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沙岭精神永存

2020-06-03 08:46赵洪波
文史月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隧洞工程

赵洪波

隧洞发券留影

山西省灵丘县西南边陲有个花塔村,20世纪70年代,在挡着村庄出入的红沙岭大山下,人工开凿出一條千米隧洞。洞内水路并行,穿山而过,绝妙神奇。“沙河扬波生灵气,福地凝晶悟万机”。这条隧洞,把花塔人从大山里彻底解放了出来,改变了花塔亘古不变的历史,使花塔村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条隧洞的开通,到如今已有四十多年历史了,1975年开工,1985年全部完成。如今的花塔村,成了我国华北地区驰名的旅游景点,三百多亩水浇田使花塔村成了塞上明珠。这是20世纪灵丘老区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战天斗地建设老革命根据地的一个典型、一面旗帜,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齐心协力、为民造福”的红沙岭精神,初心满满、历久弥新。

穷而有志向大山要出路

灵丘县独峪乡花塔村,位于灵丘大西南太行山系群山峻岭之中,与山西繁峙县、河北阜平县相交。由于大山封闭,亘古以来交通不便,一出门就得爬村西北的红沙岭大山,沿着羊肠小道人背驴驮,上下翻越,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花塔,花塔,出门扒擦,扒擦不住,跌破肚肚”,形象地唱出道路难行。花塔村自然风景好,原始秀美。沙河峡谷中,花香鸟语,气候温润,无霜期有190多天,潺潺溪水常流。但美好的自然环境变不成财富。千百年来水在河谷流,地在坡上旱,有水浇不了田,糠菜半年粮,花塔人生活很艰苦。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老一代花塔人参军参战,做军鞋、送军粮、打游击、转山头,为全国解放作出贡献,村里还设置过我军伤病员休养所。由于国家贫穷,花塔条件差,到20世纪70年代,全村300多口人,人均只有一亩田,仍然是吃粮靠供应、花钱靠贷款,在贫穷中煎熬。

隧洞打通以后清理浮石

花塔人苦,他们梦想能有一条路从大山里走出来。共产党不忘花塔人民,1973年县革委周永兴副主任,专门爬大山,去花塔调研,回县就给花塔拨了修路款,想从红沙岭大山上开出一条盘山路,但县里穷,拨款少,杯水车薪未能成功。1974年秋末冬初,中共灵丘县委书记黄志坚,又一次深入当时的三楼公社,到红沙岭大山下搞调研。在当时农业学大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彻底改变生产条件滚滚浪潮推动下,三楼公社提出设想,县委同意开凿红沙岭隧洞工程。改河、造地、通路,把花塔人彻底从大山里解放出来。经过县水利局勘测设计,作为社办工程,组织专业队,于1975年3月15日上马了这项大工程。

工程开工,完全是土法上马,原始工具作业。大山的阴阳两面同时开工,阳面,设计隧洞出口处,由花塔本村安排人员,清理大山根基部经年形成的沙石堆集层。大山背阴面,即隧洞入口处,选择在突入河床的山坡上,剥坡皮,开石崖。公社选派了革委会副主任杜保军带队,他年轻有为,勤于职守,吃苦耐劳,精细管理,先成立了20多人的专业队,李三孩、韩小四当队长,用镢头、洋镐、铁锨施工作业,自制炸药,打眼爆破。先期人员以牛帮口村为主,自带工具,回家住宿吃饭。后来用的人多了,从全公社各村都调派来,一天两班倒,昼夜不停。为解决食宿问题,工人们自己用石头垒墙,上山砍山椽、搭工棚、盖房顶、吃住在工地。自己从家里背粮,一天记一个义务工,年底开回各村参加分红。一天吃一斤半粮,都是高粱面、玉米面,啃的是咸腌菜,就这样不怕苦、不怕难,摆开了决战大干的阵势。当时是集体所有制,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体制上有保证,能统一组织劳力办大事,老区人民又有着顽强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党心、民心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在艰难中砥砺奋进

三楼公社离县城最远,有180多华里,全公社11个大队,只有4000来人,每年吃国家供应粮,全公社粮食总产量只有150多万斤,林牧业收入也很少,一个工分只有三四角钱,典型的山、老、边、穷地区。

人民听党的话,情也深,意也浓,靠传承革命精神顽强拼博,一年多时间,夏天顶酷署、冬天冒风雪,一直不停工。村里自筹资金,工人们自制小平车、自炒炸药、凿山崖、清石渣,在隧洞入口处清了一段长23米、宽25米、高20米的斜坡。到1976年初开始进隧洞内作业,为了能通风,两个洞平行并进。从309水电站借来一台3立方的空压机,已经是老掉牙了。一天打不了几钻,大都还得是人工打眼放炮,进洞四五十米后,需配水、配风、配电,没有资金,困难更是接踵而至,工程举步维艰。危难之际,县委调徐耀来三楼公社任党委书记。那年他33岁,是县委办公室秘书,组织上和他谈话,要他下去当书记,就是要打通红沙岭隧洞。徐耀出生贫寒,抗战年月家里的爷爷、四爷、大伯三位亲人被日本鬼子杀害,父亲1938年人党,作党的地下工作,积劳成疾,32岁时便为革命献出了生命,那年徐耀才9岁。他家在灵丘大东山下极端贫穷又没水吃的徐台村,从小背柴、背水、农田劳作,忍饥挨饿受尽了苦。国恨家仇造就了他爱党爱国的心,童年吃尽了苦,使他具备了清贫廉洁、吃苦耐劳的品格。1976年6月7日,他克服家里的实际困难,背上行李卷,坐班车去三楼公社报到了,班子里他年龄最小,是个小书记,小班长,面对全公社复杂的工作,多少人拭目以待,看他怎么干;又有多少人对他有疑虑,怕他年轻压不了阵,拿不起工作来。徐耀豪不畏惧,端正自己的心态,不是来做官,而是要做事。上任后一头扎入群众中,以一个普通老百姓身份出现,工作之余经常下田间、到工地跟班劳动,带领全公社机关及下属单位职工干部半天工作,半天参加劳动,受到了人民群众的赞扬。山西日报记者下来采访,发现这种做法好,改变干部作风,还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山西日报》1977年3月16日第三版上。

徐耀与大伙儿一起研究工程进度

对于红沙岭隧洞工程,徐耀重任在肩,更不敢有一点松懈,到任不久先从信用社生产费用贷款项目中,贷了3万元,维持工程日常开支,解决专业队工人们一天3角钱的伙食费;回县批回3万斤弥补粮,专业队工人不再从家里背粮了,不吃高梁面了,大家高兴得不得了。他从铁道兵8740部队开凿大阳坡隧洞的工地里,弄回20根3寸粗6米长的钢管,又开着30拖拉机去涞源县艾河部队弄回一拖拉机废旧的风钻、胶管等,为工程救了急。两次行动,使徐耀打开了思路,公社没资金,县里穷,走出去向上级求援、向工矿企业求借废弃设备,修理后,为己所用,这成了他脑海里一个工作的新要点。几年的工作过程中,他上大同、进省城,去找灵丘在外工作的老领导帮忙,已是他的工作常态。工程上所需炸药、钢管、风带、空压机、翻斗车,水针木材等,都是他赴大同矿务局,去小峪、马口煤矿求援求借来的。经常跟着他出差的赫雁北、孙拴富、李三孩等,至今仍记忆犹新。1976年冬日冒着风雪,夜里找到大同矿务局化工厂薛云厂长的家,购回4吨落地硝氨做炸药;在省城,进省革委东院连续三四天,找到当时的省革委相关负责人批回30吨硝氨;在大同,找到雁北革委副主任、军分区政治部负责人,批回5万元水利款;1978年春找到雁北地委当时的刘文君副书记、刘元化副专员,批准从雁北工程公司借回两台10立方米空压机;多次跑雁同电力公司,找分管小水电的高登祥批回9万元小水电贷款。一桩桩、一件件,历历在目,全公社人民不会忘却。他的实干精神,感动着专业队的伙伴们,也感动着公社所有同志,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隧洞内往外运石渣,没有小道轨翻斗车,行政秘书冯培民自告奋勇跑了三四趟零四电厂,借回千米小道轨,10多个废旧的翻斗车,修理后再用,解决了大困难。出多少差,办多少事,徐耀及公社其他人,从来没从工程上报过一分錢。外出都是住招待所,吃便饭,没下过一次饭馆。他勤政为民,时时事事亲历亲为,带头苦干,老百姓称赞他是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隧洞发券与村民们留影(左上为钟桂林,中间为徐耀)

人民是英雄众志成城

领导干部不谋私,为人民谋幸福,有为人民服务的真心,干事业就有决心,就能极大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红沙岭隧洞工地成立有党支部,公社有一名副职干部常年蹲点,副主任杜保军、韩继堂,武装部长钟桂林,十年来连续不断,坚守在工地,跟班劳动,组织班与班的竞赛,查进度、排险情、战塌方,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保证了安全施工,没出过一次事故。领导带了头,群众有干劲。徐耀一有空就去工地,有了时间就跟班劳动,成了习惯,有时晚上也去。领导们树立了榜样,工人们更是苦干实干,共产党员都是中坚力量,十年来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先进模范人物。韩文仪当支部书记,领导机械组,开柴油机发电照明,白天干,晚上连轴转,修风带、排烟雾……一干就是七年;韩满红开柴油机,皮带断了打伤眼,不叫苦,不抱怨;共产党员赫雁北在工地上细心琢磨、认真钻研,成长为水利技术员。共产党员复员军人赵保春,当班长带工,重活难活他担当。共产党员陈二小、韩占兴、李月斌、郝跃斌、赫明权、赫兴贵等人,几年来都是分别带班干重活的模范。土石爆破后,他们总是先进隧洞敲梆问顶,撬浮石、除险情。韩三军、韩新月、赫兴孩、曹金春、宫二存、钟海生等三四十人,都是重要骨干,不少人晚上上了夜班,白天还上山砍枕木,中间只休息三个小时,一个个钢铁式硬汉,保证了工程进展。陈新亮、韩占新在工地还入了党。花塔村老支书韩玉章、主任韩日升重任在肩,倾全村之力,五年不问断,白天黑夜不停工,发扬愚公精神,挖山不止,硬是人工挖掘疏通,搬走了隧洞出口处长33米、宽30米、厚度15米的沙石堆积层。

整个工程全公社人民都关心,大伙儿心心相印,融合到工程的每个环节中。大同煤矿从三楼公社招工招走的工人,春节回家探亲,他们从煤矿坑道里拣上废弃的风钻钻头带回来,专门送给徐耀,对他说:“徐书记,咱们打洞用得上!”老百姓离开了家乡,还惦记着工程上的事。1978年春,从雁北工程公司借回的两台十立方空压机,就是三楼村一个叫齐金花的农家妇女向他叔父借的,拉回后,两台空压机轮流作业,昼夜不停,一机能带三台风钻,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隧洞打到500多米时,出现了断层,泥石流不断地往下泻,在这最危险的时刻,公社带工的韩继堂和带班的班长们,日夜把守,组织上完夜班的伙伴们,上山砍山木,顶上架横木,掘进一米打一米支撑,苦战整两个月,硬是安全打通了50多米的断层。

人民群众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实在太可贵了,这是传承了老区人民顽强奋斗的精神,也是新孕育出来红沙岭精神的体现。

徐耀在红沙岭首期工程竣工庆祝会上作报告

精神成旗帜硕果累累

1979年9月7日,红沙岭隧洞内一声炮响,隧洞打通了!这一炮声震撼人心,彻底改变了花塔村亘古不变的历史。花塔、牛帮口村的干部群众都前去观看,大家高兴得欢呼雀跃。

隧洞打通了,两头照了明,通了风,工程更好干了,紧接着是修洞、扩洞、开凿洞内引水渠,两头及中间断层发券,为花塔修路入村。顺风顺水,到1980年底完成了。1981年3月徐耀调走了,他在三楼公社五年时间,为红沙岭隧洞工程筹集到19.7万元资金,资金不多,却做成了大工程。是精神、是人心、是干群一条心,是齐心协力、众志成城赢得了胜利。继任的公社书记刘建军、刘广珠、孙信等心无旁鹜,继续围绕着红沙岭隧洞配套工程运筹帷幄,修拦河坝、内外引水渠、建水电站,一任接着一任干,久久为功,谱写了团结战斗的凯歌。县水利局成立了水电公司,上了水电项目,有了投资,到1985年底,红沙岭整个系列工程全部完工。凿通岩石隧洞827米,高3.5米,宽5米;洞内路面宽3.4米,洞内引水渠断面宽1.2米,深1.6米,水路并行。路高水低,可过两个流量水。洞两头引水渠950米,引水渠断面宽1.5米,深1.5米,节制闸三处,拦河溢流坝长34米,高12.6米,宽2-4米,建成水电站一座;压力前池长13.5米,宽4.5米,深3.46米,水头落差61.8米,装机容量3×200千瓦。修成连接108国道通花塔公路7华里,工程总量近8万立方米,总投资171万元,圆满完成了红沙岭隧洞系列工程。这项工程,隧洞出口的水流提高到半山腰,使花塔村300多亩旱坡地变成了水浇田。在大同煤矿工作的韩尚化还专门架设了一套u形管道,解决了花塔村后面高地的浇地问题。

红沙岭首期工程竣工庆祝会

伴随着决战红沙岭,全公社各项工作风生水起、滚滚向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齐心协力、为民造福”的红沙岭精神,在全公社落地生根。香炉石、西庄、曲回寺、老潭沟、河浙等大队,农田基本建设打坝造地,都掀起了高潮,显示出了巨大威力。1979年至1980年的两个冬春,各村承包,全公社展开了修路大会战,修通了西槽沟到冉庄公社斗方石的25华里公路,为防止水毁路面,这段路的路基都建在了离河道两三丈高的石坡石崖上,石方工程占到2/3,硬是劈出一条便民之路,就是现今被命名为043的县道。修这条路,人们称颂红沙岭式的二次大战役,没花国家一分钱。在大搞农建、修路,彻底改变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全公社投工出力,还新建了公社用房32间,新建了一所中学。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传达后,三楼公社党委、革委立即行动,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在全公社11个大队,33个生产队,全部实行了分组作业,联产计酬,“六定、三奖、四核算”的责任制,1979年全公社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产54%,成为雁北地区的典范。《山西日报》于1980年5月24日头版头条发文,并加评论员文章进行了报道。这也是红沙岭精神的巨大效应。

世事变迁,我们用崇敬的目光寻找20世纪70年代,红沙岭精神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传承,岁月更迭之间书写着奋斗和自信。红沙岭隧洞的凿通,是一个美丽的灵丘故事,是一个传奇。它体现了当年基层干部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体现了老一代共产党人尽心竭力为人民谋幸福、办实事、办好事的历程。

猜你喜欢
隧洞工程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水工隧洞支护特性研究
复杂地质条件隧洞充排水方案设计研究
高速透平真空泵工程应用
工程索赔中博弈模型的探究
工程索赔中博弈模型的探究
超长隧洞贯通测量技术探讨
档案解开“幸福隧洞”之谜
对水利工程隧洞施工坍塌的分析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