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平
二00四年父亲书房题墨
眨眼间,父亲离开我们已近三年了,然而,他的音容笑貌,还不时在我梦里萦绕。打小儿我主要由爷爷奶奶带大,与父亲聚少离多,但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影子,促使我把这些碎片儿记忆,一针一线缝补起来,权当对父亲英灵的告慰吧!
我的父亲王运昌(1931-2017),别号野草,泉石斋主。山西太原徐沟王氏后人。父亲成长于兵荒马乱时期,命运多舛。到老该安享清福了,却被慢性病缠身,最终因并发症离世。父亲从小天资聪颖,从小学到中学,是品学兼优的学霸,闻名于十里八乡。他不仅德智体美各科出众,对音乐也情有独钟,在读小学时,就偷偷钻到戏场后台,刻苦默记晋剧节拍曲谱,后来感动了从事建筑手艺的爷爷,给父亲精工细作了一把二胡,从此拉响了父亲的旋律人生。之后,凡管弦类乐器,父亲一经操持便触类旁通。他的多才多艺在全县教育和文化系统,或与他共过事的人都有口皆碑。正是由于他出类拔萃,也遭来了命运的多舛。父亲早在中学时就不安分,冒着战乱困局,集结兴趣爱好者,奔赴省城一门心思报考山西大学美术系,恰逢太原解放前夕,他们这帮稚嫩的学生,被濒临绝境的国民党军队,抓起来充当了缺额兵源,命悬一线地被战火围困了一年。当太原解放时,这群十几岁的孩子,被当俘虏押解出城时,已是骨瘦如柴,因饥饿眼睛几乎失明。好歹解放军政策好,一听说是学生,马上另眼善待,愿意参军的,立即更换解放军军装,不愿意的发路费回家。这样父亲才获得了新生,被迫寻而来的奶奶领回了家,在奶奶的精心调养呵护下,才逐渐恢复了元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应招考入简易师范进修,毕业分配当了教师。
父亲血气方刚,加之浑身隐藏不住的文艺才气,很快便从学校教师被遴选进入当时的徐沟县文化馆、县政府教育局工作。1952年徐沟县与清源县合并为清徐县,于是父亲来到清徐县工作。新的工作环境,给父亲带来的是压力与动力重叠于肩,他依然从事教育,主要负责扫盲工作。父亲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全县所有的山庄窝铺,还创办了《扫盲通讯》油印小报,培养了申家山申五狗扫盲典型,出席了全省扫盲先进表彰大会。之后父亲被县里选送到全省教育干部训练班(学员大都是县教育局长)学习,其间父亲既是篮球队主力后卫,又是吹拉弹唱活跃分子,其出类拔萃受到关注,结业回县里不久,便被提拔为扫盲办公室主任。当时父亲刚满25岁,这样就遭到因两县合并出现裂痕的人员嫉妒,没过多久便被划为右派,下放到县城二完小任教师,接受监督改造,工资也由五十多元降到二十几元。30多年后,一次偶然机会,我遇到了20世纪50年代在省政府办公厅工作的李泰来同志,攀谈起来,他问我家庭情况,他忽然冒了一句“我认识你父亲”,随即与父亲通了电话。他说:“当年王中青副省长,对划你父亲右派深感惋惜。”听母亲说,当年父亲确实很失落绝望,甚至想寻短见,后来经过母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解,才渐渐从阴影中走了出来。父亲在顶着冤情埋头教书的同时,拾起了写生绘画的专长爱好,以转移苦闷与忧怨。父亲深爱油画,后来在2004年父亲出版的《世味墨痕》书画集中,收录的以爷爷、奶奶和我为绘画对象的三幅写生油画,就是1964年画的。虽然历经数次搬家,父亲的作品几乎散失殆尽,唯有爷爷奶奶手里珍藏的这三件原作保存了下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2年前后,全国“农业学大寨”达到了巅峰,山西省农业学大寨展览馆,成为山西的亮丽窗口,父亲连续几年被抽调到省、市农业学大寨展览馆工作。那里人才济济,汇聚了全省、各市县知名的书画艺术家以及工艺美术精英,给父亲创造了一个学习探讨和交流艺术、美术的最佳契机,在那里工作的几年里,父亲的绘画、书法、照相、雕塑等各门技艺都得到显著的提高,艺术修养也获得了多视角熏陶。
1975年,父亲从二完小(当时划为南营留学校)正式调回县文化馆工作,成为一名专业的群众文化工作者。时过境迁,父亲又折返回到起初工作始发点。当时,围绕县革命委员会的中心工作,父亲经常深入农村街头巷尾,画宣传画;到农村劳动生产一线,写生农民生动活泼的场景;举办农民绘画培训班。他带领学员们创作的农民画作品,先后选送参加市展、省展,其中有7幅还人选全国农民画展。1976年10月,以华国锋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扭转了时势乾坤,全国人民欢欣鼓舞。父亲所在的创作团队,深入交城、阳曲等县,追踪红色遗迹写生采风,创作出了一系列国画作品,引起社会关注,父亲他们跟随这批作品,先后受邀全国二十多个省份巡回展出,受到广泛赞誉。
1979年,父亲的右派冤案得到平反。记得父亲电话催我回家,我很纳闷,也不逢时过节,回家做什么?到家后,父亲把我兄妹们叫到一起,拿出几页泛黄的纸片儿,郑重地说:“这是压抑爸爸二十多年的蒙冤佐证,档案撤掉了。组织上给爸爸落实政策,恢复原工资、原职务。但爸爸老了,这些对我意义不大,关键是今后不再影响你们的政治前途了。”平反后的父亲,焕发了艺术青春,甩开膀子全身心投入诗书画印。他创作的漫画《量体裁衣》参加了全省漫画展览,获得了好评。
父亲天生一双意境慧眼,在溜鸟儿路边,垃圾堆旁,遇到一根半截被火烧过的榆树根,他扛回家来,仔细琢磨,天然成趣,经过废寝忘食的精工雕琢,一根残躯树根转眼之间便化腐朽为神奇,一件活灵活现的虎啸龙吟的根雕作品呈现出来。父亲对家乡的文化古迹特别珍爱,在下乡走访途中,特别留心历史古迹,一旦有线索,便不耻下问,扑下身子考证,尤其对残存的古碑文、民俗谚语、民间手工艺、散曲小调等,随身的小笔记本常写得密密麻麻,特别是对口口相传的民间小调,更是速记回断断续续的曲调,操起板胡拟音剖析一番。有时为一首曲子,琢磨到通宵达旦。父亲从抽调省农业学大寨展览馆伊始,便结交了省内外知名的书画界朋友,随即被吸收为省、市书法家、美术家协会会员。这些笔墨挚友,每年轮流举办笔会,尤其在清徐葡萄节时,这些笔友们提早就预约相聚。1985年父亲将省、市书法名家徐文达、朱焰、王留鏊、袁旭临等接来清徐笔墨切磋,济济一堂时,他们鼓动父亲成立清徐县书法协会,父亲随即筹划起来,邀请县级领导担任主席,自己担任秘书长,从此清徐书法爱好者有了交流切磋的平台。
1997年县委组建老干部活动馆,物色父亲担任馆长,这样父亲的爱好专长与老干部活动群体,形成了天然默契。为了活跃老干部文化生活,父亲先后开办了书法、美术讲习班,委托我从北京购置一套由启功主编的《中国书法全集》线装本共70册作为授课教材。父亲经常耐心细致地研读,示范习字绘画,受到老同志的普遍欢迎。2004年10月,由县文联、文体局、老工委、老干局主办,县文化馆承办的父亲个人书画作品展览,近百幅独具匠心的书法、绘画、篆刻、根雕作品,大气磅礴,龙飞凤舞,栩栩如生,布满展厅。父亲在展厅门口,亲笔签赠自己出版的《世味墨痕》書法绘画集和《野草晚吟》诗集。参观者人潮涌动,络绎不绝,当天就送出书集300余册。父亲多年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免费传帮带书画弟子数百人,推荐参加各种展览作品不计其数,先后被聘为北京东方书画家协会理事,县书法、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作品获“牡丹杯”国际书赛奖,中华炎黄书画艺术大展最佳作品奖,世界华人艺术展书法铜奖。作品编人《当代书法家诗词墨迹选》《情系国魂书画大成》《太原市当代精品文库》《中国老年书画家大典》等8种典籍。孙女儿敬仰爷爷,在给爷爷《世味墨痕》撰写的跋中描述:“爷爷的书法,风格独到,从二王、米欧、颜柳,到傅山、于右任,悉数临拜,临池不坠,不受他人之窠臼,不拘一家之羁绊,行笔如水流云舒,连绵而舒敛自如,吸百家意蕴,纳绘篆神韵,凝重飘逸,刚柔相济,气势磅礴,撼人心魄。其作品墨色浓淡,线条厚秀,结构挺偃疏密大方,变化起伏,章法俊美,让人耳目一新。用笔中锋为主,筋骨柔韧刚劲,狂放流畅沉稳,字的大与小随作品意境和性情而定。刚与柔,正与奇,雅与俗,虚实相济,疏密穿插,作品豪气朴实,书得于画,画利于书,直书胸襟,以心力与腕力表达鲜明的爱憎情感与处事态度,不事雕饰,直抒心意。”
父亲做了一辈子教书育人的辛勤园丁,我以为他的别号,应从桃李满天下思路提取,而他却采用了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无人知道的“野草”。现在看来,野草具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生命顽强,洒下人间都是绿的渺小而伟大,这也正是父亲一生品格与个性的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