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俪芃
摘要:“第二课堂”概念的提出由来已久,但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尚不算久。因此,在高校的具体实践中还表现出一些问题。要从注重顶层设计逻辑,创新“第二课堂”育人机制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统一基础性需要;打造多层设计,满足针对性需求等方面来对“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进行优化。
关键词: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
一、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源起
“第二课堂”这个概念在我国最早是由教育家朱九思先生在1983年在他的著作《高等学校管理》中提出: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包括政治性的、学术性的、知识性的、健身性的、娱乐性的、公益性的(或叫服务性的)以及有酬性的活动等,就是所谓的“第二课堂。”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这一概念,却要到了2016年由傅振邦在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试点工作推进会才首次提出。前后间隔33年之久,第二课堂在制度理论推进的过程收效甚微,作为一个概念的存在,也在学术界颇受冷落。目前,“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在短期试点的基础上实施的,制度中的许多设计过于理想化且没有综合考虑到普遍人群的水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导致了“水土不服”等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从中得到更多的经验教训来克服自身的问题。
二、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与“第一课堂”衔接度不够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与学生自身的素质拓展相结合而实施,而这种素质拓展活动往往与学校第一课堂教育是没有关联的,即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难以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学生的第一课堂所学习的知识难以为第二课堂的活动提供助力。同时,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成绩也无法转化为第一课堂的成绩。而大多数高校为了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将学生评奖评优的标准制定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以第一课堂成绩为主,第二课堂为辅。这就导致了学生被迫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参与活动时的质量往往不敢保证。并且,越来越多的院系将第二课堂成绩在评奖评优中的占比逐渐降低,导致了第二课堂的话语权不足。
(二)课程参与度参差不齐
当代大学生的兴趣倾向更多地表现在文化体育活动、实践活动等娱乐性、操作性和自身参与度较高的活动上,但对于其他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等领域,学生们并没有展现出太多的兴趣,因而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发展不平衡,科技创新能力欠缺。以创新创业为例,国家投入大,支持力度足。但,高校部分学生仅仅为了国家提供的创新创业启动资金而抱着功利性的心态去参加,评上了等级,拿到启动资金后便将项目暂停。许多创新创业项目,仍然只是“水中明月”,可行性不强,或者可操作性极低。转化率低同样存在于现在的第二课堂,学生不应该仅仅是虎头蛇尾地参加即可而应有始有终。
(三)区域差异显著
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的地区,其群众的需求层次或接触领域也不同,导致“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开展时地区差异显著。例如:经济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一线城市,由于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其精神需求更多,对于自身全方位的发展有更高的要求,他们也更容易接触到提高自身全方位素质的途径;而西部欠发达地区,不少学校教育水平完全不能与经济较好的地区相提并论。第二课堂中一些前期投入大的活动,如音乐方面,乐器的费用和教师指导的费用往往让许多学生望而却步。因而在参加活动时,较发达地区的学生由于自身接触过而具有一部分特长和外向的性格更有可能参加活动,而稍落后地區的学生由于从未接触过,没有经验与特长,则不太可能参加活动,甚至逐渐形成了一种“精英活动”的趋势。
三、“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优化发展路径
(一)注重顶层设计逻辑,创新“第二课堂”育人机制模式
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新时代共青团服务青年学生成长的重要抓手,是共青团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高校应该更新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第二课堂是青年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培养的着力点和支撑点,是第一课堂的重要延伸和有益补充,共同构成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生态链。
(二)以学生为主体,统一基础性需要
学生群体是“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主要服务对象其满意与否是衡量“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工作效果的基本标准,也是衡量“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管理系统实际成效的基本标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网络管理平台或系统在设计之初,就应严格遵循“学生本位”的思想,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当主角,时时刻刻把学生群体放在首位,把学生的需求做为系统开发设计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只有系统方便快捷、活动丰富多样、记录完善统一、评价真实可信,学生群体才能真正接受、真正信任“第二课堂成绩单”。
(三)打造多层设计,满足针对性需求
高校团委是“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主体和管理主体。系统设计必须简单方便,一个繁琐而复杂的管理系统是不可能真正为人所接受的,要么只有自身优化升级,要么就只有被更简便的系统所替代。系统首先应当满足高校团委系统规划、科学设计、全面推进“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需要。
社会用人单位是“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成果检验者,“第二课堂成绩单”在设计方面必须要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和感受,系统设计应该为用人单位开设专门的学生信息查证入口,为用人单位对比筛选拟录用人员提供技术支持,从而让社会用人单位对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结果抱有信任感,为社会用人单位选择学生、评价学生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朱九思.高等学校管理的若干基本原则和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1983(02):1-17.
[2]傅振邦.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牵引,纵深推进高校共青团改革[J].高校共青团研究,2018(03):5-8.
[3]唐勇.基于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现状及策略优化[J].高校共青团研究,2018(3):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