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中国的主观收入差距*

2020-06-03 02:22孙计领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0年2期
关键词:贫富差距不合理主观

□孙计领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21 世纪资本论》一经出版便引发了巨大的反响。近年来,收入差距问题成为热门讨论的话题。学术研究和公众都在讨论收入和财富差距的根源、差距显著增加的原因以及整个社会可能产生的后果。但是许多研究发现,并不是客观“测量”的收入差距,而是主观的收入差距(perceived of inequality)才对社会有重要的影响。Norton 和Ariely(2011)研究发现,人们一般对收入差距的大小和变化程度以及他们在收入分布中的相对位置存在广泛的认知偏差和异质性,掀起了学者研究主观收入差距的热潮,而且主观收入差距对投票行为、再分配偏好、主观幸福感、社会信任等方面的影响也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注意。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客观的统计数字未必能判断收入分配的真实状况,特定的指标只能起到警示作用,不能提供明确的政策涵义(文雯,2017)。与客观的收入差距相比,公众对收入差距的感知和态度,即主观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更大(Pellicer 等,2019)。我国收入差距自2008 年以来,基尼系数一直稳定在0.48 左右,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但如此之高的收入差距并没有带来严重的社会影响(Whyte,2016)。对中国居民主观收入差距的研究,是国内学者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了解人们主观感知的收入差距状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使用多个微观调查数据来源从不同方面描述我国居民的主观收入差距。

|中国居民如何看待当前的收入差距:国际对比

我国民众如何看待当前的收入差距?Whyte(2016)通过一系列的全国调查和国际社会公正调查对比发现,虽然中国的收入差距快速增加并且显著高于其他一些国家,引起了很多中国民众的不满,但不满程度却低于其他国家,而且从2004 年到2014年的10 年中,并没有明显的增加,如表1 所示。在贫穷和财富的归因上,超过60%的人认为,缺乏能力会很大程度上导致贫穷,70%左右的人认为有能力可以创造财富,认为是经济体制导致贫穷的比例较低。说明中国民众倾向于认为是内在的因素而不是外部不公平因素导致了贫穷。在机会公平感上,虽然低于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但明显高于其他转型国家。在对待政府应该限制高收入方面,中国民众的态度也比较缓和。对比其他国家来看,中国民众对收入差距的态度更加正面和积极。

表1 中国居民如何看待当前的收入差距? (单位:%)

表2 收入差距应该扩大还是缩小?

|收入差距应该扩大还是缩小?

随着我国客观收入差距的上升,我国居民认为收入差距应该扩大还是缩小呢?表2 展示了这种变化趋势。参照Rözer 和Kraaykamp(2013)的定义,将世界价值观调查中的相关问题界定为收入差距的平等规范(Egalitarian Norms)。关于中国居民的调查结果如表2 所示,1 表示认为收入差距应当减小,10 表示收入差距应当扩大。表2 的结果表明,如果忽略1994-1998 年的这波数据,越来越多的人们认为收入差距应该缩小,同时,越来越少的人们认为收入差距应该扩大。中国居民对收入差距的判断在1994-1998 年有一个明显的跳跃,可能是因为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与1993 年相比,1994 年以来,中国的基尼系数上升趋势比较明显,此时大部分尚未树立市场经济的应得原则,难以适应当前收入差距的快速上升。如果把收入差距的平等规范看作数值型变量,可以发现平等规范的均值从1989-1993 年的7.92下降到2010-2014 年的4.47,下降速度非常明显。

从世界范围内看,中国居民对收入差距的平等规范处于一个什么位置呢?根据世界观调查的54 个国家关于平等规范的调查,中国的均值为4.45,排名第十二,最小的是印度,为2.92,最高的是约旦,为7.15。从横向对比来看,中国居民对收入差距的平等规范处于一个较低位置。说明目前来看,与其他国家相比,更多的中国居民希望收入差距缩小。

|当前的收入差距可以接受吗?

当前的收入差距可以接受吗?关于这个问题的调查来自中国社会综合调查2013 年的数据。该数据调查了“您认为目前我国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如何”,回答选项有四个:1,合理,可以接受;2,不合理,但可以接受;3,不合理,不能接受;4,说不清。去掉“说不清”的选项,调查结果显示,15.69%的被调查者认为收入差距合理,可以接受;50.93%的被调查者认为收入不合理,但可以接受;33.38%的被调查认为收入差距不合理,也不能接受。说明有66.62%的被调查者认为收入差距可以接受,同时有84.31%的被调查者认为收入差距不合理。说明尽管大部分人认为中国居民收入差距不合理,但是仍有不少人认为收入差距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表明收入差距是否合理和是否可接受是两个差别很大的概念。

表3 汇报了不同群体认为收入差距可接受和不合理的比例。可以看出,性别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差距;在收入差距是否合理方面,87.3%的城镇居民认为收入差距不合理,高于农村居民的79.3%,但是在收入差距是否可接受方面,城乡居民的差距相对较小;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受教育程度越高,认为收入差距可接受的比例越高,同时认为收入差距不合理的比例也越高;从主观家庭经济状况来看,主观家庭经济状况越好,认为收入差距可接受的比例越高,同时认为收入差距不合理的比例越低;在客观家庭收入方面,家庭收入越高,认为收入差距可接受的比例越高,但在收入差距是否合理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分地区来看,西部地区认为收入差距可接受的比例最高,达71.8%,同时认为收入差距不合理的比例最低。

表3 认为收入差距可接受的比例和不合理的比例 (单位:%)

|当前的收入差距严重吗?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在2012 年、2014 年和2016 年、2018 年连续四年追踪调查了人们对贫富差距问题的看法,问题设置是“总的来说,您认为贫富差距问题在我国有多严重?”(0代表不严重,10 代表非常严重)。该数据是一项全国性、大规模的社会跟踪调查项目,具有全国代表性。四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对当前贫富差距严重程度的判断整体呈现左偏分布,认为贫富差距严重程度高于“5”的群体明显低于“5”的群体。2012 年,占比最大的是“10”,也就是“非常严重”的回答选项,19.8 的被调查者认为贫富差距“非常严重”。2014 年,占比最大的同样是“非常严重”,达到了23.0。2016 年,占比最大的是“5”,为22.9。2018 年,占比最大依然是“非常严重”,达到了24.8。2012 年、2014 年、2016 年和2018 年的均值分别为6.75、7.23、6.80、7.12,没有明显的线性变化趋势。

表4 四省一市贫富差距的严重程度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采取了含内隐分层的系统概率规模成比例(PPS)抽样方式,其中4 个大省和上海市的样本可以各自代表省份(市)的情况,可以直接进行省份的对比分析,结果见表4。每个省份的变化趋势和全国情况相似,都是2014 年的严重程度较高。从横向对比来看,上海居民认为贫富差距严重程度的均值在四个调查年份中都是最高,其次是广东省,最低的甘肃省。初步可以判断,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区域,主观的贫富差距严重程度越高。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共调查了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7 个问题的严重程度。通过与其他问题的对比,可以横向对比贫富差距的严重程度。结果可以看出,贫富差距是7 个问题中最严重的,并且在四个调查年份中都是排名第一,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其次是就业或环境污染。相对而言,媒体经常报道或人们经常讨论的医疗、教育和住房问题,并不是很严重,但是与2012 年相比,2016 年、2018年都有上升的趋势。

不同群体对贫富差距严重程度的认知。从性别来看,男性认为贫富差距更为严重。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认为贫富差距更加严重。分年龄段来看,年龄越大,越认为贫富差距不严重。从主观收入地位来看,主观收入地位越高,越认为贫富差距不严重。分城乡来看,城镇居民认为贫富差距更为严重。

十九大报告强调,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日渐注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主观精神层面上的需求更加旺盛。经济增长或收入水平不一定增加人们的幸福感,收入差距扩大也不一定降低人们的幸福感。在统计意义和现实意义上,客观指标解释人们行为方面都明显比较微弱。单纯利用客观变量来解释人们的主观感受和行为有其局限性。在此背景下,应该有越来越多具有社会学理论价值的变量逐渐转向主观,主观收入差距是未来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猜你喜欢
贫富差距不合理主观
我院2018年抗生素不合理处方分析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差评不合理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论基尼系数降低的法律完善
改革开放贫富差距问题研究述评
对立与存在
一张图揭发公务员工资制度
报告
你是否有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