的国粹,京剧的代表人物是梅兰芳。让我们一起默读课文感受“马鞭”带给我们不一样的艺术魅力。接着,学生自主学习中了解到马鞭出现的原因及好处:“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台手就走了一百里。”此时,陈老师把课前精心准备的马鞭拿了出来,指名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同学作为旁白。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马鞭在舞台上的表演方式。学生自由发挥马鞭在舞台的挥动;“《拾玉镯》中小姑娘纳鞋底”的情景再现,还有“宴席上的酒壶酒杯”,让学生在课堂上来个吆喝“酒宴摆下——”,那有模有样的吆喝声宛如来自远古的天籁之音……这一系列的“身临其境和声临其境”,学生慢慢地带进了课堂里,“润物细无声中”走进了京剧中。“以动带静”的课堂,既缓解了传统文化沉闷的课堂,愉悦的课堂又为在场的老师和同学带来了欢笑声。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笔者还对这个环节进行了这样的传统文化知识作了拓展,通过《马鞭》的短文学习,让学生知道了京剧表演中,善于运用虚拟的场景让人想象到真实面,也就是“虚实相生”。

三、聆听京剧天籁之音

“挥毫浸墨,那人,执笔向上,镜中的脸,一半明净,一半靛蓝……”那一张张红艳艳的脸,在璀璨的灯光照耀下闪烁了将近千年:将一曲京调唱尽离合悲欢;把一袭长袍,漫卷尘世凡间。脸谱生涯,唱的是情,演的是魂。京剧的魅力在那典雅动听的腔调中跃然纸上,正如宋代诗人葛长庚所言:“看千秋戏剧,蹴鞠诙谐。”

在《亮相》这一篇小短文中,从演员到观众,再到演员,从声音到动作细节描写与作者想象相结合,细致生动的营造了气氛,描述了画面。如右图所示:

让学生多次通过朗读与文本对话,再加动作,然后两两相对表演,学生动作、神态的定格,仿佛自己就如戏剧里的人物,京剧艺术的自豪之情和热爱之情慢慢渗透其中,演中感受京剧表演艺术“动静结合”的特点。

这一环节结束以后,笔者把事先准备好的视频《霸王别姬》播放给学生们看,边播放,边跟他们讲述周恩来总理聆听京剧赋予天籁之音的评价:

大家知道吗?看戏时,我们不仅仅要鼓掌表示赞美,还要叫‘好。叫‘好时声音要响亮,还要有‘儿的尾音,这样就读成‘haor!”来,咱们也来一个,于是,全班一起——“haor”,欢笑声再次在课堂洋溢。

京剧这一中华孕育而出的国粹,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宛如一朵绽放在华夏大地上的玉簪花,以它那独特的音色,惊艳世人。

四、熏陶传承华夏文化

鲁迅在《学界的三魂》中提到“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提到:“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所谓“中国的脊梁”,还包含了梅兰芳等京剧人传承的中华传统文化,京剧的熏陶荡气回肠令人激动与向往,鼓舞我们堂堂做人,使我们的“脊梁”永远“不缺钙”。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考察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我们应大力培育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为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這种“支撑”和“条件”,为中国梦的实现,创造强大的精神力量。

那么,所谓课堂上传统文化的软实力就是让学生走近文本的同时,加上视觉上的服装盛宴,脸庞上的丰富妆容,听觉上穿越时空的洗礼……随着时代的进步,极富艺术魅力的京剧,既保留明晰的民族特色与浓郁的时代精神,也采用更加通俗易懂且新鲜有趣的方式来诠释和传播京剧这一传统文化。中国的京剧人,不光艺术造诣炉火纯青,在人品艺德上,在创新发展上更是无人能媲美的,让富有内涵且发人深省的国粹在国人的心中继续生根发芽,得到更久远的传承。

总而言之,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更应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实践,让学生们在更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充足的养分,聆听到更多的天籁之音,从而为实现中国梦输送源远流长的强大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人民日报.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J/OL].人民网  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3/0722/c1003-22273229.html.

[3]百度百科.京剧[DB/OL].https://baike.so.com/doc/1760931-1862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