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设计在城市公园中的应用

2020-06-03 09:19曹汇之王夕倩
艺术科技 2020年10期
关键词:无障碍设计弱势群体城市公园

曹汇之?王夕倩

摘 要:無障碍设计是现代社会提出的关注弱势群体的设计理念,运用十分广泛。本文简述无障碍设计背景,以南京中山植物园为例,探讨植物园内的盲人植物园建设现状带来的启发,与其他国家在城市公园中的无障碍建设发展现状进行比较,浅析无障碍设计在城市公园中的应用。

关键词:无障碍设计;弱势群体;城市公园;五重感官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0-0-04

城市公园具有改善城市生态、美化城市环境、满足市民游憩需求等作用[1]。为打造具有人文关怀的良好环境,人性化设计在城市公园以及各个领域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不断发展,弱势群体开始进入大众视野,无障碍设计出现。温家宝同志在2002年提出:“建设无障碍设施,是为残疾人、老年人和其他社会成员提供方便的重要措施,是现代城市建设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2]关爱弱势群体,创造无障碍环境,构建无障碍城市,要从各方面,如从公共建筑、设施做起。无障碍设计作为基础设施的重要部分,在发挥自身特色的同时,可以创造以多种感官为媒介的景观体验,使在不同方面有不同程度缺陷的群体都能感受到,并且丰富接收信息的渠道,从而带来情感体验。

1 背景

无障碍设计的提出始于联合国组织专家会议的设计新主张,设计理念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量伤残军人的涌现引起了国际和社会各阶层对此类人群的关注[3]。无障碍设计针对的人群包括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等弱势群体。

截至2018年5月,我国残疾人士有8500万人左右,是世界上残疾人和老年人最多的国家[3]。由于现代外环境设施不完善和人们缺少重视,在公共场所中,很难看到弱势群体的出现。单从盲人这一视障群体来讲,用来指引道路的盲道反而帮了“倒忙”,经常会出现盲道宽窄不一、不连续以及有障碍物阻挡等现象;有些公共交通、景区禁止犬类进入,导致导盲犬无法进入,对视障群体出行产生影响;等等。这些现象是十分恶劣和不友好的,也无法体现出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社会的道德水平,因此这些弱势群体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都迫切需要无障碍建设发展和完善,为社会创建更加安全、方便、舒适的人性化环境,推动人类文明进步[4]。

2 国内外无障碍设计在城市公园中的发展现状

2.1 作为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

无障碍设计首先要解决的是弱势群体的出行问题,也就是作为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在道路通道、扶手、卫生间等方面的应用。针对残疾人士的特点,在公园的设计中,应设置无高差的宽阔人行道和安全、便利、舒适的场地环境。

美国和欧洲的许多高校都较早地关注到了以坡道代替高台阶、在停车场专门设计轮椅的“停车位”等无障碍设计,甚至开设了有关无障碍设计的课程。日本的无障碍设计较为普及,每一幢建筑物竣工时,都有专门部门验收无障碍设施建设是否符合规定[5];过马路时,红绿灯会发出不同的提示音,盲人或行动不便者可按下路旁的按钮,绿灯时间会延长;食品、用品等包装都有凸起的盲文提示。

我国也很快关注到了无障碍设计的重要性,并采取了措施,出台了《无障碍设计规范》以及发布了《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等相关政策[3]。

2.2 作为特色的发展现状

解决了弱势群体的方便、安全的出行和生活等基础问题后,要更深一步考虑人们的精神体验,这就需要无障碍设计发挥自身的特色,为弱势群体提供各方面帮助,考虑不同感官的体验,使不同生理缺陷的残疾人士都能深刻地感受到外界自然给予的信息。比如在视觉上,选用图案大且颜色鲜明的标识提示,从而产生动态感[6];在听觉上,用喷泉制造流水声,用愉快的音乐带来舒畅的心情,通过鸟鸣、水声等一些提示音告诉残疾人士行走位置和方向;在触觉上,主要在出入口处设置盲文触摸式的公园介绍板以及可触摸的雕塑;在嗅觉上,种植一些无毒有香味的植物……调动感知、记忆等获取信息的要素,产生联想[7]。

国外有许多以五重感官为原则、十分优秀的无障碍设计公园,如位于日本大阪府堺市的大和园,该园以5种感觉分别设计了刺激味觉的美味之角、刺激嗅觉的芳香之角、刺激听觉的声音之角等;位于日本筑波的松见庭园以及英国伦敦市内巴特尔西公园中的园艺疗法园,也通过多感官刺激,使人们感受到植物的四季变化,并增加了给植物浇水、剪枝等活动[8]。在注重植物配置的同时,设计者通过适当提高花坛的高度,调整花坛的宽度,使得坐轮椅的残障人士也能够轻松触摸到植物,培养他们的兴趣,锻炼身体,愉悦身心。

目前在无障碍设计方面,将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横向比较,还有很多不足。但在相关政策出台和指引下,已有不少成就,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无障碍建设有了相当的完善,国内首座规模较大的集信息无障碍与环境无障碍于一体的盲人植物园在南京中山植物园内于1998年就已经落成,并对外开放[3]。

3 实践案例:南京中山植物园

3.1 案例总况

南京中山植物园通过街道分割成南北两区,主要由研究所和博览园两大部分构成,北区以保护、研究中国中亚、北亚热带植物为重点,以观赏和科普为主;南区是以热带植物宫为中心的植物博览园,以植物科研为主。多种植物的四季变化呈现植物生长的多样性,普通游客可以参观、专业植物研究人员可以进行观察研究等,集多种功能于植物园中。

3.2 无障碍设计具体应用

据调查,南京中山植物园的年接待国内外参观游览者30万人次以上。参观游览人群数量如此之多,无障碍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笔者通过实地调研,查阅相关资料,观察到很多主要景观点都有相应的无障碍设计。如南园中热带植物宫的门口,有两个坡,在台阶的两侧都设置了方便轮椅通过的坡道,并在第一个坡道与台阶中间设置了树池,第二个坡道两旁设置了栏杆;(如图1)在公共卫生间,设有残疾人专用,提供便利;在道路转折点上使用圆点凸起的盲道提示拐弯,并将盲道贯穿到景点内部。

位于南園的盲人植物园作为南京中山植物园最重要的无障碍设计节点,内环境的无障碍设施更加完善。在入口的简介处,运用不锈钢材料,通过中文和盲文两种表达方式来介绍盲人植物园。进入园内,地面铺设方形防滑地砖以及两侧盲道,左右两侧道路旁种植各式各样气味芳香、叶形奇特、光滑无刺的矮灌木和草本植物等,大型乔木矗立园中交相辉映。园内还有高出地面的长条形花坛区域,花坛周围每隔一定的距离有高约50厘米的小柱子,人们通过按动按钮,可以听到语音提示系统中植物的介绍讲解。(如图2)据简介介绍,植物园按照季节不同布展,全年展出150余种植物,植物种类丰富。园内长廊上部,藤蔓植物缠绕,在夏季是很好的乘凉和观赏景点,盲人在长廊内体会到阴凉,自然能“观赏到”它们的美丽。

整体来说,南京中山植物园作为国内第一个规模最大的盲人植物园,其设计者借鉴、吸收了国外无障碍设计的经验,建成使用至今,使游客体验和热爱自然,足以体现其价值。

该园建成于1998年,距今已有20年之久,而现在人们对视障群体有了更强的无障碍意识,因此相对来讲存在一定的不足。视障人士主要分为两类,全盲是对光失去反应,而半盲是指弱视(低于正常视力60%),并非完全看不见。其作为针对单一群体的盲人植物园,没有考虑到轻症患者的情况,缺少色彩鲜艳具有醒目功能的标识;整个园区缺少特色,地面铺装相对单一,道路系统甚至存在走不通的问题;植物配置方面由于较多引进国外品种,无法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现只留存较少群落,整体不美观。

针对以上现状,在解决好基础的无障碍设计之后,加强其特色功能,笔者认为可以在道路上增设连续的红色栏杆扶手,在扶手上人们可以触摸到带有凹凸触感的盲文或者绘画;在植物配置上更多着重于听觉和嗅觉,如雨打芭蕉的声音、风吹针叶林和阔叶林也能产生不同的声音,产生对比;在园内种植不同季节的香花香叶植物,如冬春季的水仙花和蜡梅、夏季的栀子花、秋季的丹桂等。在无障碍的基础上,不仅方便人们的生活,更刺激和丰富人们的感官与精神感受。

另外,在“互联网+”兴起的大背景下,能否利用现代先进的人工智能为无障碍设计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也是当下值得思考的问题。

4 结语

无障碍设计在城市公园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政府和社会各人士也致力于专门为盲人设计盲人植物园。笔者观察到在中山植物园内,除了通往盲人植物园的路线,其他路线少有盲道铺设。特殊的人群进入特定的园内,这似乎是更好的处理方式。但人终归是社会的人,对残疾人来说,适合的场地还是十分有限。而盲人只是残疾人士中的少部分群体,还有肢体残缺、精神障碍等残疾群体以及老年人弱势群体需要被关注。

在无障碍设计上,一方面要提高道德修养,使整个社会不歧视、关爱弱势群体;另一方面通过实际行动,如注重公园道路景观的铺装绿化设计,包括色彩与形式的搭配[9],关注弱势群体的行为习惯以及什么是他们所需要的,从根本出发为其着想,从更多的角度设计无障碍设施。笔者认为城市公园的建设除了需要新颖有创意的设计理念,更重要的是将视角着眼于“人”,不仅仅是健全人,还有残疾人。只有将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好,城市公园才能稳固发展,就像搭建房子,只有打好基础,才能盖更高的楼。在保证无障碍设施的基础上,更好地服务于残障人士。设计者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设计理念,在城市公园这个相对于盲人植物园更广泛的概念下,使这些被边缘化的群体重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参考文献:

[1] 包婷,李雪艳.基于场所精神视角的国内城市公园设计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上),2019(7):93-94+95.

[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无障碍建设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

[3] 王小荣.无障碍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1-3,5,8.

[4] 徐静,熊瑶.基于视障人士感知需求的家居空间设计研究——以心目居所为例[J].大众文艺,2018(19):117-118.

[5] 焦舰,孙蕾,杨旻.城市无障碍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1.

[6] 胡雪歌,孔德金,刘雅迪.从视知觉角度分析公共艺术带来的动态体验[J].美术教育研究(上),2019(1):51-53.

[7] 日本建筑学会编(日).新版简明无障碍建筑设计资料集成[M].杨一帆,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78-79.

[8] 周超,陶蓓蓓,汤恒亮.“认知心理”视角下的设计概念生成策略研究[J].大众文艺,2018(20):61-62.

[9] 张丹,邵森,曹文超.基于城市发展背景的城市道路景观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上),2018(11):88-89.

作者简介:曹汇之(1998—),女,浙江台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通讯作者:王夕倩(1989—),女,江苏南京人,研究生,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城市景观设计。

猜你喜欢
无障碍设计弱势群体城市公园
我将打扫城市公园
浅析城市公园中的景观设计
论城市公园设计
浅析城市公园种植设计
浅谈残疾人居住空间无障碍设计
老年人无障碍专用座椅设计研究
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法价值分析
民粹风下,台军成岛内“弱势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