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闹
摘 要:随着国家一期、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出台,融合教育成为各类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主体。本文从作者所在学校的实际出发,构建校本化融合教学模式,并以一年级语文教学为例,从创设支持性的语文教学环境,促进特殊儿童融入课堂;提供支持性教学策略,帮助特殊儿童掌握语文知识以及课内课外有机结合,保障学科融合教育质量三个方面着手,使融合教育真正落地,让特殊学生接受有质量的教育服务,从而为他们走向社会并最终融入社会奠定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融合 特殊学生 语文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3.027
融合教育是以经过特别设计的环境和教学方法来适应不同特质小孩的学习,让大多数残障儿童进入普通班,并增进在普通班学习的一种教育方式。随着国家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出台,融合教育成为各类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主体。曾经的“能否融合”已被“能否有效融合”所取代。如何因校制宜,实现有效融合,让特殊学生能接受到有质量的教育服务?笔者以本校一年级融合教育开展的实际为基础,通过构建校本化的融合教学模式,逐步提高特殊生学习质量,使融合教育落到实处。
一、创设支持性的语文教学环境,促进特殊儿童融入课堂
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它包含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语文课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主阵地。在学科教学计划中,所占比例也最大。作为语文教师,笔者倡导创设积极的语文教学环境,帮助特殊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
(一)物理环境创设
与融合教育密切相关的物理环境主要是无障碍设施和资源教室。实际看来,不少普通学校还未设立专门的资源教室。为此,我们采取与功能教室整合的方式,建立资源教室。
特殊学生大多时间分散在各班级参与学习。因此教师应根据融合生的不同需要,创设支持性的普通教室环境。以教室位置的安排来说:针对肢体障碍的融合生,安排座位时应选择靠近门及走道的座位,便于他们出入。若是听障、视障的学生,则应选择靠近讲台的位置。对于控制力较差又多动的学生,则选择靠近教师,同时又能最少干扰他人的位置。
(二)心理环境创设
心理环境是由班级、学校内许多无形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构成的复杂环境系统,它与物质环境共同构成教学环境的整体,影响着师生的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
有研究表明:教师态度对融合教育是否能够成功开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若教师对融合教育持肯定态度,并通过自身的正向示范,带动班级产生关爱、接纳的氛围,则有助于残疾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环境,改善、发展与同伴的互动关系。同时,教师在与特殊学生建立关系时,应以尊重、平等为前提。既看到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的差异,又看到二者的共性。只有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差异性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接受适合的教育。
二、提供支持性教学策略,帮助特殊儿童掌握语文知识
融合教育不只是接纳残疾学生进入普通教育环境,更要为残疾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在实施融合教育时,教师要根据特殊生的实际,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融合原则,提供相应的支持性教学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学习。
(一)做出课程调整,让特殊学生真正融入教学
邓猛教授在《融合教育课程调整的内涵以及实施研究》中谈到,课程调整就是对课程要素的调整,即在了解学生教育需要的基础上,对课程的目标、内容等进行调整。
1.调整课程目标,匹配学生学习能力,帮助学生融入课堂学习。
笔者所在学校的一年级生中,有一位自闭症融合生。入校后,通过基本评估,发现该生语文学习方面的优势在于识记、书写,弱势在于口语发音与运用。根据评估结果,老师进行了目标调整。初步确定了“能够融入班级各项活动,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长期目标。语文学业方面,能听从老师指令,形成良好课堂学习习惯,尽量跟上班级学习进度,掌握本学期所学知识的60%以上。
通过课程目标调整,教师把优先发展技能放在首位,学业内容放在次位。在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下,入学3个月后,学生基本适应学校生活,能遵守课堂纪律,情绪状态良好,语文学业方面也达到了预定目标。
2.调整教学实施形式,满足融合生个性需求。
张文京教授认为:课程调整是将普通版的课程目标、内容及方法等与随班就读学生教育诊断相比较,找到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起点、兴趣、风格、特点、水平,在尊重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本校一年级小L同学患有唐氏综合症,IQ为62。该生性格开朗,与同学相处和睦,体格发育迟缓,运动能力明显不足。
由于我校目前没有专门的资源教室,针对该生的实际及家长的意见,我们建议采取半日融合学习,半日康复的模式。
在语文学习中,由于缺乏早期干预,该生的书写能力欠缺。为此,老师从他的优势领域出发,注重听说训练和学习习惯培养,通过跟读、跟说、背诵等形式融入语文学习。下午由家长送至专门康复机构接受训练,主要训练身体协调、运动能力以及手部小肌肉群。通过手部肌肉训练,帮助学生提高书写能力。
(二)采取多种教学辅助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
在我校接受融合教育的学生,除智障外,还有部分脑瘫或轻度自闭的学生。他们普遍存在注意保持时间短、范围狭窄,直观机械记忆为主等特征。所以在教学时,老师通过多种辅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一年级语文《小小的船》一课中,教师借助课文插图,引导融合生观察月亮的形状,再借助课件把月亮和小船的图片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彎弯的月儿像小船”这一比喻句。再用动作辅助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课文语句。由于采用了视、听、演等多种感知渠道参与学习,学习变得有趣,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得到强化,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三)通过鼓励性评价,提升特殊学生学习的信心
恰当、鼓励性的评价,会极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主动性不足是许多特殊儿童的特点。他们只对近期的、直接的目标或鼓励有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评价时,注意从特殊生的个体纵向出发,采用鼓励性评价,不断强化好的行为、结果,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我校有一名轻度脑瘫融合生,表现为流口水、发音不清晰、音量较轻、胆怯等特点。
作为语文老师,在课文朗读时,采取“跟老师读”、“跟同桌读”、“自己读”三步法,为学生设立阶梯。只要学生能大声朗读,就会得到同学的掌声,老师也会及时发“五角星”进行奖励。一段时间后,学生越来越自信,课堂上能大胆举手,学习成绩也明显进步。
三、课内外有机结合,保障学科融合教育质量
教师在融合教育中扮演“融合者”的角色,肩负“融合者”的使命。教师履行“融合者”角色与使命的程度,直接影响融合教育质量。
作為语文教师,做好融合教育,接纳、尊重特殊生是前提,掌握特教专业知识是保障,协调好与其他老师及课内外的关系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协调好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关系。
融合教育需要班主任及各科教师共同参与。多数语文教师承担着班主任或副班主任的工作。工作中,需主动与其他学科老师沟通,让每位教师都能对特殊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全面了解,并以此为基础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以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
(二)做好与资源教师、康复师的沟通协调。
有些学校配有专、兼职资源教师,承担全校特殊学生的管理和部分时间的教学工作。作为语文老师,只有积极与资源教师沟通,才能更精准地把握本班融合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使教学更具实效。
对采取半天上课半天康复的学生,老师同样要定期与康复师联系,告知学生急需发展的语文学习相关技能,帮助康复师有针对性地设计训练内容,帮助学生更好适应学科学习。
(三)提供个别化辅导,开展补救性教学。
对接受融合教育的特殊生来说,提供个性化辅导,开展补救性教学是不可。
或缺的环节。对于配有专门资源教师的学校,补救教学可由资源教师进行,否则只能由所在班级的学科教师完成。本校所有融合生的补救教学,均由相应学科的教师利用课后、午休时间进行。
(四)家校合作,为融合生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对接受融合教育的特殊学生来说,家校合作极其重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需做到及时沟通,形成合力,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保障。
教师可通过多种沟通渠道把学生当日在校的学习内容、表现及时告知家长,并提供一定的教育建议。同时家长也可把学生在家中的学习、行为、情绪等与老师做好沟通,从而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身心状态,帮助孩子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学习中。
融合教育是最基础的融合,是残疾人走向社会并最终融入社会的起步渠道,作为承担融合教育的普通学校,只有从学校实际出发,做到思想上重视,机制上落实,行动上落地,才能保障融合教育的质量,才能让更多的残疾儿童真正融入我们的校园。
参考文献:
[1] 贾婵娟、杨琪、刘春玲《教师融合教育多维态度量表的中文版修订》,《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0年第1期。
[2] 韩文娟、邓猛《融合教育课程调整的内涵及实施研究》,《残疾人研究》2019年第2期。
[3] 刘全礼《弱智儿童的脑机制及教育启示探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