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梁元帝读书(节选)①

2020-06-03 04:38王夫之
月读 2020年4期
关键词:太子读书

江陵陷②,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或问之,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未有不恶其不悔不仁而归咎于读书者,日书何负于帝哉?此非知读书者之言也。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非破万卷而不能。于其时也,君父悬命于逆贼③,宗社垂丝于割裂,而晨览夕披,疲役于此,义不能振,机不能乘,则与六博投琼、耽酒渔色也④,又何以异哉?夫人心一有所倚,则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得纤曲而忘大义,迷影迹而失微言,且为大惑之资也。况百家小道、取青妃白之区区者乎⑤!

……

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立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乃善读者,有得于心而正之以书者,鲜矣。下此而如太子弘之读《春秋》而不忍卒读者⑥,鲜矣。下此而如穆姜之于《易》,能自反而知愧者⑦,鲜矣。不规其大,不研其精,不审其时,且有如汉儒之以《公羊》废大伦⑧,王莽之以讥二名待匈奴⑨,王安石以国服赋青苗者⑩,经且为蠹,而史尤勿论已。读汉高之诛韩、彭而乱萌消⑾,则杀亲贤者益其陵毒⑿;读光武之易太子而国本定,则丧元良者启其偏私⒀;读张良之辟谷以全身⒁,则炉火彼家之术进;读丙吉之杀人而不问⒂,则怠荒废事之陋成。无高明之量以持其大体,无斟酌之权以审于独知,则读书万卷,止以导迷,顾不如不学无术者之尚全其朴也。

故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慧,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元帝所为至死而不悟者也,恶得不归咎于万卷之涉猎乎?儒者之徒而效其卑陋⒃,可勿警哉!

(《读通鉴论》卷一七)

注释:

①梁元帝:萧绎(508—555),号金楼子。粱武帝萧衍第七子,南朝梁第六位皇帝。萧绎才华横溢,著有《金楼子》一书,在中国文学史上可占一席之地。然而,他也是葬送南朝梁的主要责任人。

②江陵陷:554年,梁元帝给西魏权臣宇文泰写信,要求重新划定疆界,言辞极为傲慢。宇文泰对此大为不满,命常山公于谨、大将军宇文护等率军进攻陪都江陵(今湖北江陵县)。梁元帝战败,随后率太子等人到西魏军营投降。就在江陵被围时,元帝入东阁竹殿,命人放火焚烧图书十四万卷。这次焚书给中国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历史上不少有识之士对其行为进行了抨击和谴责。

③君父悬命于逆贼:指侯景叛乱。君父指梁武帝萧衍。侯景为东魏叛将,被梁武帝所收留。后来,他以清君侧为名义在寿阳(今安徽寿县)起兵叛乱,很快攻占了梁朝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将梁武帝活活饿死,掌控了军政大权。

④六博:亦称陆博,古代的一种赌博方式。 投琼:掷骰子。

⑤取青妃白:同“取青媲白”,用青色配白色,比喻文句对偶工整。这里指卖弄文字技巧。

⑥太子弘之读《春秋》而不忍卒读:太子弘,武后所生。据《新唐书》记载,他“受《春秋左氏》于率更令郭瑜,至楚世子商臣弑其君,喟而废卷曰:‘圣人垂训,何书此邪?瑜曰:‘孔子作《春秋》,善恶必书,褒善以劝,贬恶以诫,故商臣之罪虽千载犹不得灭。弘曰:‘然所不忍闻,愿读它书。”

⑦“穆姜之于《易》”二句:穆姜为春秋时期鲁宣公的夫人。她曾因为淫乱,想废掉自己的儿子成公。后来成公的儿子襄公把她驱逐到东宫居住。她命卜史占了一卦,是吉卦,可以逃走,但她认为自己不够卦中所说的条件,没有照卦行事。后来死在东宫。

⑧汉儒之以《公羊》废大伦:东汉建武二年(26),光武帝刘秀立贵人郭氏为皇后,郭氏所生子强为皇太子。后来他废了郭后,立贵人阴氏为皇后,并废太子强,改立阴后所生子庄为太子,就是东汉明帝。诏书中说:“《春秋》之义,立子以贵。”这两句话就是公羊家的说法。

⑨王莽之以讥二名待匈奴:王莽曾禁止国内用两个字的名,并派人暗示给匈奴。匈奴单于囊知牙斯于是改名为知。

⑩王安石以国服赋青苗:国服,原是一地区所出产品的意思。《周礼·地官司徒·泉府》:“凡民之贷者,与其有司辨而授之,以国服为之息。”王安石援用这句经文,推行“青苗法”。

⑾汉高:指汉高帝刘邦。 韩:韩信。 彭:彭越。

⑿杀亲贤者:指后世效法刘邦,杀害亲近贤臣的统治者。忮(zhì):忌恨,嫉妒。 毒:狠毒。

⒀元良:指太子。

⒁张良之辟谷:指张良从赤松子学道,靠辟谷之术以保全自身之事。辟谷,道术的一种,不吃五谷,以求长生。

⒂丙吉之杀人而不问:汉宣帝时丞相丙吉走在路上,见有人斗殴而死,他不去过问;但看到牛喘而吐舌头,他却过问。有人问他原因。丙吉说,民斗相杀伤,是地方官应当负责的事,所以宰相没有必要过问;而牛因天热而喘,反映了天时不正,这是宰相应该过问的事。

⒃卑陋:下劣,指错误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大意:

江陵沦陷之时,梁元帝烧毁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读书万卷,还落得如今这个下场,所以要烧毁图书。”元帝不反省自己政治上的错误和对百姓的无道,却将罪责归咎于读书,没有人不憎恨这一点。人们说:“书籍有什么对不起你元帝的呢?”但这不是懂得读书之人的言论。元帝自取灭亡,固然不是因为读书的缘故,但也未尝不是因为读书所导致的。拿元帝所写的文章来看,无非是收集一些华丽的史料典故,以排比对偶的句子,来夸耀自己的博文强识,认为自己如果不是读破万卷书,就不会有这样的成就。在当时,武帝(萧衍)被叛贼挟持,国家面临分裂灭亡的危机,而元帝早晚苦读,乐此不疲,但他不能伸张正义,有时机也把握不住,这和沉迷于赌博、喝酒、美色,又有什么不一样呢?人心—旦有所沉迷依赖,那么圣贤的训典,就足以禁锢志气,自己只在咬文嚼字上下功夫,这样得到的只是一些文字的精巧而忘记了其中的要义,也会被文章典故所迷惑而丢掉了其中的微言大义,这就为迷乱的产生提供了資本。对于儒家以外的学说,也都卖弄文字技巧,这又怎么值得一说呢?

……

那么,应该怎么读书呢?领会书的精神实质,以确立修己治人的本体;观察隐微的言论,达到精通事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的境界,并将获取的知识经验付诸实践中。读书后有了心得,然后用书中的道理检验和纠正自己言行的人是很少的;比这次一等的,像太子李弘读《春秋左传》中记载的臣弑君之事而不忍心读下去的人是很少的;比这次一等的,如穆姜命卜史占卦,然后能自我反省而知道惭愧的人是很少的。不抓住书中的重点,不研究书的精华,不审察书中的内容是否合乎时宜,以致汉儒曲解《公羊传》而废皇后和太子;王莽曲解古书之义,讥刺匈奴的复名;王安石以国家贷款的名义推行青苗法。这些都是妄用经义,犹如蠹虫蛀坏经书造成的危害,至于妄用史书之例就更不用说了。读了汉高祖诛杀韩信、彭越以清除叛乱根源之事,则准备杀害亲近贤能之人的统治者就会更加狠毒;读了光武帝废除太子以安定国家之事,那么想要废除太子的帝王就会产生私心;读了张良从赤松子学道以避祸之事,道教的法术就会流行;读了丙吉不问杀人而问牛喘之事,就会使人产生怠政的陋习。没有高超的见识来掌握书本的要旨,没有取舍的标准,不能独立思考、明辨事理,进而提出独特的见解,那么读书万卷,只会导致更加迷茫,倒不如不学无术的人还能保持自己的一份纯朴。

所以,孔子曰:“我十五岁立志求学。”确定求知的目的,学问才能精进,没有听说过无目的而单单为学习而学习的。心无定局,随着所学的知识而随时改变自己的志向,学习异端邪说、流俗传闻、放荡轻浮的小聪明,严重的会腐蚀人心,轻的则会浪费时间,这是元帝的所作所为,他至死都不觉悟。怎么能不归罪于涉猎了万卷书籍呢?一般的学者,却效法其错误的读书方法,怎么能不加以警惕呢?

【点评】

“经世致用”是中国古代优秀的治学传统,也是王夫之的治学主张。这一主张,在《论梁元帝读书》—文中有比较完整和深入的阐述,本文即节选于此。文章虽是从梁元帝沉迷于书籍,继而焚毁书籍谈起,但却并非就事论事,只为谴责焚书这一行径,而是透过这层表象,从读书的方法着墨,对梁元帝进行了深入剖析,推论其败亡之由。

第一段着重说明读书却舍本逐末,只讲求文字技巧,“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是不可取的,甚至和玩物丧志没有区别。作者点出梁元帝焚书之事,由此引出读书的问题,意在指出“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不然,意思是说,梁元帝的败亡,不是读书本身造成的,而在于他错误的读书方法,由此点明立论的关键,即读书方法的重要性。

接下来,作者提出:真正能从书中获得有益的知识来规范自己行为、恰当处理事务的人,少之又少;有些人甚至专门从书中寻找根据来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辩护,这种错误的读书方法,会带来损人害己、祸国殃民的严重后果。

最后,王夫之引用孔子的话来总结全文,提出了正确的读书方法。那就是要先确定自己的志向,把问题考虑清楚,“无志而学”或喜异端邪说,则“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梁元帝的败亡,正是这个原因,可惜他至死不悟。

本文最大的价值在于其思想内容的现实针对性。身处易代之际,王夫之对历代盛衰兴亡、政治得失,多有研究和心得。他撰写此文,实质是对历代不善读书者尤其是对明末清初空谈性理的学者的严厉批判。同时,他还隐蔽地抨击了明代最高统治者的失德和弊政,这使得本文更具警示意义和教育作用,从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位愛国思想家的良苦用心。(海涛)

猜你喜欢
太子读书
郭初阳:读书真的太有意思了
读书使人进步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太子湾居室设计
太子湾居室设计
汉字奇遇记
汉字奇遇记
《太子湾的春天》摄影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