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谦
【摘要】古典诗词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美育的好题材。但是古诗词毕竟与现在小学生的距离较远,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笔者认为要充分利用图画进行古诗词教学,这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又能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品读、感悟古诗词,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关键词】古诗词 教学 图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古典诗词是祖国语文的瑰宝。它语言精练优美,表现了深刻的意蕴和动人的境界,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美育的好题材。但是古诗词毕竟与现在小学生的距离较远,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笔者认为要充分利用图画进行古诗词教学,这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又能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品读、感悟古诗词,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一、画意创诗境
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诗与画有着同一的生命律动。它们的关系不是一对一的匹配,而是相互激荡和辉映。教学中利用图画,可以营造出一种学习氛围,从而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索、发现和认识的积极情感反应。
1.单诗创情境
教师在开课之时,用图画创设一个美好的意境,能够拉近古诗词与现在小学生的距离。例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开课之初,教师便出示一幅庐山瀑布图,同时播放瀑布的声音,让学生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庐山瀑布的美景之中,加强感知,突出体验。这样,用图画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进入古诗的欲望。紧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使学生人情入境,能较快地与诗人产生共鸣。
2.多诗创情境
语文教材往往把两至三首主题相近的诗词放在一起让学生学习。教师可以把握教材这一特性,把诗词的内容融在一组图画之中,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学生对图画天生敏感,诗画结合,可以让他们即时了解内容、明确主旨。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2课《古诗两首》时,教师就可以先展示柳树发芽、百花争艳的春光美景图,让学生看着图画结合生活说话。然后同时出示两首诗,读后学生能发现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把春天描写得多姿多彩,姹紫嫣红,一派朝气蓬勃。作者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来的喜悦跃然纸上。这样,学生就能通过图画对要学的古诗词进行一个归类,通过归类达到理清思路、抓住重点、缩小范围、方便记忆的目的,从而灵活地迁移和应用学到的知识。这样做能使学生对学习积累的古诗在脑海中系统化和条理化。在中高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几首诗进行比较通读。
二、画意感诗文
图画能帮助学生通过直觉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古诗词要点进行大体上的领会和把握。
如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教师让学生读完诗后看着图画说说谁在于什么。这样把图画作为把握诗的主旋律的切人口,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主观认识对要学习的诗有一个宏观的理解。然后一部分一部分地展现给学生看。先出示稀稀疏疏的篱笆,再出现一条长长的小路,接着出现落花未成荫的树,然后又出现一片金黄的油菜花,最后出现急走追黄蝶的儿童。借助图画能让学生对诗起到理解内容、明确主旨的作用。
三、画意释诗句
充分利用图画进行古诗词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又能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品读、感悟古诗词,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1.借助图画理解字词
教学中可以借助图画把含义深奥的字词变得浅显易懂。例如,在教学《草》一课时,教师通过简笔画画出“草”在一年四季中生长变化的过程,形象鲜明地描绘“一岁一枯荣”的情境,使学生对此有更深刻的理解。采用直观法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词意,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
2.借助图画认识事物
我们的教材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每首诗篇中都配上一幅精美的插图。教师教学时展示这些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能够帮助学生认识事物。例如,教学《渔歌子》时,“青箬笠”“绿蓑衣”是离学生生活较远的事物,适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便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3.借助图画了解地点
古诗词中有很多地名,对于没有地理概念的小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这时只需要出示地图便能轻而易举地突破。如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出示地图让学生指出黄鹤楼与扬州的位置,“西辞”与“下扬州”的意思就不言而喻了。
4.借助图画进行补白
古诗词是简约精练之作,不少诗句所蕴含的信息量难以预计,给人以想象空间。教学中适当补充的图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如教学《长相思》时,学生读了“故园无此声”,知道故乡没有这样的风雪声,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此时的故园会有什么声呢?出示一家人其乐融融共进晚餐的场景图,几个孩子在园里游戏的场景图,几个兄弟在吟诗作画的场景图……学生在这些图画的有效补充中,能够更好地体会到词人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之情。
四、画意解诗魂
诗魂是指诗词中所体现出的精神。教学中充分利用图画能够使诗魂深入浅出。例如,于永正老师执教《草》一课时用图画表现出无情的野火,于老师不满足于“尽”的字面意思,进一步提出“为什么”,让学生刨根究底,为下文引导学生感悟“顽强生命力”作铺垫。通过进一步观察图画,学生发现虽然烧着了地上的草,但草根没有烧着,从而明白了为什么说野火烧不尽。教学第四句“春风吹又生”,更是放手让学生来画图。因为解决了第三句中“尽”的深刻内涵,所以第四句的教学变得水到渠成,不用教师多少辅导,学生自己也能全面领会感悟到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五、画意扣诗眼
诗眼,就是指在诗歌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关键的字。抓住诗眼,就能捕捉最佳信息,深入挖掘诗词意蕴。利用图画能使学生直观地感觉到诗人用字之精妙。如教学《泊船瓜洲》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时,出示一幅幅江南柳枝摆动、百草逐生、江水碧绿、一片新绿之景的图画,让学生在这盎然生机的绿景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用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写一写什么绿了,从而体悟到“绿”字丰富的表现力。难怪王安石不厌其烦,“易十许字,始定为绿”。
六、画意理诗脉
教师利用图画可以化繁就简、避重就轻地帮助学生比较轻松地理清文本脉络。例如,《望天门山》一句一个画面。在诗人笔下,山,灵秀;水,矫健;帆,潇洒,教师便可以学一句就进行一次简笔画板书。这样的板书对学生的理解和背诵都有帮助。
七、画意扩诗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但课本中的古诗内容毕竟有限,所以必须对古诗教学进行拓展,使课文信息量更加丰富,学生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鉴于这一认识,笔者在古诗教学中采取了借助图画把课内阅读与课外拓展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园。
1.同一图
学习了《饮湖上初晴后雨》后,出示“荷花图”。第一步,引导学生回忆,我们还学过哪些写荷花的诗句呢?对以前学过的《江南》《池上》进行复习。第二步,再讓学生回家找一找还有没有写荷花的诗句,然后把学生找来的诗句进行共读。
2.系列图
学习了《竹石》后,出示“梅兰竹菊”图。教师讲解,让学生知道梅、兰、竹、菊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课后请学生们搜集有关诗词,比较阅读,看看它们分别有哪些不同的人格境界的喻义,以期达到丰富儿童古诗文积淀之目的,使其感受古典文化丰厚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