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金融科技为小微金融服务提速加油

2020-06-03 17:53伍旭川赖晓冰唐松
银行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金融服务小微数字化

伍旭川 赖晓冰 唐松

金融机构作为实体企业获取外源融资的主要来源,受限于小微金融服务成本与风险收益不对等,客观造成了小微企业融资约束广泛并且长期存在,小微企业融资困难成为阻碍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技术创新在金融业的融合运用催生了新兴金融业态——金融科技(Financial Technology,FinTech)。而金融机构作为发挥金融业服务实体功能的重要主体,通过学习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已逐步将金融科技创新渗透到小微金融服务中,金融机构借助金融科技为小微金融服务提速加油已然可期。

金融科技是小微金融服务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在金融服务领域的集中体现就是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严重滞后于大中型企业,“所有制歧视”“规模歧视”“关系歧视”等融资歧视问题悬而未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但与之相应的是,据世界银行《投资环境调查》和中国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至少有75%的企业将融资约束视为主要发展障碍;其中,38.8%的小型企业以及40.7%的微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均未能得到满足。可见,小微企业在经济运行中的贡献度与金融支持力度严重失衡。

近年来中央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困境,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融资所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风险不对称与成本收益不对称等核心问题。降低小微企业融资约束,不仅需要“有为政府”在政策层面发力,更需要“有效市场”发挥金融资源配置功能。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技术创新在金融领域的融合运用催生了以金融科技为代表的新兴金融业态发展,而围绕小微金融服务所衍生的小微金融科技则成为新兴金融业态的最新产物之一。

寻求数字化转型是重点

受限于技术水平的限制,传统小微金融服务仍以物理网点为依托,前台获客、中台风险定价、后台运营管理等长期面临信息不对称、风险不对称与成本收益不对称等核心问题,成为近年来小微金融业务裹足不前的重要动因。小微金融服务既要有金融扶贫的情怀,但更多应以市场化为主导,借助资本逐利性心理来改善这些问题。而在市场化导向中,寻求数字化转型是“牛鼻子”。

具体而言,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可以高效整合海量的多维金融大数据,构建小微企业用户标签,辅以人工智能技术工具进行精准画像、数据分析、智能决策,能够在传统金融获客方式基础上智能甄别小微企业信用信息,降低金融服务机构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为“获客——活客”创造增量价值;在此基础上,风控一直所缺乏的信用数据得以补充,有效弥补了小微企业抵押物不足的现实窘境。应当说,面对数量庞大的小微客户群体,数字化技术的运用有效地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小微金融服务的预期收益。

拥抱金融科技是趋势

当前,中国已步入数字经济时代,传统金融机构嵌入数字技术服务的方式由早期技术外包逐渐转变为自主创新研发。从银行部门来看,2015年11月10日,兴业银行建立国内第一家金融科技子公司如兴业数金,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如招商银行(招银云创)、光大银行(光大科技)、民生银行(民生科技)、华夏银行(龙盈智达),以及国有大型银行如建设银行(建信金科)、工商银行(工银科技)、中国银行(中银科技)、交通银行(交银金科),也纷纷设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其中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借助金融科技创新提升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从证券部门来看,2020年3月13日,山西证券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山证科技),金融科技发展已有从银行向券商普及的迹象。从政府支持来看,2020年1月15日,上海市發布《加快推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指出要“大力吸引金融机构和大型科技企业在沪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金融科技研发中心、开放式创新平台,加快形成金融科技企业集群”。可见,拥抱金融科技已是“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共同选择,小微金融服务在金融科技创新推动下迎来新的机遇。

提升服务质量是关键

金融机构开展小微金融服务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保证成本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获利。随着技术不断迭代,传统金融服务迈向了智慧金融服务阶段,在拓展业务规模上已初步实现边际成本递减。应当说,在提供小微金融服务时,不要局限于只提供资金,如何借助数字化转型提升小微金融服务质量已是获利的关键点。

但痛点在于,金融科技创新浪潮促使金融分工向精细化演变,金融创新产品琳琅满目,小微企业没有精力和兴趣去了解每一款产品,金融产品服务与小微企业需求面临着“匹配的烦恼”。这就需要金融机构主动将服务重心下沉,特别注重客户体验感,有效借助技术手段,整合小微企业产品流、信息流、资金流,打造契合小微企业个性化需求的应用场景,让小微金融服务更加接地气、有温度。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催生的场景金融正是创新金融服务的集中体现。它不止于解决小微企业资金需求,能够结合小微企业个性化需求,提供融资、交易、结算、账户管理、理财等综合服务,营造了优质金融服务生态圈,将小微企业数据信息发挥到极致。由场景金融搭建的高质量金融服务闭环,在为金融机构拓展新业务领域的同时,依托全链条金融服务衍生的多维信用数据,获得小微企业风险控制的第一手资料。不难看出,提升服务质量成为金融机构“降成本、控风险、提效益”的关键。

小微金融科技目前面临的若干瓶颈

本质而言,小微金融科技是以普惠金融为导向,有效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优势发挥金融“长尾效应”,将金融服务重心不断下沉,满足小微企业“短、小、频、急、快”的多元化融资需求和其他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但不可否认,小微金融科技在运行过程中仍然面临若干瓶颈。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小微金融科技服务活力不足

从供给侧来看,疫情期间停工停产造成大量企业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85%的企业认为其账面上的现金流最多只能维持3个月,在这其中,员工薪资、五险一金、租金、银行贷款偿还共占企业支出的90%;国家统计局数据也表明,2020年2月份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突破了“荣枯线”,创下35.7%的历史新低,也佐证了企业生产停滞这一严峻形势。这意味着,随着小微企业经营环境的恶化,短期内小微金融服务内含的金融风险急剧攀升。

从需求侧来看,因居民消费意愿下降、消费渠道受限,小微企业收入来源阻滞。譬如,在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业与住宿餐饮业之中,99%以上均为小微企业,由此可见针对小微企业进行的金融服务风险也在加剧。此外,从金融中介来看,从2020年3月9日到3月24日,美股历经4次跌停熔断和1次涨停熔断,国际金融市场剧烈波动无疑会对中国金融体系带来系统性风险冲击。在疫情影响下,面对实体端供求“双降”引致的经济衰退风险,经济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将大幅提升,在资本逐利性驱使下,小微金融科技依托小微企业大数据智能收集、分析、决策的结果,将收取高额风险收益率,从而加剧了企业经营风险;更为重要的,囿于小微金融科技无法降低疫情造成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冲击,在避险情绪驱使下,容易形成小微金融科技服务活力不足的瓶颈。

金融科技研发资金、人才储备缺口造成的小微金融科技服务动力不足

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数字经济已是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9年)》显示,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31.3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4.8%,直指数字技术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与之相应的是,金融业作为数字技术创新的前沿,其通过创新驱动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较为滞后。一方面在于数字化技术研发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另一方面源于金融系统中专业性、复合型科技人才存量不足。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各类金融机构技术资金投入达2297.3亿元,其中投入到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前沿科技资金占比不超过1/3;同时,当前中国金融科技人才缺口已远超150万人。因而从中长期来看,作为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素,金融科技研发资金和人才缺口将会造成小微金融科技增长乏力,容易形成底层动力储备不足的服务瓶颈。

如何为小微金融插上金融科技的翅膀

战略上推动银行数字化转型升级

近年来,新兴金融业态已对银行资产负债业务构成了重大冲击,加之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入、资管新规颁布实施,银行依托利差盈利的存量和增量、表外业务收入难以持续。面对小微金融服务这片新的“蓝海市场”,顺应数字化发展潮流、进行数字化转型无疑是银行顶层战略设计的重要一环。一方面,应加快完善数字化转型战略实施方案,调整组织架构、业务架构、技术架构,打破组织壁垒,精简业务流程,建立分布式技术架构体系,在架构重塑中实现战略跃变;另一方面,要继续提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研发投入,强化小微金融智慧服务思维,抓住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痛点,围绕项目落地实施来建立技术成果奖惩机制。此外,人才是第一资源,在这其中,金融科技人才缺口已远超150万人,银行也应注重引进专业性、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

战术上构建大数据精准营销系统

在数字经济时代,用户数据是核心。缺乏数据积累,技术再先进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小微金融服务中,长尾客户群体的数据信息是关注的重点,而依托金融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则是银行数字化突围的重要方向。那么在战术上,银行就需要围绕小微企业的碎片化信息进行关联分析、交叉檢验及信息核实,将数据收集、数据清洗、数据核实、数据共享贯穿整个业务运营体系,从而实现小微企业精准画像,对其真实面貌进行全面刻画。在此基础上构建大数据精准营销系统,并嵌入场景化、个性化服务以及实时跟踪用户行为反馈,最终形成精准营销生态系统的持续调整优化,力求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小微企业的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

管理上完善智能风控机制设计

风控管理能力不足是制约银行资产业务拓展的重要瓶颈,在进行小微金融服务过程中,这一能力约束变得尤其突出。在引入数字化技术之后,囿于信用数据挖掘的维度较以往更为全面、信息获取成本大幅下降,小微企业难以获取金融服务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需注意的是,轻资产、经营风险高、现金流不稳定是小微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因而,在小微金融服务闭环中,针对这些问题的风控机制设计尤其重要。在风控管理上,应注重完善智能风控机制设计,强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基层技术在事前防范、事中管理、事后处置中的实时性和精准性,有效利用数字化技术嵌入大数据风险管理框架、智能风控大脑,增强事前风险评估的精准性、事中风险管理的实时性(7×24小时不间断)、事后风险处置的高效性。

技术上打造“零接触”线上服务平台

当前,数字化技术炒作的泡沫逐步破裂,进入了技术成熟曲线的底谷期,业界已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如何推动数字技术在金融服务领域落地实施上。短期内“新冠肺炎”疫情已对传统线下零售、对公、投融资业务造成较大损失,长期内针对小微企业的线上金融服务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为此,银行机构应结合小微金融服务的长短期特征,重点改善技术与业务需求之间的鸿沟问题。尤其是利用数字技术积累,强化网络银行、手机银行、小程序等电子渠道服务管理和保障,打造智能、敏捷、标准的“零接触”线上服务平台。从而有效覆盖C端客户、产业链上下游B端客户,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精准性、便捷性、普惠性。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广东金融学院,其中伍旭川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猜你喜欢
金融服务小微数字化
小微课大应用
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H银行“非金融服务”平台运营策略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工行为农民工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小微企业借款人
青海省设立4957个惠农金融服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