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梦萦
第一道关卡 ——心痛
《爷爷有没有穿西装》
文/阿梅丽·弗里德 图/ 雅基·格莱亚
译/王莹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我曾做过两次母亲去世的梦,一次在高三,梦里清晰地知晓妈妈不在了。凌晨醒来立刻给她打电话,接通的一刻我号啕大哭,哭了快一个小时,仿佛在用尽全力跟命运抗争,不肯承认有一天妈妈也会死去。还有一次在大学,我因为身体不舒服回宿舍休息,恍惚间便是我妈被下葬的场景,有人让我选是土葬还是火葬,我在梦里特别纠结,醒来又哭了一阵。我不想让她土葬,在冰冷的地下被虫蚁咬噬;更不忍心让她火葬,那太疼了!
第二道关卡 ——遗憾
《我还有好多好多话要对你说》
文、图 / 马蒂娜·范·纽文霍伊岑
译/王珏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勇敢面对离去,不是一件易事。我们怯于跟孩子提起死亡,是希望孩子的生活能够充满很多很多的爱,充满阳光和希望。可是,一旦回到真实的生活,死亡每天都在发生,是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它何尝不像生活中的大部分难题,需要我们闯过一个又一个关卡,直到心里的“洞”一点点被填满!
如果要形容我梦里失去母亲的那种感觉,最贴切的大概是胸口像是被戳出了一个洞,这不仅仅是一种心情,更是一种生理感受,类似于心绞痛。在绘本《爷爷有没有穿西装》里,小男孩布鲁诺对爷爷的死呈现出一种“后知后觉”的状态,葬礼上的他并不明白死亡的真正含义,离别的钝痛出现在葬礼之后,等终于明白“死了就是走了,永远不再回来了”,小小的他才感受到离别之痛。哀莫大于心死,这种痛让他的生活仿佛陷入停滞的状态。直到他逐渐回到正常的生活中,用了几乎一年的时间去慢慢填补心中的那个“洞”。
面对死亡的第二种强烈感受,是遗憾。中国有句古话叫作“子欲养而亲不待”,后悔是极其深刻又长远的一种感情,相比较而言,遗憾又稍微多了一点柔和。绘本《我还有好多好多话要对你说》中的巴杰失去了好朋友巴迪,无法释怀的他选择用写信来寄托对巴迪的思念。他写了很多信,托小鸟、小溪帮忙传送出去。可想而知,收不到任何回音。他感到很沮丧,直到他把信全部钉在森林中的树上,很多动物看到后纷纷前来帮忙。于是,巴杰收到了很多回信,也得到了很多答案,他的心也慢慢地被“填满”。
第三道关卡 ——释然
《天堂的问候》
文、图/[英]艾玛·奇切斯特·克拉克
译/邹宝
《东方娃娃》绘本版2010第12期
无论是布鲁诺,还是巴杰,他们在面对与亲朋的离别后都产生了一种相同的情绪——生气,布鲁诺生爷爷的气,气爷爷为什么答应带自己做的事还没有做完就永远离开了他;巴杰生溪流和风儿的气,气它们将巴迪带得离自己越来越远,甚至气得往树上踢了一脚。其实,“生气”代表着我们熬过了最初的阶段,预示着“释然”的到来。
当然也有难以释怀的时候,小男孩亚瑟(来自绘本《天堂的问候》)和麦先生(来自《麦先生的旅行》)就是其中之二。亚瑟曾经有一只非常可爱的宠物狗黛西,他们总是形影不离,可随着时间的流逝,黛西的行动变得越来越迟钝,直到有一天,黛西终于去了天堂。大概是第一次面对死亡,亚瑟无法释然,因而妈妈问他是否要再养一条狗时遭到了他的拒絕。亚瑟和黛西彼此相爱,但又互相折磨,亚瑟不肯释然于黛西的离去,身处天堂的黛西也无法泰然享受天堂的幸福,最后是梦给了他们和解的机会。
《麦先生的旅行》
文/ [法] 吉利斯·蒂伯
图/ [法]拉克·瓦勒森 译/汪芳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在所有死亡中,丧子之痛是我们最无法释然的。因此,《麦先生的旅行》是最让我动容的一本书。麦先生在失去自己的孩子后,开始了一个人的旅行,在这种无法放下的焦灼和痛苦中不停地行走。麦先生从头到尾没有说过一句话,甚至他的五官都是模糊的,不太鲜明。书中也没有刻意描写他的情绪,只有他的行走。他走过空旷的游乐场,人散后停留在清冷的马戏团,也独自注视海边的沙丘城堡很久很久,他甚至可以平和地与别人喝茶或聊天……在他的世界里只剩下行走,仿佛唯有行走才能抚平他的悲伤。后来,他遇见被战争摧毁家园的男孩,两个人的世界开始有了交集,两个孤独的灵魂相互慰藉、彼此治愈,从此,苦涩又孤单的行走变成了相互温暖的旅行。
第四道关卡 ——温暖
温暖似乎不应该是需要熬过去的关卡,而应是疗愈心灵伤痛的良药。但是,它是最难过的一关。很多年以后,时间遥远到仿佛你都觉得自己已经挺过来,忘记了那个逝去的人的时候,也许是一次故地重游,或者相似场景的出现,便会一下子被这种温暖包裹起来,很快又处于失去这种温暖的凉意中。如同春日里,隔着一扇门,阳光照耀下尽是暖意,一进门却又冷得让人打个激灵。这种温暖还有另一个名字——物是人非。
作为本土的原创绘本,《城南的云》和《谜语》都体现了中国人描绘的对逝者和老房子的关联。一个是城市的老街,一个是开满油菜花的乡村。两位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所记录和怀念的,几乎是整个中国“80后、90后”的童年。这些“古建筑”如老人和孩子一般,坐落在青山绿水间,远离世俗纷争,给予我们温暖。书中的一砖一瓦都能找到童年的回忆,也许是曲折的乡间小路,也许是灶头蒸腾的热气,也许是桌面上质朴的玩具,都会让我们想起曾经和家中长辈相处的时光;但这种回忆并不全然是明黄色,还掺杂着淡淡的忧郁的蓝。
对逝去的人而言,当我们心中的“洞”逐渐被填满,是不是意味着对他们的背叛呢?绘本《天蓝色的彼岸》中,死去的小男孩哈里作为幽灵回到人间,他很期待自己被人怀念,觉得“看到每个人为你的死如此悲伤——哪怕只是幻想——也多少会让你的心里暖乎乎的,就像是嘴里含了一块超强的胡椒薄荷糖”。在看到自己学校的衣帽柜被转学来的新生占用了以后,他感到非常难过和忧伤,就像是被亲人和朋友背叛了一样。但最后,哈里看到了拒绝离开的老幽灵们整天无所事事,勇敢地选择“拒绝这样的生活”,他说“我没有回头看,因为我觉得最好还是不要过于频繁地回头”。他终于明白,大家开始新的生活,并不是对他的遗忘和背叛;并且,在看到自己的亲人逐渐疗愈伤痛,开始新生活之后,他也放下了对亲人的担忧,终于走向“天蓝色的彼岸”。
回想这些书中的结局,看到布鲁诺心中的“洞”随着时间越来越小;巴杰觉得自己“不再那么孤单了”;亚瑟开始迎接新生活,拥有了新的小狗麦西;麦先生逐渐解开了心结,开始和男孩结伴旅行;“我”把对阿婆的思念望向云;小女孩答应奶奶明年清明还来看她……绘本并非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金油。但是,还有什么更好的东西能和绘本一样,给予我们一个与孩子平视的通道,不再是居高临下地说教,也不是自欺欺人地逃避,而是静下来,一起和书中的朋友去体会“失去”的感受。
今年这个特殊的寒假,每个待在家里的孩子或多或少都经历了情绪上的波动,这种波动也许是来自对病毒以及死亡的恐慌感。在这场大疫情中不断变化的数字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们不仅要让孩子知道“医生叔叔是我们的英雄”,更应当让他们了解死亡带来的“五味杂陈”,借这个机会,我们可以与孩子一起聊一聊关于“死亡” 的意味,也许这样,他们才能更懂得珍惜和热爱生命。
很奇特的体验是,在我两次梦到母亲的离开以后,她坦然跟我聊起过这件事,甚至还跟我谈论了一些具体想法。从那以后,我仿佛正视了“死亡”这件事,再也没有陷入对这种“不可期”的巨大恐慌中。同时我也明白,面对至亲的离世,我们应该继续用心生活,去填满心中的“洞”,这和遗忘完全是两码事,对生活用力地热爱往往来自“向死而生”的勇气。当我们心中的“洞”逐渐被填满,也许我们的心会变得更加有力量。人间至味是清欢,治愈我们的并不仅是时间,而是给予我们力量的真实生活本身。孩子或许不太明白“天堂”在哪儿,但请相信,他们拥有愈合的能力,这其中,绘本就是可以抚慰伤口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