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语言

2020-06-01 13:57朱峰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26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颜色色彩

朱峰

摘 要:大诗人艾青对于文学作品当中的色彩语言有这样的理解:他认为对于作者所写的事物,除了要给予基础的轮廓之外,还要让读者感觉到有颜色或者有声音存在事物里面,并且颜色与声音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的确,作者要对于色彩丰富世界进行感知,以独特的视角去捕捉和欣赏色彩,并运用巧妙的语言将景物描绘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和壮志。鲁迅先生的作品《百草园》当中,就以生动、形象、绚丽的色彩打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内心。本文主要对文学作品当中的色彩语言进行了分析,以做参考之用。

关键词:文学作品 色彩语言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6.019

一、每一个作者都是凭借语言材料来表现真实的生活

众所周知,图画能够给人们最直接的视觉感受,文学作品则是会通过作者运用色彩语言,再加上以启发和引导的方式,来引发读者对色彩进行自由的想象。因为文学作品对于色彩的表现和运用方面十分的考究,尤其是对于不同颜色的比对、色调的调整、光线的变化等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要求,所以特定的色彩语言能烘托所规定的独特环境,以此来表达作者最真实的感受和最想表达出来的意境。例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作者运用了红、绿、蓝三种颜色词语,色彩十分的明艳,让读者在阅读时候能够产生充分的遐想,同时也展示出了整个画面色彩的分明,鲜明的色调让读者在脑海当中构建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同时也让整个画面变得更加富有魅力。

有些诗人并不满足于对对象表现有色彩,他们更要以微妙的色彩感觉去捕捉特定的对象在某一时间段内的变化,并通过准确的色彩语言将这种变化表现出来。例如:诗人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日照香炉生紫烟”;朱熹《春日》中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贺知章《咏柳》中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韩愈《春雪》中的“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诗句都让读者在阅读之后能够产生丰富的想象,并伴有清新的感觉。

此外,文学作品当中的色彩语言,还被作者用来展示作品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命运的变化,这是色彩语言独具的特点和魅力。匈牙利有一位美学家曾经说过:“一位画家能够画出羞涩的脸庞,但是绝不能画出让一张苍白的脸慢慢地转为红色;画家能够将一张苍白的脸画出,但是他不可能画出这张脸慢慢产生的戏剧性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文学当中的色彩与颜色能够对时间的流程进行科学、合理把握,还能够用较为高深的文字来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红楼梦》当中描写贾宝玉的句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含笑,即嗔视而有情。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之后又借助数十回的文本一语点破,“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宝玉落魄后的生活窘状。曹雪芹通过暗中对比的手法写出贾宝玉的生活,脂砚斋深知其中意蕴。

二、感觉是人脑活动之后必然的结果,其中还有一定的主观性质

色彩与大众的心理、情绪、特点、感情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的颜色会给人寒冷、温暖、兴奋、沉静等等不同的感受,再加上文化、地域、民族、心理等,可直接当作人的情感发挥出来。歌德曾经将色彩分为积极色彩与消极色彩两种。积极色彩包括:红色、黄色、橙色等;消极色彩包括蓝色和红蓝色。在文学作品中加入积极色彩,能够给读者传递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感觉;而消极色彩则会让读者在内心表现出不安、紧张、恐惧等情绪。

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质,具有单一性的色彩完全不能满足现阶段人们表达丰富多彩社会生活的要求和希望,因此,当作者在文学作品当中运用色彩表达时,同一种色彩会表现出不同的象征意义。美国著名导演爱森斯坦曾经说过:“即使是同一种色彩,它所表现出来的感觉也会是相反的。”例如:黑色既可以是绅士礼服的颜色,也可以是丧服的颜色;绿色可以让人有生机勃勃的感觉,同时也会让人想象到暴力;蓝色不单单能让人们感觉到安静与祥和,也可以让人想到血腥场面;白色既可以表示纯洁,也可以表示死亡。由此可以看出,色彩具有象征作用和强大的表现力,能够让作者在自己的作品当中对其进行灵活的使用,或者通过色彩的象征,甚至将对立面的事物有机结合起来,让读者在阅读之后感受到内涵的存在。

三、文学作品当中的色彩语言具有主观感受的性质,其中含有主体意识

在现实当中,每位作者自己对于色彩的喜好是不同的。当作者面对同一种色彩的时候,内心会产生丰富的情感和感受,即使是同一个作家,在不同的时间、場合、地点等等对于作品的反应,也会是不同的。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因为受到时代原因的影响与制约。文学作品在特定的时间内,会深深地烙上时代的印记。例如:鲁迅先生在1921年所作的短篇小说《故乡》当中,对于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描写,虽然已经极力消除了一些黑暗面,让整体的画面变得十分的轻快,特别努力的加上了一些亮点,但是文章当中主人公的命运依然被黑暗世界所吞噬,中年闰土所表现出来的无奈、贫苦,深深感染、感动着每一位读者。又例如:鲁迅先生在《呐喊》中谈到了自己创作此篇作品时的心理感受,仿佛自己生活在无窗户的房子之内,生活在里面的人们快要被憋死了。黑暗的环境会让人们的内心感觉到十分的压抑与寂寞,让鲁迅先生在设色润磨上也非常注重对于黑色与青色的运用,以此来强化笔下的每一位人物的心理特点和命运的变化,这种构建最终成为一个耐人寻味的黑色家族。

其次,会受到民族原因的影响。民族的不同,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心理感情等方面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作者对于文学作品当中的色彩、语言运用也会有特殊的偏好。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非常喜爱的色彩,例如:我国的朝鲜族、回族等民族将白色作为自己民族最喜欢的颜色;而哈尼族却十分青睐于黑色;瑶族最喜欢红色;彝族最喜欢黑色、红色、黄色三结合。汉族则会用红色来表示喜庆的事情,即结婚、乔迁之喜等,用白色来表示悲哀。在我们国家,白色常常用来纪念自己的亲人,而在朝鲜族,白色则代表了纯洁、清白的含义。尤其是在一些西方的发达国家,当二人走入婚礼殿堂时,新娘则要穿上洁白的婚纱来代表纯洁与高尚。

最后,会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对于色彩的运用从古至今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清朝时期常常将黄色作为最尊贵的颜色,而当时的百姓多穿蓝色或者黑色的布衣。时间一久,大众会渐渐对于色彩产生一种认同感,平民百姓的爱美之心就会受到严重的压制。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当中的色彩语言具有丰富的性质,作家或者诗人在创作的过程当中,几乎都会将色彩语言融入自己的作品当中去,以此来提升语言表达的效果和文章的质量。与此同时,还能够真实的表达出当时的社会环境与生活,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良好的色彩感觉可以说是每一位文学家不可缺少和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参考文献:

[1] 唐艺维《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色彩语言的表现探索》,《美术大观》2018年第12期。

[2] 廖晨玲《探析色彩语言在计算机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设计》2019年第21期。

[3] 曲春景、童云霞《影视动画作品中色彩语言的表意功能》,《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4] 金鑫鑫《表现性油画色彩语言对〈幻影〉系列创作的启示》,聊城大学,2019年。

[5] 唐洁《中国油画中乡土人物形象表现的色彩语言特征》,沈阳大学,2019年。

[6] 余岚《装饰性色彩语言在油画静物中的表现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7] 张楠楠《欧洲中世纪哥特式教堂彩色玻璃窗的色彩语言》,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颜色色彩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特殊颜色的水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