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基层民警因公伤亡的对策研究

2020-06-03 09:32陈婉怡
时代人物 2020年1期
关键词:因公公安民警警力

陈婉怡

关键词:基层民警;因公伤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基层民警因公伤亡的情况及特点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扩散,对整个社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此次爆发的肺炎疫情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中国内地31个省区市全部启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了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指示。作为政府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机关扮演着疫情防控重要一线响应者的角色。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全国公安机关全警出动、全力以赴,日日夜夜奋战在抗疫一线。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因公伤亡的基层民警不在少数,除了医护人员,倒在抗疫一线最多的就是基层民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基层民警因公伤亡情况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在新冠肺炎疫情扩散阶段,因病毒感染和防控任务繁重,基层民警因公伤亡人数呈现出快速递增趋势;在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基层民警因公伤亡人数也随之减少。

下表是笔者收集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56名民警辅警因公殉职具体情况的人数统计(截至3月1日):

结合疫情防控期间基层民警辅警因公殉职的具体情况,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基层民警因公伤亡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是造成基层民警因公受伤的首要原因。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性极强、传播速度极快,大批坚守在抗疫一线的民警不慎感染病毒被隔离。其中,位于新冠肺炎疫情重灾区湖北省的一线民警感染情况最为严重。从各警种感染情况看,治安(派出所)民警感染比例较高,而治安警也正是坚守抗疫一线人数最多、与病毒接触最频繁的警察群体。

第二,中年民警牺牲比例较高,因公殉职大龄化趋势明显。

防疫期间因公殉职的警察平均年龄为49.6岁,没有出现29岁以下民警殉职的情况,30至39岁之间的殉职民警占同期殉职民警总数的 12.8%;40 至 49 岁之间的占33.3 %;50 岁以上的占53.9 %。40 岁以上中年民警占到82.3 %,中年殉职民警在同期殉职民警总数中占据了极大的比重,因公殉职大龄化趋势明显。

第三,因过度劳累而突发疾病、猝死是导致民警殉职的首要原因。

防疫期间因过度劳累而猝死、病发的殉职民警在殉职民警总人数中占比76.9%,达到了近八成之高,成为导致基层民警殉职原因之首。民警劳累猝死的病症多为心脏病、心肌梗塞、脑溢血等心血管、脑血管疾病。

第四,交通事故是导致民警因公殉职的重要原因。

基层民警在防疫期间因交通事故造成民警殉职人数占殉职总人数的17.9%,相较于因过劳造成民警殉职人数的比重要低很多。但是,从疫情期间民警因公殉职的整体情况来看,交通事故仍是导致基层民警因公殉职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基层民警交通事故多发与安全意识、驾驶技能、车辆性能、道路条件、交通环境有着密切关联。

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基层民警因公伤亡的原因分析

(一)“职业暴露”导致大量基层民警感染病毒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基层民警因公伤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病毒感染。传染性极强是新型冠状病毒最重要的特征,病毒可在空气中存活较长时间,存在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三种传播方式,可采取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聚集等措施来做好个人防护。然而,针对病毒的防护措施虽可以减缓病毒的传播速度,但很可能不会阻止病毒传播,稍有不慎就容易感染病毒。

一方面,因为“职业暴露”,基层民警成为易感染的高危人群。抗疫一线民警无可避免的要出入公共场所、接触大量人员,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风险极大。负责现场封控的一线民警,要出入病毒肆虐的场所。负责排查监测的一线民警,要检测大量人员的发热状况,接触到携带新型冠状病毒患者的几率较大。负责病患转运的一线民警,要配合医院安排病患分散分时段就诊,更是要与确诊病人全天候接触。

另一方面,防护物资的紧缺加剧了基层民警的感染风险。疫情蔓延势头迅猛,医用口罩、防护服的储备并不足以应对疫情需要,加之疫情发生在春节期间,很多生产医药器材的企业已经停产停业,复工复产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在疫情发生的早期出现了防护物资严重短缺的问题,防护物资要优先用于一线医护人员。因此,一部分基层民警在工作中缺少防护装备的保护,仅仅只依靠普通医用口罩防护。

(二)“过劳”不断吞噬着基层民警的生命

随着抗击疫情工作的升级,接连有基层公安民警因过度劳累而倒在抗疫一线,击垮民警们的不是疫情,而是疲劳。基层公安民警容易“过劳”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三点:

一是警力不足,基层公安民警分身乏术。警力不足一直是我国公安机关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通过图 1 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警察与民众的比例分别为 1:750,1:200,1:90,1:358,1:350,1:361, 1:258,1:328[1],中國大陆的警察和人口比例无论是与港澳台地区相比,还是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都明显偏低,警力配置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疫情期间,新犯罪、新矛盾层出不穷,为公安工作增添了新的负担,让原本任务重、压力大的基层民警不堪重负。

二是疫情期间,基层民警休息权难以落实。为了防止疫情扩散蔓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国各地的基层民警连日来一直坚守在抗疫一线,加班加点、不分昼夜。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一个多月从未离开过工作岗位,搭起“椅子床”当好“守门人”,这种辛苦工作状态成了千万基层公安民警的写照。

三是民众对警察工作认识的偏差导致警力资源的浪费。早些年公安机关打出“有警必接、有难必管、有险必救、有求必应”的旗号,使得“有困难,找警察”的思想深入人心。[2]由此带来的消极影响即警察的公共服务职能范围被无限扩大化,总是风尘仆仆于各种非本职工作。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由于封锁管控,民众因呆在家中不能出门而爆发了很多家庭矛盾,110接处警服务台接到大量关于吵架、离家出走等求助类报警,为基层民警徒增了很多工作量,浪费警力资源。更加令人气愤的是,多个地区都出现民众因无聊追求刺激而报假警的事件。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很多人对警察这种有限的公共资源并无珍惜和爱护之心。

(三)疫情防控期间基层民警身心健康问题令人堪忧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人民警察冲锋在前,连续加班、值班,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过劳也容易导致民警自身免疫力的下降,容易感染病毒。还有一些民警带病战疫,身体早已不堪重负。在抗疫一线牺牲的基层公安民警大多是因为连续工作、劳累过度而突发心肌梗死、脑梗死。事实表明,心血管疾病已严重威胁到广大公安干警的健康和生命。[3]

除了身体健康问题,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基层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也在经受着巨大考验。一线民警因投身疫情防控工作无法顾及家人,其中不少人因高频接触病患而感染病毒被隔离。在最危险的时刻,民警们守护着国家和人民,却守护不了自己和家人,内心承受的压力可见一斑,容易出现崩溃、抑郁等负面心理。防护装备的佩戴也会造成民警出现一定的心理障碍,在抗疫工作中必须时时刻刻佩戴口罩,民警容易出现呼吸不顺畅、胸闷气短的情况。由于处警频繁,很多民警的双手因来来回回的消毒而被腐蚀到布满裂痕。对于那些配备整套防护装备民警,由于每人每班只能配备一套防护装备,他们必须要呆在闷热不透气的防护服里坚持至少六个小时不吃饭、不喝水。这些情况很容易引发民警出现情绪低落、焦虑、轻微狂躁、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

(四)部分民众缺乏危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造成警民冲突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这个特殊时期,全国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民众也被“禁锢”了起来,从一开始的武汉封城,到后来的全国管制,这是疫情防控的无奈之举,也是阻碍病毒传播最有效的方式。“少出门”、“出门戴口罩”成为疫情防控期间的最响亮的口号。可依旧存在部分缺乏危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民众,随意出门、出门不戴口罩、不配合体温监测,聚会聚餐、聚众赌博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甚者有个别情绪激愤的民众,在疫情防控期间拒绝配合执行疫情防控指令,采取暴力手段抗拒民警执法,致使民警受伤。

三、减少基层公民警在开展重大疫情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中因公伤亡的建议

(一)做好基层民警的自我防护工作

公安机关在开展重大疫情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时,尤其要做好一线民警的防护工作。民警感染病毒不仅会造成自身健康的伤害,如果感染病毒后没有及时发现和得到妥善处理,会传染更多的人,甚至有可能导致所在单位被隔离以及单位停工的严重后果。[4]因此,公安机关要切实做好基层公安民警防护工作,制定相关措施并严格执行,如处警必须佩戴防护装备、接触疫病患者后马上隔离观察,严格按照卫生部门规定进行消毒等。要加强民警技能培训,确保每位民警都要学会正确使用口罩、防护服等防护器材,熟悉重点区域管控、运输患者、走访群众等不同疫情警务的安全防控流程。要加强后勤保障,为一线民警配备足额的疫病防护装备,切实避免非战斗性伤害。基层公安民警自身要增强防护意识,高度警惕麻痹思想、侥幸心理、松懈心态,在工作期间做好戴口罩、穿护服、勤消毒等身体防护的同时,也要通过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合理安排睡眠时间,学会释放压力、缓解焦虑等方式加强心理防护。

(二)加强公安机关基层队伍建设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此次疫情防控工作,对于公安队伍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在发生重大疫情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殊时期,更要注重公安机关基层队伍建设,使其经受住考验。一是要充实基层警力,科学运用警力。切实推动警力下沉,将更多警力投放到基层一线,为处理繁重的工作任务奠定警力基础。[5]转变工作思路,减少民警过多介入非警务活动,借助民力参与社会治安,确保将有限的警力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警务工作中去。二是要加强对基层民警权益的保障。及时惩治阻碍执法、暴力袭警行为,减少民警流血流泪情况的发生。完善警察维权组织建设,让警察在基本权益受损时“投诉有门”。对因公受伤达不到救助评残标准的,出台相关制度,在精神、物质上予以关心。[6]三是要为基层公安民警建立健全身心健康档案。定期对公安民警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和心理调查测试,特别关注身体状况不佳和心理状况不佳的民警,合理安排工作任务,适当介入监督就诊。四是要做好基层公安民警的身心调适工作。推进公安民警健身锻炼日常化,定期开展体育活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立固定的心理咨询点。尤其要注重保障民警的休息休假,政府及公安机关领导应改变“警察就应该舍己为人”的片面思想,宣传鼓励基层公安民警休息休假,建立民警休息休假督察制度,切实保障民警基本的休息时间。

(三)提高基层民警的安全防范能力

在处置重大疫情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中,基层民警要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在执法过程中,要养成佩戴武器警械和防护用具的习惯,以应对突发事件;在驾驶车辆时,要遵守交通规则和安全驾驶,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在抢险救灾过程中要注意规范和安全操作,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公安机关要重视对基层公安民警的安全教育,定期开展安全知识讲座和民警伤亡案例分析的专题讲座,引起基层民警对自身安全的重视。

猜你喜欢
因公公安民警警力
人民警察节定在哪天,大家怎么看?
医院人员因公出国(境)外事工作经验分享
公安民警使用手枪安全问题及对策
去年中国有438名公安民警牺牲 平均年龄46.3岁
面临分邦,印增派警力
对部分优待对象提高抚恤金及生活补助费标准的规定
2006年部分优抚对象补助提高标准
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