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世锦赛中日集体花球啦啦操成套创编比较研究

2020-06-03 10:32刘秋蝶盛小苗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转体花球日本队

刘秋蝶,盛小苗

近年来,啦啦操项目在国内得到大力推广,舞蹈啦啦操尤为普及,舞蹈啦啦队是一项极具娱乐性和艺术性的运动[1]。啦啦操运动于1997年进入中国,1998年作为健身项目开始推广。自从2009年我国首次派队参加啦啦操世锦赛至今,我国舞蹈啦啦操队伍的表现与世界强国还有一定距离,距今为止成绩最好的一次是在2012年世锦赛中取得的第五名。所以,中国队在花球啦啦操项目上有所进步的主要突破口就是成套动作,从全局到局部一步步分析进而研究我国花球啦啦操项目在成套动作完成时存在的缺口及不足之处,针对性的进行提高、改编,进而增加成套动作的技术性及其观赏性。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中日两国集体花球啦啦操成套动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检索、查阅与本论文相关的文献资料约30篇。

1.2.2 专家访谈法

根据研究所需,通过面对面、微信等方式对啦啦操领域的国际、国内专家( 见表 1) 进行访谈。

表1 访谈专家情况表

1.2.3 比较分析法

对2018年世锦赛中日集体花球啦啦操成套动作中技术动作进行对比分析。

1.2.4 录像分析法

通过观看2018年世锦赛中日两支队伍集体花球啦啦操成套动作视频,对两套动作中技术动作内容进行观察、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018年世界锦标赛青少年集体花球日本队(第一名),中国队(第九名),通过分析中国队与日本队的成套动作编排,得出了以下结论(表2)。他们的成套编排的结构各有特色,其中基本手位使用中国队伍相对较多,难度动作、过渡连接动作和个性舞蹈使用情况相同,但是在托举配合上日本队伍使用次数明显多于中国。

表2 中日啦啦操队伍成套动作结构统计

注:编排效果依据评判标准分为:优、良、一般三种等级。

总体而言,在一个成套的评分系统中,共包括四部分,分别是技术、团队协作能力、编排、总体评价,前三部分各站30分可想而知这些因素在编排中重要性,而总体评价仅占10分。

2.1 成套动作中基本手位对比分析

在成套动作中,基本手位所占比重较多,且手位的动作编排由于各国的文化不同会带有各自国家浓烈的文化底蕴,体现不同的文化风格。集体花球啦啦操的基本手位组合可以理解为:在行进间、原地或三维空间中出现的,上下肢配合形成的动作组合,在三维立体空间中,手臂动作的运动轨迹涉及绕冠状轴、矢状轴、垂直轴,在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进行的运动。

在数据获取层,主要的数据获取来源为制造设备的智能电器控制设备,可采集用电设备的负荷、室内温湿度、光线情况、人体活动情况等。各智能传感设备获取的数据通过第三方云数据平台汇总,传输到数据存储层。

因此,在成套动作编排中,手位动作创编的多元化在快速运动中,能够淋漓尽致的体现出运动员空间方位感的强弱,使其整套动作也具有更多的观赏价值。集体花球啦啦操的基本手位动作共有 36 个,后期随项目发展多样化,发展出各式各样的手位动作,后期在成套中手位创编时有更多参考依据。

表2 中国队和日本队基本手位对比统计

注:编排效果依据评判标准分为:优、良、一般三种等级。

由表 2可以得出,中国队成套基本手位有24个拍节,集体拍节18个,日本队成套基本手位28 个拍节,集体拍节仅有8个。在创编手位动作时,两支队伍都采用的方法是分层和集体演绎。

相比之下,两支队伍的基本手位拍节相差无几,倒是集体拍节相差甚远。通过视频观察,分析得知日本队在28个八拍基本手位演绎中,集体演绎的操化仅有8个八拍,所占比例仅为22.4%,其余77.6%均为分层动作演绎,日本队在成套展示中,尤其注重动作的一致性与精准性,手臂动作清晰、移动迅速、有力、分层明确,其高度统一的舞蹈动作将“短暂发力、快速制动”的花球技术特征体现的精准到位。展现了运动员深厚的啦啦操文化底蕴与技术素养。中国队伍基本手位拍节中,集体操化共18个拍节,所占比例56.8%,剩余43.2%为分层演绎,相比于日本队伍,中国队在动作一致性上和分层演绎上略显不足,在集体手位动作的演绎中,中国队使用的次数较多,共18次,其中以“三角形、梯形”等固定队形呈现方式较多,给人以和谐、稳定之感,深刻体现了中国的文化底蕴。综上所述,通过对比可以得出创编基本手位时,要根据整个成套及运动员的舞蹈风格、集体操化和分层动作出现的次数、位置以及时机等,动作的一致性是展示优秀创编的最基础条件。

2.2 成套动作中技术技巧动作对比分析

成套中技术技巧包含三类难度动作,分别是跳步类、转体类、平衡与柔韧类。表3是中国队与日本队技术技巧动作对比分析统计。

表3 中国队与日本队技术技巧动作对比分析统计

注:编排效果依据评判标准分为:优、良、一般三种等级。

2.2.1 跳步类难度的编排效果分析

由表3 得知,日本队的跳步难度有10个,中国队有8个,相差不大,但通过观看视频分析得知,日本队的跳步难度多注重利用集体难度增添成套动作的艺术价值,在集体难度演绎中,日本队的创编在于难度出现的位置可以说是很平均分布在成套动作的前、中和后部,时刻都在吸引人的眼球,而且在成套的前、中和后部均出现复杂、多样化的技巧动作将运动员的体能及其综合素质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且在集体展示时,虽然运动员较多,但整体度依然非常高。与之相比,中国队在这方面稍显逊色,首先,中国队的跳步在原地展示的较多,连续的技巧难度较少,再者,集体演绎的难度较少,因为运动员的能力有所限制,因此出现小集体演绎相对较多,且在整齐度这块也是明显的有所缺失。中国队有两次集体难度编排,分别位于成套动作中前部和中部部分。相对而言,跳步动作并不是中国队伍的优势难度,运动员下肢爆发不足,而且动作开度、完成质量相较于日本确实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2.2 转体类难度的编排效果分析

转体类难度分为原地转体、移动转体。多以自创型、多样型转体动作为主;转体动作的完成结构是由单一结构、组合结构以及多元结构组成。

表3中,日本队转体难度数量为8,中国队转体难度数量仅为4,相差有一定距离,在世界锦标赛中,转体类难度中最具代表性的难度是阿拉 C杠复合类难度。因此以阿拉c杠转体为例,日本队集体转2次,位于开始部分和结束部分,中国队集体转1次位于中间部分。日本队:集体单转1周+阿拉 c杠5周(手位变化两次)+单转1周+阿拉 c杠1周(手位变化1次)+单转1周。小集体转有日本队后抱腿转体1周,前抱腿转4周。中国队:集体单转1周+阿拉c杠7周+单转2周。小集体转仅有单转。

日本队的高难度组合转体编排,加入变换的手位动作,且通过视频分析得出,日本队转体类难度完成质量极高,通过三点可以看出,第一点:旋转时的脚踝力量,旋转蹬地有力迅速。第二点:摆动腿和吸腿位置的合理性。第三点:旋转时的速度是其他队伍所不及的。日本队伍使用原地复合转体较为新颖,这些特征都反应日本队伍在转体类难度上较强的实力水平。与之相比,中国队伍在转体难度编排上略显逊色,多样性有所欠缺、旋转时的手位无太多变化、最重要的是在原地旋转时重心不稳,脚下位置有移动,脚下力量有所不足,旋转时的整齐度还是相当不错的。并且中国队成套中阿拉 c杠出现了7周转体,与日本队伍对比转体中连续周数相对较多,也展现了我国队员的均衡实力。

2.2.3 柔韧与平衡类难度的编排效果分析

柔韧类难度包括:踢腿、抱腿、依柳辛及转体等动作,要求开度在 170 度及以上水平,平衡类难度要求保持动作姿态,并稳定在 3 秒以上。柔韧与平衡类难度编排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踢腿类、搬腿类、控腿类组合难度。通过观察视频分析得出:在柔韧与平衡类难度中,两支队伍在成套中的动作设计各有千秋,日本队有8个,中国队有6个,相差不大,但各自队伍的编排内容差异却很大,日本队伍柔韧与平衡类难度在成套中跟旋转类动作组合有前抱腿旋转4周、后抱腿旋转1周,这种创编体现了难度表达的灵活性及可塑性。中国队伍多以踢腿形式出现来展示柔韧与平衡类难度,形式相对单一,但在稳定性上是优于日本队伍的,日本队伍在抱腿动作中由于重心不稳导致动作的开度、幅度并不是很大,动作无法达到非常舒展的状态。其实柔韧及平衡类动作的技术技巧相对于跳步、转体而言较为简单,运动员容易掌控,失误率较低。在成套中,经常会以小集体、分层、对比组合等形式出现,主要以配合其他难度和一些手位组合,用来达到空间上的多样化表达效果。

2.3 成套中动作中过渡连接对比分析

表4 中国队与日本队过渡连接对比分析统计

注:编排效果依据评判标准分为:优、良、一般三种等级。

过渡连接在成套中占有很大比重,过渡连接主要是用来连接成套中不同主题或段落,根据空间轴的相互转换实现三维立体感,比较直观的体现空间层次、多方位,实现立体空间的转换从而实现成套中多样性的一个特点。

过渡连接作用主要是体现成套动作的层次感和三维立体感,还可以通过过渡连接可以展示运动员的身体能力,根据过渡连接动作的技术特征及运动员的完成特点,可以把该动作划分为集体完成、技巧和层次三个类别。由表4 过渡连接对比分析统计表分析得出:中国队和日本队成套过渡连接中在层次过渡连接中编排数量是一样的,集体过渡连接和技术技巧过渡连接数量上日本队是多于中国队伍的。由视频知,日本队伍过渡连接使用的总数多于中国队伍,在成套中过渡连接动作越多,对运动员体能消耗越大,可能会增加运动员动作质量降低的几率,因此教练员在编排时会酌情考虑此情况进行编排。通过视频得知两支队伍在过渡连接上最大的差别在于技巧性过渡连接上,虽然数量上相差无几,但在难度编排上相差巨大,日本队伍在技巧上使用空翻较多,前空翻、侧空翻等使用频繁,而中国队手翻、滚翻上运用的较多,自然而然就降低了过渡连接本有的观赏性和惊险性特点。日本队选择的过渡连接难度较大,展示给观众较为震撼的视觉效果,也体现了运动员专项技术能力。

2.4 成套动作中托举与配合的对比

表5 中国队与日本队托举与配合的对比

注:编排效果依据评判标准分为:优、良、一般三种等级。

在成套中托举动作可以很好地展现三维空间的转化,利用三维空间体现托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通过视频观察分析得出,日本队伍在托举与配合数量上的使用是优于中国队伍的,但中国队伍的托举虽然仅有一个,托举技术技巧确是优于日本队伍的,中国队伍的托举小集体配合一人跳上接转身后倒再接后翻下,动作干净有力,但在成套中却无配合动作,相反,日本队伍配合这块做得好一点,多人配合、两人配合等,在成套中利用托举很好地实现高、中、低三维空间上的转换,提高动作编排效果,达到相对较高的空间利用率,配合动作可以体现出队员之间的默契配合、多样化的表达及合作精神。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两支队伍在基本手位的演绎时所编排的动作、采用的方式分别向观众呈现了各自国家浓烈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差异及其不同的文化风格,中国队伍手位的选用体现了稳重、和谐之美,日本队伍则体现了精准、力度之美,两国各有其特点。

2.在成套中,两支队伍在编排上各有其特色,日本队伍的过渡连接、技术技巧给观众强烈的视觉体验,中国队的整齐度、流畅性给观众舒适之感。在技术技巧中两支队伍身体的控制力非常强。

3.在两个成套中,运动员动作的统一、空间的一致性、托举与配合等都把团队的团结合作精神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

3.2 建议

1.在基本手位的创编时除了保留体现本国特色的手位外,要开放思想,以多元的方式进行创编,丰富手位的创编元素,多以开放的创新视角加入多元化的手位动作。

2.在成套编排设计方面中国队可以吸取日本队的创编理念,在技术技巧的展示时以能呈现给观众强烈的视觉体验为目标,使成套更具观赏性和感染力,更加突出项目特征。

3.中国队在成套中托举与配合这块可以吸取借鉴日本队的编排,中国队伍的成套中只有一个托举没有配合动作,适当的加入配合动作可以很好地体现团队之间的默契,体现团队精神。为成套动作增加更多的元素。

猜你喜欢
转体花球日本队
2021年世锦赛中日集体花球啦啦操转体类难度运用分析
昆楚高速公路 西河特大桥上跨成昆铁路成功转体
我国首创大跨度T构耐候钢钢箱梁转体工艺
我国桥梁转体刷新世界纪录
一场比赛
漂亮的毛线花球框
七彩花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