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芬
图1 脱颖壶
茶是中国人极为喜爱的饮品之一,早在遥远的原始时期,人们便开始主动地种植茶叶、利用茶叶,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文化艺术的发展,到了唐代,陆羽专门为茶著成《茶经》一书,影响力巨大的茶道文化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随着茶道文化的发展,人们对于茶具的热情也逐渐升温,对于兼具实用性、艺术性与文化性的茶具的寻找成为茶道爱好者热衷的事,紫砂壶的诞生满足了人们对于优秀茶具的想象,也就不难理解此后几百年间紫砂壶艺术为何能蓬勃发展了。
中国传统茗器常为陶制或瓷制,二者各有其艺术特点,紫砂壶属于陶制茗器中的一种,用产于宜兴丁蜀地区的紫砂泥烧制而成,常与诗文、绘画、书法等传统艺术形式相结合,具有极高的外形艺术水准与文化内涵,这也是紫砂壶艺术得以绵延数百年而未断绝的重要原因。一件紫砂壶浓缩着中国传统手工艺技术的精湛,同时也是世界欣赏和感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图1紫砂壶以“脱颖”为名,证明了此壶有独特之处。从造型上看,此壶古朴自然,秀丽典雅,在如今造型装饰丰富奇特的紫砂壶中稍显朴素,这份朴素也正是此件紫砂壶得以脱颖而出的重要气质。
紫砂壶基本形态有三种:光器、花器与筋纹器。光器素净,花器精致,筋纹器肌理丰富,各有其气质与艺术特色。此件紫砂壶表面斑纹纵横,纹理交错,是典型的筋纹器作品,与紫砂壶的老前辈“供春壶”有不谋而合之处。供春壶是世界上第一件紫砂壶作品,是书童供春参照榕树树瘤纹样设计成的,是最早的筋纹器作品。此壶表面肌理强调一种不规则感,是手工艺人运用刻刀刻出的,与壶身呈均匀瓣状的筋纹器有较大区别。壶身中部纵贯宽阔刻痕,线条曲折蜿蜒如河流,两条线中间部分崎岖不平,伴有横生的枝节,壶面其他部分也随意分布着一些瘢痕或小洞,与中部纹理相呼应共同构成树木纹理,并力求真实细致地还原树木的沧桑感与自然特征。
除了运用精雕细刻制作出的“粗糙感”之外,此壶也不乏精致,一方面在于紫砂泥细腻光泽的呈现。为与树木造型相符合,手工艺人选择了颜色较为淳朴的泥料来烧制,在适宜温度的催化下,壶表面呈现出低调稳重之感,砂质颗粒潜藏于壶的肌理纹路之中,保留了紫砂泥的纯然质感,使壶在自然与人工中达到了一种平衡,凸显出平衡感。另一方面,壶的精致还依靠捏塑技艺体现出来。捏塑是紫砂壶艺术中又一经典技艺,常用来塑造树叶、枝干等,具有立体美。此壶在靠近把手一侧有小巧的树枝与树叶装饰,树枝硬朗有力,树叶娇小但细节十分清晰,将紫砂壶装饰技法的精细呈现出来,使壶多了一份生机感。
紫砂壶装饰不能凭空而立,一定要展现在稳定的壶身造型上。与较为粗旷的表面纹理不同,此壶运用了圆润秀丽的圆形壶身。圆器是紫砂壶造型中重要的一种,也是中国传统茗器中的经典造型。此壶整体造型是由壶身与壶盖共同构成的,壶盖嵌入壶身之中,边缘线条不仅与壶身结合的十分紧密,并与壶身一样布满枝节纹理,与壶身形成整体感。圆润的壶身饱满而具有力量美,边缘线条并不追求流畅圆滑,有意突出转折,力图与壶身之自然古朴相一致。由此可见,此壶是将传统圆器与筋纹器的艺术特点结合而成的作品,其独特之处在于柔与刚、精与糙之间的结合,与精致细腻的作品相比,此壶具有一种洒脱之气与天然灵气;与那些硬朗苍劲的作品相比,此壶从整体到小细节都有一种精致柔美,这便是“脱颖”的外在造型表达。
为与壶整体艺术性相匹配,壶嘴、把手与壶钮皆以树枝为形,这三者是壶的结构与实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弯流转折圆润,角度完美,与壶身的硬朗相对应。环形端把端庄易于手持,弧度优美,手工艺人特意将把手内侧打磨的十分平滑,保证人们使用时的完美触感。壶盖中央的壶钮向把手一侧弯曲,使壶又像是西瓜的造型,为壶增添了一个审美角度。壶的各个部分不仅考虑到实用性能,也与壶整体的艺术气质相符合,使壶宛若天成,自然艺术气质也就脱颖而出了。
通过对此壶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之所以命名为“脱颖”,其中固然包含着紫砂壶所带给人的视觉新奇感,但更多的是其内在气韵对人的影响。在现代化的今天,纯手工制成的各种形状亦或是精致非常的紫砂壶绝不罕见,此壶手工艺人仍能秉持着真实还原自然美的理念,追求一种自由脱俗的艺术美学,带给我们一种自然和谐与不受约束的美,这或许才是“脱颖”所表达的真正内涵。
此件“脱颖”紫砂壶的艺术特点主要集中于表面装饰,因此本文首先对其刻绘与捏塑装饰部分进行说明,再对承载这些装饰的壶身进行整体分析,将眼光置于壶的各个部分,才能发掘出此壶为何能脱颖而出并感受其中独特的自然艺术气质与深刻的文化内涵。在欣赏过程中逐渐领会手工艺人的意图,此壶也在我们分析的过程中更加具体,得以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