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三译本的接受美学评析

2020-06-03 03:12黄蓉
青年时代 2020年8期
关键词:接受美学道德经评析

黄蓉

摘 要:本文以接受美学的视角,选取林语堂、许渊冲和梅维恒对《道德经》的三种译本所具有的特色进行评析,探索不同译者的译文翻译特色,三个译本对于《道德经》的翻译,都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道德经》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关键词:《道德经》;接受美学;评析

《道德经》作为中华典籍的精粹,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和世界文化的瑰宝,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是一部意义深邃的哲学著作,被尊为“天书”“哲学诗”。《道德经》自问世至今,是除《圣经》之外翻译最为广泛的文学作品,已有300多个外语译本。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丁巍等在国家社科结项报告《老学典籍考:二千五百年来世界老学文献目录》中称,“截至2004年《道德经》的英译本已有182种”[1]。因此,对《道德经》英译本的研究是十分必要且有意义的。

一、接受美学理论概述

接受美学是德国姚斯教授提出的,注重读者对于一部作品阅读和接受效果。从接受美学角度阅读文学作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前,要建立一种期待;从合适的角度适当地理解文学作品中一些词语的意义;再次,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理解文学作品所描写的人物或者情节;把新的文学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创造、延伸。

二、原文与接受美学的关系

《道德经》原文是文言文形式,其第八十一章,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运用了较多的排比修辞手法,具有丰富的哲理性,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让读者很容易就能明了其要体现的文化内涵。读者在赏析时可以对此文所要阐述的文本信息进行重新定义。

三、原文与译文的关系

伽达默尔(Gadamer)认为:“语言就是理解本身得以进行的普遍媒介。理解的进行方式就是解释……一切理解都是解释,而一切解释都是通过语言的媒介而进行的。这种语言媒介既要把对象表述出来,同时又是解释者自己的语言。”[2]中国文言文特色为言文分离、行文简练。进行翻译时,为展示原文含义,常采用释义,以便目的语读者理解原文。

四、三译本的比较

笔者从接受美学的视角,以许渊冲、林语堂和梅维恒(Victor H.Mair)对《道德经》的三种英译本所具有的特色进行相应的探析。

(一)许渊冲先生译文特色

Truthful words may not be beautiful;

beautiful words may not be truthful.

A good man need not justify himself;

who justifies himself may not be a good man.

A wise man may not be learned;……[3]

许渊冲先生认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表达另一种语言形式已经表达的内容的艺术,主要解决原文的内容和译文的形式之间的矛盾;译诗除了传达原诗内容之外,还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形式和音韵。”[4]

许渊冲先生的《道德经》译文第三、五句押尾韵,增强了文章韵律感,后两句押头韵,文章结构感强烈。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翻译:“Truthful words may not be beautiful.Beautiful words may not be truthful.”许译用“may not be”比较贴切,不完全否定,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前后句式押韵,与原文相呼应。译文中“Truthful words may not be beautiful;beautiful words may not be truthful.A wise man may not be learned”原句式是主动语态,也没有给出明确的主语,许译在前面的前三句译文中做到了原文一致,体现了原文节奏明快的风格。许译《道德经》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前人的观点,匠心独运地嵌入了自己的理解。

(二)林语堂先生译本特色

True words are not fine-sounding; fine-sounding words are not true.

A good man doesnt argue; he who argues is not a good man.

The wise one does not know many things;……[5]

林语堂指出:“凡译艺术文的人,必先将所译作者之风度神韵预先认出,于译时极力发挥,才是尽译艺术文之义务。”[6]其自由诗体的英译本——《道德经》,表意忠实,行文简单、传神,基本达到“忠实”“通顺”“美”。原文句式主动,没明确主语,林译将主语人称化,语态采用主动语态,与所体现的形式相对应。例如,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林译为“True words are not fine-sounding;fine-sounding words are not true.”可以看出忠實原文句意。原文“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林译:“A good man doesnt argue;he who argues is not a good man.The wise one does not know many things;he who knows many things is not wise.”译文句式工整对称,做到与原文一致,语句优美。原文“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林译为:“The Sage does not accumulate(for himself).”在此将“圣人”译成“The Sage”,用具象化方式处理。

(三)梅维恒先生译文特色

Sincere words are not beautiful,

Beautiful words are not sincere.

He who knows is not learned,

He who is learned does not know.

He who is good does not have much,

He who has much is not good.

The sage does not hoard.

The more he does for others,

the more he has himself;

The more he gives to others,

the more his own bounty increases.[7]

梅维恒(Victor H. Mair)先生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中国文学研究家和中国古典文学翻译家。他翻译了《老子》与《庄子》。梅维恒先生译本多采用直译,尽力保持原作面貌,兼用意译或弥补等方法,对原文融会贯通。例如,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译文为:“Sincere words are not beautiful,Beautiful words are not sincere.”句式和语句含义都尽力做到与原文一致。特别是在后面部分翻译中,由于原文句式主动,无明确主语,梅译将主语人称化,语态也相应变成被动语态。语态的转变较好地体现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

另外,译文中用“The more……the more……”句型体现原文中“愈”的意思。在对原文“圣人”一词处理上,译者由于文化背景不同,翻译《道德经》中圣人形象时,常采用具象化方式处理。“圣人”翻译体现为the Holy Man,a/the Saint,the Saints,the Man of Calling,the Master等具有宗教人物形象和Sage,Wise Man,Great Man等具象化表述。但宗教意味的圣人原型,也极大曲解了中国道家哲学思想内蕴。

五、结语

《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具有较高的文学成就,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文本[8]。在其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有各种不同译本。本文通过对许渊冲、林语堂、梅维恒三个译本的探析,可以了解到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在翻译中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这部经典进行适当地翻译,这对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宏.《道德经》及其英译[J].东方翻译,2012(3):55-56.

[2]洪汉鼎.解读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3]许渊冲.《汉英对照老子道德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许渊冲.译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林语堂.林语堂英译精品:老子的科慧(下)[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6]林语堂.論翻译[A].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417-432.

[7]Mair V.H.Tao Te Ching:The Classic Book of Integrity and Way[M].New York:Bantam Books,1990.

[8]冯晓黎.帛书本《道德经》梅维恒英译本探析[J].中译外研究,2014(2):91-96.

猜你喜欢
接受美学道德经评析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恰巧而妙 情切致美——张名河词作评析
评析复数创新题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易说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