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巧依 赵文光 金扬
温州地处浙江省的东南沿海,是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多山地区,全市有森林面积72.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1.78%。温州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立足温州实际,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大力推进现代林业发展,积极构建“绿水青山”生态保护体系、生态网络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初步探索形成了具有温州特色的现代林业发展路径。
推进机制创新
着力构建“绿水青山”生态保护体系
创新森林消防机制。在全国率先创新推广森林消防购买社会服务的新模式,全面落实养老保险、积极配备消防设备,开展森林消防知识培训和实战大演练、大比武,引导民间森林消防队伍向专业化、规范化、社会化方向发展。此外,成功争取在温州市平阳县建设浙南航空护林基地,并纳入温州市应急救援总体布局。与移动、电信合作发展数字软件,全面推进数字化护林防火,共投入300多万元,实现了对全市3280名护林员的监督和管理。
强化湿地绿肾保护。2017年以来加大了湿地公园建设力度,出台了《温州市市级湿地公园认定办法(试行)》。目前,全市共公布湿地名录46处,其中省级7处、县级39处,湿地名录总面积达8208.85公顷,实现了湿地环境提升、水质优良、生物多样,全面建成健康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
保护森林生态多样性。编制完成《温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启动苍南林场大石林区莒溪大峡谷申报省级自然保护区工作,开展科学考察。绿眼睛环保组织、野鸟会、金州博物馆等积极承接政府职能,每年林业部门与这些民间组织一起开展野生动物宣传月活动,组织开展放飞野生鸟类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建设绿色公益林区。县、乡各级人民政府都将公益林建设纳入本级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层层签订了公益林保护管理责任书、管护合同。市林业主管部门每年坚持实施公益林抚育工程,由近及远,突出重点、集中连片、层层推进、分类实施。目前温州市有公益林面积5227万亩,公益林占林地面积比例为49%,累计建成优质林分生态公益林面积392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1.78%,公益林森林资源快速增长,生态环境改善明显。全市年发放公益林补偿资金1.72亿元,受益对象涉及2300多个村、190多万林农。
提升绿色福利
着力构建“绿水青山”生态网络体系
提升城市绿化水平。以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六城联创”为契机,结合“五水共治”“四边三化”行动,立足温州山水实际,营造滨水绿化体系。全力推进打造国家森林城市群,继续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和国土绿化,实现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全覆盖。
打造百大森林公园。提出“人均森林公园面积达100平方米”的目标,实施104处城郊森林(湿地)公园建设,人均森林公园面积达129平方米。目前,温州市已有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国家级森林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森林公园14个、市级森林公园以及城镇公园36个,极大丰富和满足了市民的森林休闲需求。
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按照《温州市新植千万株珍贵树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2016年起组织实施珍贵树种赠苗造林、基地建设、补植培育、四旁植树、发展示范五大行动。目前已经種植楠木类、木荷、降香黄檀等珍贵树600多万棵,营造彩色林带12条。
森林质量的精准提升。以通道沿线、江河两侧、城镇周边等山体区域为重点,以珍贵彩色森林建设为主要内容,高标准打造沿江、沿河美丽走廊。加快优质高效种苗繁育,大力发展珍贵树、阔叶彩色树。在重点林场实施低产低效林改造和积极的森林抚育工程,落实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着力培育大径材、优质材。
构造绿道网络体系。温州市委、市政府于2012年出台《温州市绿道网建设实施意见》,3年时间建成总长约3536公里,涵盖生态型、教育型、郊野型、都市型,包括城区绿道、交通绿道和森林绿道的绿道网体系,形成了连接贯通城市、乡村、旅游区、森林公园的绿道网络体系,丰富了城市绿道文化内涵,倡导市民通过绿道和远足径系统享受绿色生活,引领市民走向绿色低碳的品质生活。
补足乡村绿化短板。2011年以来,温州全市共完成城镇绿化面积2546公顷,创成省、市级森林城镇50个。在完成待整治村绿化示范村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改造提升,积极开展村庄绿化和森林村庄创建活动,全市共完成村庄绿化面积5052公顷,创成省、市级森林村庄(含绿化示范村)1480个。
践行绿色发展
着力构建“绿水青山”生态经济体系
大力发展森林旅游经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规范森林公园建设管理;积极开展了森林旅游开发建设的招商引资工作,投资24.33亿元,建设10大森林旅游精品景区;启动了森林公园智慧旅游信息化平台建设;连续11年举办中国(温州)森林旅游节。先后被授予“中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奖”“全国首批森林旅游示范市”。
探索推进森林康养经济。制定出台《温州市关于加快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建立森林康养发展的政策体系。联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出台国内首个森林康养的地方指导文件《温州市森林康养基地评定办法(试行)》(温林〔2017〕48号),从静态康养、运动康养、中医药康养、文化康养四大维度丰富森林康养产品的内涵。
创新“一亩山万元钱”发展模式。利用在温州的院士工作站、林业科学研究院所、森林康养研究中心等系列林业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加强林业技术合作,研究各林业产业中的关键技术,集成林业产业发展技术体系,提炼总结铁皮石斛活树附生及崖壁设施栽培、马蹄笋散生化覆土栽培、苍南县“三油一稻”林下复合经营等“一亩山万元钱”林业科技富民新模式。2019年完成“一亩山万元钱”发展模式示范面积9034亩,辐射面积2.7万亩,巩固深化3.22万亩。
弘扬森林文化
着力构建“绿水青山”生态文化体系
发掘森林古道文化。2013年,开展古道普查和整修规划编制,编印《温州古道》丛书;2017年,成功开发“温州古道”APP。与浙报传媒、各类民间机构开展合作,开展穿越古道、走进古道等竞技活动;2018年成功举办首届温州森林马拉松活动和古道摄影大赛等活动。充分发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森林景观优势,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性古道保护与开发利用新态势。
保护古树名木资源。据统计,全市共计有古树名木1.86万株,其中一级古树599株,二级古树2059株,三级古树1.59万株,名木17株,有古树群232个。通过组织实施古树名木保护五年行动,建立古树名木“一树一策”,并建立古树保护长效机制。开展“我最喜欢的温州市百大古树名木”评选活动,通过大力宣传,提高社会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
建设生态文化基地。近年来,温州利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等契机,加大推进生态文化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充分挖掘古树古道、“一区两园”、生态文化基地的科普示范作用,加强林业科普宣传,重点做好农民林业科技普及和青少年林学知识普及。先后开展了“最美森林公园”“最美湿地”“最美赏花胜地”等最美系列评选,积极开展报纸、电视、电台、微信、网站五位一体的宣传模式,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森林生态文化。
创新林业科技
着力推进“绿水青山”科技转化体系
森林植物资源本底调查。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和温州大学等单位历时6年,通过查阅文献、大范围陆地海岛植物调查、博物馆温州版本核实等工作,对温州市野生植物资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形成5卷彩图版《温州植物志》,为温州市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林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基础资料。
林业科技创新发展。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自1962年建所以来一直致力于林业科研,依托国家、省市地方的科研项目,在沿海防护林选育和建设、(亚)热带珍贵优良树种引选和推广、生态公益林种苗培育和建设、耐盐碱树种选育和红树林营建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和推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梁希科学技术奖等20余项荣誉。
林业科技成果推广。“十三五”以来,温州林业局每年依托浙江农林大学,邀请省内外林业专家开展“全市责任林技员知识更新培训班”,培训全市各县(市、区)、场圃站林业技术人员、相关乡镇骨干林技员和科技服务创新团队代表。温州市科技局联合农业、林业相关管理部门和科技工作者,每年送科技下乡3—5次,为当地解决林业发展上的难题,指导果树和林下经济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