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
摘要:本文对高校音乐教学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声乐艺术是乐曲与文字融合成的结晶,无论是美声唱法抑或民族唱法都是声乐的组成元素,在高校课程中,对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要一视同仁,在具体练习中需要由浅入深、科学的练习。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学 美声唱法 民族唱法 关系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8-0092-02
因为相异民族在个性、审美、经济、政治层面的差别,在艺术层面的表现模式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别,所构成的唱法格调各不相同,由于被当地民族的言语格调、艺术受众特征等所影响,也正是因为民族歌曲的魅力,民族歌曲才被民众所熟悉,其有关的理论值得探讨。
一、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定义与源头
(一)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来自于意大利,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其巅峰期,作为一类唱法已经渡过了800年的时光。美声唱法的特征通常表现在演唱力度等方面,柔美的唱腔,让唱歌人仅需要发力半分,等到歌曲过渡到高音时段,再转变成猛烈的冲撞单调来凸显乐曲的魅力。美声唱法主要是对重音区实施修缮,倡导单调的转变自由度,不但有着极强的渗透力,音色也较为圆润,也让歌者音域极为宽广,有着很强的音调共鸣。
(二)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在中国自古有之,是透过演唱艺术来表述民族理念的一类演唱模式。中国有56个民族,相异民族的民族唱法是无法割裂的,但是又有着差别。此唱法呈现出显著的民族特征,为广大受众称道与喜爱。
二、高校音乐教学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关系讨论
(一)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对立关系
在音樂课程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理论、真实演唱等是自成一体的,老师在教授阶段对这两类唱法都是分成两个层次进行。其有着自己的演唱艺术、发声技巧、共鸣处理方法等,特征很明显。在具体发展阶段,两者的关系是对立的。也就是讲,声乐课程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有着显著的对立性。例如,演唱阶段呼吸技巧的对立性:民族唱法是从中国古时候吟诵的模式演变而来。所以,其呼吸技巧要求气字融合;美声唱法是由吟唱模式演变而来的,其倡导气、声调、共鸣的融合。其尽管都重视腰腹部的气息作为后备力量,然而民族唱法的呼吸模式是提腰收腹,美声唱法的呼吸模式要胸腹扩张与横膈膜沉降。如此,导致两类唱法的声音呈现效果也出现差别。所以,民族唱法气息并不绵长,产生的声音效果是甜美、敞亮、糅合、坚硬等;美声唱法气息比较浑厚、敦实,其声效是:宽松、圆通、美丽、气息悠长、张弛有度等;其次,演唱阶段发声技巧的对立性。美声唱法倡导气息的绵长与声调、气、共鸣的谐和一致,倡导天然发声,音域宽广并音色一致,所呈现出的声音有着极强的穿透性,靓丽而且敞亮。美声唱法发声技巧的核心内容是:胸腹音、混合声、假声三类发声模式,且胸腹音是通过声带震动所形成的发声模式,混声是声带的常规宽度震动所形成的发声模式。在声乐课程中,美声唱法的发声技巧是通过小频率的嗓音强度与适度的气息进而表现出声效,并且声音有既定的起伏,来减少气息对声带的冲撞力,从而让声音体现出柔美、谐和的宽松状态。其发声的锻炼技巧是:让学生放下猴头。也就是说:民族唱法在发声技巧上比较重视喉头的功能发声,民族唱法的发声是要用多类声带震动完成融合演唱,融合需求消除相异状态的换声,进而完成相异声音的合唱。其三,演唱阶段中共鸣技巧的对立性。东西方的审美差别让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出现共鸣技巧方面的不同诉求,也就是说,民族唱法中比较青睐靠前敞亮的声效,让其在共鸣技巧方面重视局部共鸣的使用,相对重视字与共鸣的融合;而美声唱法中青睐柔美、饱和的声效。所以,其在共鸣技术上追寻的是呼吸、声调、共鸣的结合。
(二)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借鉴关系
伴随社会的演变,被西方文艺文化所左右,民众鉴赏声乐的品味改变,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互相借鉴。例如,当前民族唱法中的女声演唱部分取消了单调的大本嗓演唱的模式,逐步拓宽了音域的范围。例如,增加混声的使用;对呼吸来说,使用呼吸与声带来训练演唱时闭合挡气振动发声的模式与真假声融合的演唱模式,强化了音量,让音色更为敞亮;并且,高音区参考美声唱法的演唱模式并加入了真假声的共鸣技巧,让歌声听上去高亢敞亮,有着极强的渗透力。在低音部分演唱声与美声唱法效果相近,延展了音域的范围,强化了歌声的表现程度。美声唱法在关注其浑厚气息的前提下,借鉴民族唱法。在咽喉部位、共鸣技巧上也开始试用混合共鸣,强化了对声音的塑造力度。比如,消弭声转变、对接时的错漏,重视圆化匀称,借此来强化其声音的魅力,在课程中的锻炼模式也使用民族唱法的由浅入深的准则进行。另外,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中的歌唱技巧都进行了参考,从而来充实与改良美声唱法。例如,中国民族唱法被以往的唱腔影响,经常使用闭口音与鼻母音完成偏白的演唱,而美声的开口音呈现出的声响更为饱和与顺畅,民族唱法参考西方的模式,使用闭口音开口音的模式来完成演唱训练。美声唱法的发声也参考了民族演唱中消弭转换的唱法来让音色更为饱满、衔接更为流畅,以此来强化美声唱法曲调的完整性。在声乐训练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为了满足民众的需要等开始借鉴与吸纳其它演唱技巧,并且在其互相参考与吸纳阶段也能够彰显出两种唱法的魅力。
(三)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融合关系
当前,高校声乐课程中对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例如,在课程中使用两类唱法共同发展,以此让学生充分解读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间的独立声调涵义、格调特点等,诱导学生体会两类唱法的感染力,并且让学生体会到两者间的共通之处,完成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结合训练,加强学生对两者的深度掌握与解读。让学生体会到美声唱法民族化,而民族演唱模式的传承与美声化是美声发展的必由之路。笔者在声乐课程中,以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审美的共通之处为基础,从而诱导学生以本身的特征来进行美声科学发声的技巧教学,让学生通过练气、练声与共鸣技巧的掌握,开嗓演唱,重视声音的顺畅度与平稳性。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民族唱法中言语、润腔等多类处置模式,变更以往声乐练习中民族唱法技巧真声冗余、口部共鸣高、白声等情况,诱导学生结合两类演唱模式,追寻整体的共鸣、演唱的浑厚、情感的自然过渡等。如此,能够让学生把握美声的有效唱腔的同时学会民族唱法的省力的唱腔,二者互为影响,拓宽音域、音量、音高的范围,从而显示出言语清楚、气息浑圆、灵动且表达力极强的声乐演唱技巧,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提升高校声乐教学质量。实际研究表明,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互通有着极大的可能性。中国的民族唱法歌者,例如,彭丽媛就是经典的民族唱腔与美声唱腔相结合的当代化民族唱法使用者。其演唱的格调有民族唱法中的亲和、和煦、朴实的特征,也有美声唱法的浑厚、流畅、声音力度大等特征。
(四)艺术格调间的关系
美声唱法歌者的作品种类很多,包含咏叹调、宣叙调、咏叹调等,其唱腔格调都有所差别。美声唱法相较于它类唱法,与民族文字融合出的唱法是最和谐、完美的形式,其浑厚高亢的艺术表现能力与民族历史文化与民族感情的演唱需求相混合。其语言、律动、格调的美,均有其创新性的表达,这亦为想要唱诵美好事物的不可缺少的元素。美声唱法是意大利唱法的拓展,而正因为此被全球各民族所青睐与接纳。此后的德法俄等派别,都参考意大利美声唱法,在融合本民族的歌词之后,用以表述各自民族的文化与感情。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将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教学方法区分开来并在二者之间找到联系是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参考资料:
[1]张艳林.中国声乐学派的世纪回眸和未来构建——“第六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综述[J].人民音乐,2014,(03).
[2]刘辉.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周小燕从事声乐教学6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03).
[3]张森.新时期下中国声乐学派的构建思考[J].音乐创作,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