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嘉
摘 要: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意义入手,发掘投资人力资本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重要意义。此外,还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现阶段我国乡村教育上明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人力資本;教育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6.009
2020年将是我们收获十九大以来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年,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继续践行乡村振兴战略。近年来,党的十九大和政府出台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文件中都有强调高度重视农村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也是乡村振兴中关键的部分。
1 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
1.1 时代背景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不但是我国传统文华的发源地,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一直起到很大的作用。土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千百年来中国人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演进和文化,是国家稳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根本保障。
随着我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们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在城市化、工业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乡村的衰落和城乡间的巨大差距已经成了不可忽略的问题。由于我国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加之在新中国成立后农业为工业化、现代化做出的巨大牺牲,我国农村出现了发展缓慢、大量劳动力外流,乡村老龄化和空壳化、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供求不均衡、人才严重不足等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应运而生,自2017年提出以来,这就成了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6亿农民的富裕,解决他们现阶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我国想要在新时代全面发展、实现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重视“三农”问题,使城乡协调发展,帮助有特色、有文化的乡村尽快进行现代化建设,帮助部分乡村及在其中居住的农民适当转型亟待落实。
1.2 战略意义
中华文明起源于农耕文明,想要深入挖掘并继承发扬农耕文化的内涵离不开对其载体—乡村的深刻认识。乡村承载着乡土、乡情、乡愁,承载着祖祖辈辈对土地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乡村的特性属性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人际关系网络和中国人为人处事的原则。重视乡村的发展就是要记得我们从哪里来、哪里养育了我们,从而心怀感恩的帮助曾经养育我们的乡村和乡村里的人民能够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一起实现发展和共同富裕,让好的传统文化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能够继续很好的被传承和被发扬。
此外,乡村振兴在缩小城乡差距,减少人才、资金不断的从农村流失等方面意义重大。支持乡村振兴就是国家的一种导向,会吸引有志、有能力的人投身到乡村建设中,带动乡村的发展,逐步解决我国的 “三农”问题。
我国拥有6亿农民和近60万个乡村,想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他们的发展是我们整体发展很大的一部分。习主席在APEC演讲上说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3亿多中国人,一个都不能少!”只有让最困难、最落后的村子脱贫,我们才是实现了全面小康,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乡村振兴,因为这是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前提。
2 在乡村中投资人力资本的重要性
农村居民有聚集在一起进行生产活动的特点,他们互相熟识,邻里、同村人之间交往频繁、关系密切。独特的乡风文化让生活在乡村中的居民在生活生产方式、决策行为等方面上有很大的同质性,个人决策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在接触新事物如新技术时,许多农民持以观望的态度,只有在真切的看到邻里中有人从中受益后才会想去尝试这种事物。这种情况下,想要从根本上提高新技术的使用效率或是新政策的落实程度,必须把理论落到实处,让村民看到变化和益处;此外,也可以通过教育的方式慢慢转变他们长期形成的思想和行为。其中教育起到了“授之以渔”的作用,加强乡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尤其是针对各个年龄层不同的教育与培训,能够从根本上缓解很多问题,改善乡村的现状。
对乡村投资人力资本虽然见效周期长、短期收益不如物质投资,但其可以培养的创新的思想和远见也是振兴的核心所在。在思想上的前瞻性不足和理论知识的匮乏往往会限制人的发展,一切理论的应用和物质资本的转化也都离不开人这一内生动力的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人口趋于老龄化、人才匮乏的情况日益严重,农村内部缺乏有效的带动经济发展的人群。重视农村的教育和培训情况能帮助他们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发展合适的产业。而且村民生活在村子中,对家乡的了解以及什么样的产业适合这一地区发展更加熟悉,可能能够比外来的人员更快的发现并抓住改变的机遇,实现乡村的转型。
3 现阶段乡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教育中基础设施落后,师资力量不足
许多乡村虽然有小学和中学,但学校内的配套教学设施相对落后。无论是从硬件上的校舍、运动场所和计算机的配置到师资力量的配备上都与城市的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异。很多乡村小学内部学习环境差、桌椅破旧长时间未更新、操场很小、运动锻炼的设施很少、图书的种类也不是很丰富。
此外,乡村的师资力量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数量少、水平参差不齐。很多乡村地区的学校老师任期都很短,往往刚和孩子们熟悉起来就被调走或是自行离开了。短期的、不成体系的教育对孩子们学习习惯的养成和知识体系的形成十分不利,因此教育成效可能也不尽人意。
3.2 乡村教育与乡村需要相脱节,缺乏农村职业教育
与此同时,农村职业教育以及对农业生产生活中的新技能的普及和培训也很重要。农村的职业教育,指对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基本技能的传授或是对一些乡镇企业办工厂所需要的技术的培训。如果说基础教育是为了提高未来农村居民的基本素质,那么进行职业教育就是为农村培养能长期留在农村的、有能力的人才,进行技能的培训就是为了现在和短时期内的农村生产提供保障,提升农村居民的工作技能。投资农村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村内部劳动力水平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新一代的年轻人学习种植作物的全部流程的一种重要手段,促进兼业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型。
然而现阶段的乡村教育方式主要还是模仿城市中的教育方式,换句话说,乡村教育很少有为乡村本身的需要服务,而是在为城市提供人才,这显然无法填补现实社会对农业或农村所需要的产业经营方面专业性人才上的缺口。现在乡村基础教育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但是人才流失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如果能让青壮年农民或是让城市中的部分学生接受相关的专业性实用性强的职业培训,让农村内部人员水平提升,甚至是从城市向农村输入人才,对农村和农业的发展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3.3 技能培训不够专业,进展困难
现代化经营管理策略等专业的知识对农民进一步发展乡村二、三产业十分重要,然而现阶段这种能力的培训在乡村很难实现,拥有这种能力的专业人才很少有愿意扎根乡村、服务乡村建设的。农民对经济市场运行规律和经营策略的知识匮乏,导致他们在销售作物、粮食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的一方,不利于农民获得利益。
除了没有专业的培训团队,培训宣传的过程也阻碍重重。上文提到的乡村居民年龄偏大、同质性强的特点使得新技术的普及传播和新型经济主体的形成的过程十分困难。农民思想的转变需要过程,这一漫长的周期导致农业与现代化脱节越来越严重。
4 建议
4.1 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师资力量
程名望等(2016)根据数据研究发现:健康、基础教育、技能培训和工作经验所体现出的人力资本对农户收入增长有显著作用,总贡献率为38. 57%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一代人的事情,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未来居住在乡村的一代一代的居民更是建设过程中的主力军,基础教育是在为乡村的未来打基础。合理给学校选址。可以减少小而散的学校的数量,在合适的位置建一所规模较大的学校,一次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注重校舍的修建、配备如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学设施、丰富图书种类、覆盖更大范围的网络信息服务等。定期更新、修缮这些基础设施。
在乡村师资力量的提升方面,据叶菊艳(2014)相关调研,我国教师不愿去乡村的原因主要有工资因素、生活需求因素以及社会地位及身份认同的因素。因此可以增加水平高、质量好的老师的收入和福利,给予同等水平的乡村教师和城市教师同等的待遇水平和评选优秀教师等职称的机会的方式,吸引优秀的、有情怀的教师在毕业后从城市流动到乡村,投身到农村教育的事业中。此外,鼓励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去乡村短期支教来弥补基础教育方面师资力量的匮乏,学校可以对这部分学生实行一定的激励机制。
4.2 调整乡村教育结构,增加职业教育比重
继续强调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作用,在此基础上协调发展职业教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农村迫切需要的人才,可以通过建立社区职校、技校等多种学校形式的方式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出一批能用科学的方法高效的进行农业生产的人才,使得农业与现代化尽快对接。
同时在职业培训方面除了请有专业知识的老师给村民授课外,还可以鼓励有经验的农民、企业家、技术型人才等多种职业的人来到农村定期为农民培训相关知识,组成一支有实战经验的特殊的主攻农民职业教育的团队。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在相互教学练習的过程中还可以在其内部不断培养扩大这一群体的规模,以达到充分利用乡村社会资源来帮助乡村振兴发展的目的。
4.3 合理合法的利用教育资源
合法的利用教育资源是乡村振兴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首先,保障乡村居民在教育方面所享有的合法权益,对投入乡村振兴的教育资源必须要利用在振兴乡村上,而不可以为其他的组织或个人占用或是用作其他用途。要严格按照要求分配资源,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其次,要充分发挥法律的监督管理的职能。乡村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相对薄弱,法律要帮助农民保护教育资源及其成果,也要使农民自身维护公共利益。国光虎等(2019)提到政府应充分发挥教育投资的主体作用,扩大财政影响力,保证用在农村教育上的资金能够落到实处的同时被高效地被利用。将这部分资金合理的分配到吸引人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上等,能真正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名望,盖庆恩,Jin Yanhong,等.人力资本积累与农户收入增长[J].经济研究,2016,51(01).
[2]国光虎,李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03):226-230.
[3]叶菊艳.农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政策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14,2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