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画中的“幻境”

2020-06-03 03:58赖秀蓉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幻境营造中国画

赖秀蓉

摘 要:传统中国画中所营造的“幻境”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与自然之道,同时也是艺术家的个性风采与精神生命的体现。文章主要探讨传统中国画中的“幻境”,以丰富现代中国画的技巧和艺术语言,并对当代中国画只顾描摹现实的现状进行反思。画家需要用心造“幻境”,其所创造的“幻境”,不仅具有美的价值,更富有对人生哲理,对人产生深入心灵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中国画;幻境;得心源

艺术的境相本是“幻”,中国画也是如此,所谓“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传统中国画所营造的“幻境”,体现着更高一级的真实。因人生姿态万千,宇宙绮丽诡秘,人对生命的探索也是无穷无尽的,所以可通过描摹物象和“移我之情”的结合以达造化之情。自然的造化都是实境,需要作者“移我之情”才可入画。这反映了中国画是用心造境,以心灵映射万物,代山川而立言,为鱼虫而发声。画家所创造出来与现实世界相间隔的“幻境”,不再是简单地描摹和再现现实。在中国画的“幻境”创作中,画家的行动非常自由,犹似在梦境中,就如前人所说:“重门不锁相思梦,随意绕天涯。”

一、为什么中国画会通过“幻境”的方式表达出来

唐代画家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成为历代画家所遵循的创作与审美原则。它概括了画家创作过程中所反映的客观实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的联系作用。“造化”与“心源”,即物与心的关系、客观与主观的关系。绘画创作需要“内极才情,外周物理”,方可“应目会心”,“借物抒情”。“师造化”是对生活的积累、对物象情态的认知,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掌握。“得心源”是画家主观情思的抒发、格法妙理的运用、文化修养的沉淀,以及精神意趣的表达。所以画面中形式的每一个点、线、面,都表现着深透内容的意义和情感的价值观。深透是对于人性中各种情绪的感觉,不单是画家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并且他对于这些经历的感悟比普通人更深更透彻些,他们能感受到人类更浓缩、更为纯粹的情绪,比如最深的痛苦和最浓的快乐,所以,中国古代画家在画中营造“幻境”时,首先要把美和感悟到的比普通人更有深度更透彻的感受如实且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投射出去,凭借材料和技巧创造形象以表达出来,这便是提炼后的幻想世界。这是通过“中得心源”所创造出的一个瑰丽奇幻的独立世界。将宇宙万物间一切可为之歌泣、悲欢的事物,用线条、构图、色彩等表现技法描写在画面上,创造出来源于现实生活却又与现实生活不同,并且带有主观色彩的“幻境”,这样的作品才能称为艺术作品。如郭熙便认为可游、可居、可行的山水画才能评为上品。他不仅要求一幅山水画可以反映出大自然造化之美,还要可供他卧游,更幻想着一个更加瑰丽的“幻境”。艺术是反映生活和体现人的憧憬的,这便注定画面会与现实世界所不同,所以古代中国画家要通过“中得心源”把所创造的这个绘画世界笼罩在幻想的诡奇之中。因此,画家要把纵览过的山海相连的世间和经历过的人情冷暖加以升华,把自己所要创造的“幻境”完全浸入自己的生命里,染上人的灵性。只有营造一个有“心”的“幻境”,才能在作者与观者间建立一座心灵的桥梁,使两方达到心灵上的共鸣。

中国画是一个追求“减”与“简”的绘画过程,这也是让国画营造一种把感情用视觉表现出来的“幻境”的影响因素,这一过程决定着画家不能简单地“抄”客观事物。在这个“幻境”的世界中,花能解语,人能羽化登仙,作者通过把自己观察的自然造化或者人生景象,加以“减”和“简”,重新构造成一个完全崭新的世界。传统中国画的创作过程,是一个追求“减”法与“简”法的绘画过程,因为进化越高级的艺术品所需要的表现材料与元素也会越少。这就要求创作作者利用手上有限的工具去表达自己的创作冲动,并能创作出扣动着各色的人的心弦、给予观者精神的快乐与满足的作品。幻美的境界也都是由各种间隔作用形成的。而“减”与“简”的创作方法让传统中国画的画面与现实场景产生了一种间隔,笔者认为这种“间隔化”也是让传统中国画能营造出“幻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传统中国画的“幻境”的形式的组织,使一片自然或人生的感悟自成一个独立的带有主观色彩的个体,自构一个有独立意识的世界。这种营造幻境的表达方式让画面从人的实际生活中超脱出来,把真与美进行高度统一,以作者营造的“幻境”来表现更为纯粹的艺术之美。

二、传统中国画中“幻境”的体现

潘天寿在《潘天寿谈艺录》里曾谈到过:“物无定相,有定相幻相也;心无定见,有定见假见也。故画事在即心即物间而成之耳。”说明了画家在绘画中深刻地体悟到自我意识的存在重要性,要发出自在自如的心声。以山水画为例子,人们常说江山美如画,画之所以比江山更美,是因为画家所画的江山是提炼后的幻想世界,通过“得心源”创造一个瑰丽奇幻的独立世界。烟岚笼罩的山,本来是无情的,而在郭熙眼中却成了如笑如妆如睡的有情之物。固然山水本来就有四季的变化,但是画家们把感受到的大自然的美和比普通人更透彻的感受如实且深入地反映到心里,再凭借绘画的材料和技法創造形象以表达出来。只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画家,才能把自然景物的特征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创造出美丽的“幻境”,同时也表现着比现实更为真实的内容。山水画中的一丘一壑,通过简之又简的方法表现出来,没有累赘之笔,所得的是真实自然的结构,也是作者情感的精粹。

三、传统传统中国画与传统西画的区别

传统中国画一直承担着“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责任,不像西画那样从事物的客观方面讨论现实意义的美。古代中国画不止于美,且蕴含着人生哲理,承担着对社会教化的责任,所以古代中国的美学思想和伦理道德结合得比较紧密。中国古代绘画之基础,在哲理上,与老庄之学结合得甚是紧密。这决定了中国画不能单纯地像西画那样以现实为原本而进行描摹,而是向一望无际的世界进行无尽追求,所以要把中国画的画面组成有别于现实的“幻境”,使自然风景或画家的人生的感悟自成一个独立的带有主观色彩的个体,这种营造“幻境”的表达方式能让画面从人的实际生活中超脱出来,给人以更深刻的感悟。

古代中国画与传统的西洋画有着明显的区别。古代中国画崇尚表现如梦般的“幻境”,西画则多表现仿真般的现实世界。传统的西方绘画法则是遵循科学原理,如透视原理、色彩学、解剖学等,即使是描绘神话题材也是以现实人物为原型,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和场景无异。然而科学原理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正确,比如,传统西画都遵循透视原理,但透视是眼睛错觉的科学,近大远小也是人的眼睛的错觉。就比如桌子的四边,离得远的那一边需要画得比前方的桌边短,可现实中两边却是一样长的。中国画家仍然是根据眼观心思的原则作画,造化在心,变化在手,能察自然变化之神奇。优秀的古代中国画家都有造化天地万物之手段,把外物的精粹反映在自己营造的“幻境”中,表现的更多的是对现实世界提炼后的元素。即有些古代中国画所描绘的都是世上没有的事物或者做不到的事情,表现人内心深处对于奇迹的憧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一样的人或者场景。但传统中国画的透视是幻觉的科学,传统中国画作画虽然也会遵循透视原理,比如山水画中的“三远”法,也会把远山画得较小、较模糊,但也会根据作者和观者的心理要求摆脱焦点透视的局限,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按想象合理组织画面。如唐代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长轴的画面按等级森严的封建伦理观念来处理人物大小,即使是站在前面的侍从,也要比后面的帝王小得多,以此来体现帝王更加尊贵的身份,这体现的是作者心里两个人物的“大小”。这种根据作者和观者的心理要求来组织画面的方法也是一种科学——艺术的科学。在经历了画家提炼升华后,中国画在另一个层面上也是“写实”的“幻境”,或许是因为它们体现了外物精粹的缘故。绘画是平面的艺术,没有必要一味追求真实性,这样的最终效果也不一定好。因为人的心灵微妙地活动,虚美的“幻境”比重浊的现实可爱。

四、结语

常人的艺术心理要求表现现实,但也憧憬幻景。中国画的“幻境”并不是与现实完全脱离开的,画中的微妙的表现,是画家经過提炼、概括、典型化之后所形成的艺术形象的特点,把真与美进行高度统一。艺术能创造出一种主观感觉的对象,它被创造目的不在于实用,而是这个被创造的对象能引起我们精神上的快乐,这是一种纯洁精神的快乐,并且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会有着悠久的价值,即使是朝代更迭,它仍然能深深地震撼着观者的心。所以,传统中国画所创造的美丽的“幻境”,不仅具有美的价值,且富有人生哲理,对人的影响深入心灵,既在所谓的“丑”中表现深厚的意趣或是隐喻的嘲讽,又能在哀感中表现生命的顽强。

参考文献:

[1]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丰子恺.丰子恺精品集[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5.

[4]潘天寿.潘天寿谈艺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5]郭熙.林泉高致[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幻境营造中国画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美丽可持续
书画名人汇
随吟
浅析电影《黑天鹅》的精神分析美学
漫游藤蔓幻境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
洗水soft fabric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