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母细胞瘤的临床与CT特征分析

2020-06-02 08:26谢紫东伏文皓张皓钦肖煦阳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胰头横径包膜

谢紫东 伏文皓 张 繁 张皓钦 肖煦阳 关 键

胰母细胞瘤(pancreatoblastoma,PB)是一种胰腺恶性外分泌肿瘤,虽罕见,但在儿童胰腺恶性肿瘤中最常见[1]。国内外现报道儿童PB已有200余例,发生于成人尤为罕见,成人PB文献报道仅几十例[2]。笔者收集本院2009年7月-2018年7月12例经病理证实的PB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PB的认识。

方 法

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9年7月-2018年7月经术后病理证实的PB病例资料12例。其中儿童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7周~13岁,平均5.7±4.0岁),成人2例(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38岁和42岁)。10例儿童病例中6例是以偶然发现腹部肿物就诊,3例以皮肤黏膜黄染就诊,1例以面色口唇苍白就诊;2例成人病例,1例以腹痛腹胀就诊,另1例以发现胰头肿物就诊。本组12例中10例行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检查,5例不同程度升高,范围约28.76~5400.44μg/L(参考值0~20μg/L);2例特异性神经元烯醇化酶(NSE)轻度升高。

2.检查方法

CT检查:采用Toshiba Aquilion 64层螺旋CT扫描仪,均行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扫描范围自膈顶达耻骨联合水平。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250mA,扫描层厚5mm,螺距6.15;增强扫描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注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碘普罗胺,300mg I/ml),剂量按2.0ml/kg计算,经肘静脉以1.2~3.0ml/s的流速注入,于25s、60s分别采集动脉期、静脉期图像。所得数据按1.0mm层厚重建并进行后处理。

3.影像评估

由2名高年资的腹部放射诊断专科医师回顾性分析肿瘤的CT征象。当定性影像诊断征象不一致时,由第三位放射诊断医师参与讨论,最终讨论得出一致结论。本文采用肿瘤横径与同层面腹横径比率来消除体型间差异,判断肿瘤的大小比例。分别测量肿瘤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实性部分CT值。

4.病理检查方法

术后大体标本病理取材后制片,HE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查。

结 果

1.发病部位

儿童和成人PB均好发胰头,本组12例中10例位于胰头(占83.3%),其中8例为儿童,2例成人均位于胰头;其余2例1例位于胰体尾部,1例位于胰尾。5例儿童病例可见转移瘤,2例为肝转移,3例为淋巴结转移。

2. CT表现(图1~4)

2.1 肿瘤大小:儿童中肿瘤大小为2.5cm×2.8cm×1.8cm ~ 9.2cm×7.9cm×8.0cm;成 人 中 肿 瘤 大 小 为 3.5cm×3.1cm×2.8cm 和9.7cm×10.5cm×12.0cm。肿瘤横径与同层面腹横径比为11%~62%,平均为28.6%。

2.2 肿瘤内部:本组12例中11例出现囊变坏死,密度不均,7例(58.3%)出现钙化,且均为儿童病例,钙化呈片状、点状或弧形(图1)。4例儿童瘤内少量出血(图2A)。

2.3 CT增强表现:实性部分平扫CT值约33~52HU;增强扫描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动脉期CT值范围约51~108HU,静脉期CT值范围约54~117HU。10例儿童中6例表现为渐进型强化(图2B、2C),4例表现为平台型强化(图1B、1C);2例成人均表现为静脉期强化减退(图3C、4C)。8例肿瘤外周部呈“小叶网格样”强化及包膜强化(图2~4),其中5例肿瘤包膜不完整。4例肿瘤未见明显包膜(图1)。

2.4 与周围组织关系:本组12例中,4例儿童病例侵犯十二指肠壁,表现为肠壁不均匀增厚,增强明显强化;3例侵犯血管,1例儿童见脾静脉边缘不光整(图1D),2例成人见门静脉、脾静脉管壁不规则充盈缺损伴管腔狭窄(图3B~3D、4B~4D);仅1例侵犯胆总管,见管壁不均匀增厚并明显强化;3例见腹腔积液。

3. 病理结果(图2D、3F、4F)

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巢状、团片状分布,部分可见腺管样或菊形团样分布,瘤细胞胞质丰富,可见核分裂象。免疫组化示β-catenin、Syn、ATT阳性率最高,其中β-catenin阳性8例(66.7%),Syn、ATT阳性6例(50%),NSE阳性2例,AFP阳性1例,其他指标CK、CK5/6、CK8/18、CK7、P63、ki-67、CgA亦可阳性。

图1 13岁,胰尾PB。A.轴位平扫见肿瘤大小约4.3cm×3.9cm×4.7cm,CT值约37HU,内见片状、点状、弧形钙化。B.增强动脉期肿瘤呈轻度不均匀强化,CT值约54HU。C.增强静脉期,肿瘤强化与动脉期基本一致。D.冠状位MPR示肿瘤上缘与脾静脉局部分界不清,侵犯脾静脉下壁(箭)。

图2 4岁,胰头PB。A.轴位平扫肿瘤大小约6.5cm×6.6cm×7.6cm,见坏死囊变及小片状出血(箭头),实性部分CT值约42HU。B.增强动脉期肿物呈“小叶网格样”强化及包膜强化(箭),CT值约83HU。C.增强静脉期肿瘤持续强化,CT值约98HU。D.病理镜下图(HE×40),肿瘤组织呈巢团状或腺泡状、条索状排列。

图4 38岁,胰头PB。A.轴位平扫示肿瘤大小约3.5cm×3.1cm×2.8cm,CT值约41HU。B.轴位增强动脉期示肿瘤呈明显不均匀强化,CT值约87HU。C.轴位增强静脉期示肿瘤强化减退,CT值约71HU。D.冠状位MRP示肿瘤局限于胰腺内,周围组织未见侵犯。E.大体病理标本,边清,可见包膜。F.病理镜下图(HE×40),肿瘤细胞被纤维间隔呈小叶状排列。

讨 论

1.概述

PB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胰腺恶性肿瘤。PB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儿童发病年龄以10岁以下多见,平均发病年龄4.1岁,成人较儿童更加罕见,成人发病高峰年龄为40岁[2]。本组儿童平均年龄5.8岁,2例成人发病年龄均为40岁左右,与文献报道类似。该病男性发病率略多于女性,儿童男女比例约1:1 ~ 1.5:1,成人男女比例约 1.18:1[2-4]。本组中男性患者也稍多。PB可发生于胰腺各个部位,以胰头多见。本组儿童绝大部分(80%)和2例成人均位于胰头。PB生长缓慢,临床表现常不明显,起病隐匿,多以偶然发现的腹部肿物或消化道症状、贫血来就诊。少数病例可伴发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Cushing综合征、抗利尿激素分泌[3]。由于症状的不明显,部分患者前来就诊时已发生了周围局部浸润或转移。

AFP是PB最主要的肿瘤标志物,可用于PB术前诊断和手术效果评估[4]。研究发现,30%~50%儿童病例合并有AFP、癌胚抗原(CEA)等肿瘤标志物升高[4]。本组行血AFP检查者中,一半有不同程度升高50%(5/10),与文献相符。且本组AFP升高病例均为儿童患者,成人病例中AFP值均在正常范围内。这与多个学者认为AFP在诊断成人PB时并无特异性的观点一致[2,5]。

病理上PB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出现腺泡样分化、腺管样分化和内分泌样分化,较少表现间叶细胞样分化[5]。由于部分PB可表现出内分泌功能,病理上会产生误导,易误认为神经内分泌肿瘤,因此识别特征性鳞状小体非常重要[2]。本组病例镜下细胞呈巢状、团片状排列,被致密的纤维基质间隔,虽然免疫组化检查半数(6/12)显示内分泌指标阳性,但均可见鳞状小体。

2. CT征象分析

国内外关于PB的影像报道分析相对较少,多为个案报道,少数有成组病例报道[3,6-7],但例数均在10例以内,且仅限于儿童。现有学者认为PB的CT特征为胰头部较大的有包膜的不均质肿块,内可见钙化,增强扫描实性部分不均匀强化。本组83.3%位于胰头,肿瘤横径与同层面腹横径比率平均值为28.6%。由此可见肿瘤所占腹腔的比例实际体积并非很大,未超过腹横径的1/3,这一点与儿童常见的恶性母细胞瘤(如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不尽相同[8]。肿瘤钙化可为沙粒状、条状、环状,呈散在或聚集[6]。增强扫描常表现为病灶外周部“小叶网格样”强化及包膜强化,有学者称之为“丝瓜瓤”样强化、“分叶征”,这是PB的特征性征象[9],其病理基础为肿瘤内部被外周致密的纤维基质带分隔成小叶样[10]。包膜是PB的另一特征,常见于胰头部PB[1,6]。本组8例可见完整或不完整包膜,其中7例位于胰头部,肿瘤较大时包膜明显,且内部可见多条迂曲血管。肿瘤具有侵袭性,本组病例所侵犯部位以十二指肠多见,其次是血管,胆管侵犯少见,这与国外学者[3]的报道相符。PB侵袭性强,17%~35%患者就诊时发现侵犯邻近器官和转移,腹腔积液是肿瘤扩散的间接征象[3,11]。成人PB更具侵袭性,约58%发生转移或邻近组织侵犯[5]。本组成人与儿童PB存在一定差异:①成人PB体积通常不太大,与腹横径相比,肿瘤所占比率较小。这与成人腹横径较大且肿瘤生长缓慢有关。②增强扫描成人PB表现为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减退,这与儿童PB强化方式不同[12]。可能是因为成人PB瘤内动脉血供较丰富[4],且以动脉供血为主。③成人PB钙化少见。国内外文献报道的12例成人PB,仅2例可见钙化[13-14]。

3. PB诊断与鉴别诊断

由于儿童和成人的疾病谱不同,因此PB鉴别的方向略有侧重。儿童与成人PB均需鉴别的肿瘤有: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pNETS):pNETS在影像上与PB易混淆,而且PB具有内分泌分化功能,因此病理上易误诊为pNETS。pNETS为富血供肿瘤,常较小,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强化程度高于正常胰腺组织。②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ollary neoplasm of the pancreas,SPNP):常见于年轻女性及青少年,发病年龄10~50岁。也可表现为较大的、边界清晰的不均质肿块,均可见钙化,但SPNP常位于胰尾部,对周围胰腺组织造成推移而并非侵犯,肿瘤周围可见低密度的假包膜,增强扫描呈渐进性轻度强化。此外,成人PB还需与胰腺癌鉴别:后者以中老男性多见,肿瘤边界模糊,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常以围血管浸润的方式侵犯胆总管、胰管,导致“双管征”,可伴远端胰体的萎缩及CA199明显升高。对于较大的难以判断起源的儿童PB,还需注意与神经母细胞瘤鉴别,后者起源于肾上腺区和脊柱旁交感神经,且无“小叶网格样”强化,常伴NSE升高。

综上所述,PB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肿物常较大,较少侵犯胆管;常伴有沙粒样、弧线样钙化;增强扫描呈不均匀的“小叶网格状”强化及包膜强化。儿童和成人病例的强化方式有所不同。儿童PB的影像特征和AFP升高具有特异性,有助于做出正确诊断。成人PB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单从影像特征难以做出诊断。

猜你喜欢
胰头横径包膜
更正
假包膜外切除术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疗效
垂体腺瘤假包膜的研究进展
肥料包膜材料使用安全风险评价和控制研究
原发性肝癌假包膜影像表现与病理分级的对照研究*
急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闭合性十二指肠胰头外伤中的应用
灰枣果实体积与单果质量的估算方法
‘富士’和‘国光’苹果果实发育过程中生理指标初步研究
基于Logistic模型的澳洲坚果果实生长发育研究
困难胰头肿瘤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