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德青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幼儿能不断地自操作材料中获取信息、积累经验。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附着在材料之上,但笔者发现班级教师在投放区域材料时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是盲目。教师为了追求材料的丰富性,提供很多“大众化”的材料或者照搬照学书上的做法, 对区域活动的目标和意义不清楚。其次是无效。材料投放数量很多,但可操作性不强, 满足不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材料备受冷落和闲置,成为摆设。第三是随意。准备材料时,教师有时从主观意愿出发,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组织教师展开了一系列的研讨活动,梳理出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投放适宜性材料应做到的四个方面。
一、关注区域材料的目标性,贴近幼儿发展水平
材料的目标性是指活动材料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切合近阶段班级幼儿各领域所要达到的主题目标和幼儿的活动需求。但在日常工作中,有的教师投放材料过于随意,缺少与主题目标的融合;有的教师根据主题投放了材料,但材料并没有贴近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为此,我们在研讨的基础上做了如下两方面工作:
1.主题实施前的级部预研讨
结合主题活动方案和各领域活动目标,教师预设区域活动方案,包括区域游戏主题与各区材料需求,让材料最大限度地为达成目标服务。如小班教师在开展“秋天真美丽”主题前,级部预研讨的区域材料投放情况是:益智区里用“摘果子”的方法帮助幼儿练习扣扣子的技能;美工区里投放玉米皮、花生、高粱秸、樹叶等自然材料制作秋天的树、菊花等;科学区里投放收集的各种农作物果实、水果等,引导幼儿感知观察;音乐区里用多种种子制作听音筒供幼儿听音、辨音;角色区用各种水果开展“水果商店”游戏;等等。
2.实施过程中的材料随机调整
在与幼儿一起设置区域内容和观察幼儿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灵活调整区域活动内容和材料。仍以小班主题活动“秋天真美丽”为例,教师发现美工区里投放的玉米皮、花生皮等材料虽能体现主题特色,但因材料本身的特点(如颜色不鲜艳)没有贴近小班幼儿的水平,幼儿只是随意拨弄几下,毫无兴趣。于是教师将玉米皮等材料调整为各种蔬菜的切面、海绵团等拓印工具材料,使之更贴近小班幼儿的实际水平。
教师将分析预设材料与灵活调整材料相结合,使区域活动与材料投放既结合了主题活动目标,又切合了幼儿发展水平;既考虑了班级整体发展目标,又兼顾了幼儿个性发展目标。
二、提高区域材料的操作性,符合幼儿学习特点
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他们常常是通过对物体反复摆弄、拼拆、移动等操作来感知、理解事物,从而获取新经验。有的材料操作方式明显,幼儿能很快进入探索过程。但有的材料幼儿不知道怎么玩,就容易放弃或做与探索活动无关的事。因此,幼儿对材料的操作方式是否理解直接影响着游戏开展的深度。
1.幼儿自己寻找材料
为更好地了解幼儿与材料互动的有效性,我们采用体验感知法,将教师分成几组,分别到每个区域和幼儿一起活动,通过实践体验来了解幼儿是否能和活动材料产生积极的互动,从而进一步调整,让材料更具操作性。如在创设大班区域游戏“幸福小面馆”时,教师先入为主,给幼儿投放了很多成品、半成品材料,但幼儿游戏时兴趣并不高,游戏形式比较单一。经过研讨,我们找出问题:游戏内容并不是来自幼儿,毛线、蔬菜模型、裁好的海绵纸条等材料也是教师提供的,但这些成品材料大多缺乏操作性。于是,班级教师重新调整,游戏内容变“教师创设”为“幼儿自主创设”,游戏材料变“高结构”为需幼儿自己寻找、制作的“低结构”材料,游戏也就从“假游戏”变为了“真游戏”。
2.多维度设计材料
在区域活动中,某一个目标可以通过若干材料的共同作用来实现,一种材料也能够为达成多项目标服务。因此,我们积极地与材料互动,充分挖掘材料在不同区角内的多种教育作用,进一步提高材料投放的操作性。如在“食物王国”主题中,我们在益智区为幼儿投放了“小猴饼干店”的内容,在设计材料时我们不仅考虑了数形匹配的要求,也充分考虑了颜色因素,让幼儿操作时从单一地按颜色放“饼干”图片发展到既考虑数目又考虑颜色的多维要求,发展幼儿多维思考的能力。
三、增强区域材料的趣味性,满足幼儿兴趣需要
我们针对幼儿喜欢和不喜欢的材料特点进行了头脑风暴式研讨,发现深受幼儿喜欢的材料,大多带有“游戏”的味道,让幼儿充满兴趣和想象;受幼儿冷落的材料,大多带有“无趣”的特点,固定的操作模式往往使活动失去神秘和挑战。
1.赋予材料情感
材料有了情感元素,就如同开启了幼儿的心灵。如小班益智区“送小汽车回家”、生活区 “喂小动物”、中班科学区“乌鸦喝水”等均将材料“情感化”,使原本单调的技能练习和枯燥的操作因为具体的情境和情感而充满趣味,幼儿也对操作任务充满期待。
2.保持材料新鲜感
任何材料在玩过一段时间后,幼儿就会失去新鲜感。为了让材料“保鲜”,我们用添加、细化、拓展的方式对材料进行调整,保持材料的趣味性。例如,在大班角色区“果汁店”中幼儿刚开始榨制各种果汁,玩得很投入,可是几天后就没了兴趣。对此, 教师结合幼儿的建议和意愿,增加了外卖小车和银行取款机,于是就有了“点果汁”“送果汁”“付款”等买卖游戏情节,使游戏更深入有趣。可见,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幼儿活动需求的基础上挖掘材料的价值,让材料保持“新鲜”,游戏才能更好玩。
四、明确区域材料的层次性,关注幼儿个体差异
层次性是指材料能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操作。我们通过“材料对幼儿的影响”研训活动,让教师搜集问题,根据问题分析原因,明确要让不同幼儿在原有水平上都获得发展。
1.同种材料多种层次
我们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幼儿发展的差异,为他们设计、制作、投放不同难度的材料,支持、帮助他们选择和操作,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如在小班区域活动“停车场”中,教师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提供了两组不同的车辆,一组按车辆颜色停放小汽车,另一组按车标停放小汽车。又如,在中班区域游戏“保龄球”中,球瓶没有变化,但教师提供了不同材质的保龄球用来击倒对面的球瓶,保龄球与球瓶有远近不同的三个起始点,供幼儿自主选择游戏。
2.高低结构相结合的多样材料
高结构材料能有效拓展游戏情节,如在小班区域活动“洗衣房”中,教师通过投放收集来的小衣服、熨斗、衣架以及自制的“洗衣机”“烘干机”等,支持幼儿开展“干洗店”游戏。低结构材料能引发游戏创想,如在小班区域活动“娃娃家”中,除了自制的半成品如水果、蔬菜外,教师还提供了五彩面、泥,引导幼儿自制花样面点。高低结构相结合的材料,看似简单,却没有固定的玩法和要求,多样的材料、自主的选择、创意的玩法,给幼儿很大的想象和活动创意空间。
总之,在设计和投放区域材料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当前的主题目标,考虑材料玩法,考虑班级内幼儿的能力差异,将所要投放的材料由浅入深地进行分解,并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教师只有为兴趣、能力发展各不相同的幼儿提供适宜的活动材料,因材施教,才能满足每个幼儿区域活动的需要,从而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获得应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