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勇
科学思维是科学探究的核心和灵魂,缺少了科学思维的活动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探究,科学教育的过程要真正体现科学探究的本质,就必须把焦点置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上。加强学生作为探究科学原动力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应该是我们对科学探究教学更深层次的思考。
一、合理安排探究,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
在探究各种科学现象的思维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于探究问题一个接一个地发现,好比在儿童面前点燃起思考的火花。只要点燃这种火花,学生就想知道得更多,就想更深入地思考新的现象。这种意愿就是加速思维过程的活动性和推动力。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时,就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这一目的出发,在研究平面镜“反射”这一性质时通过有梯度的探究活动,来点燃其思维的火花 。
探究活动以“点亮绿灯”导入,教师在黑板上贴红绿两个圆形卡片,分别代表红灯绿灯,然后将光照向红灯,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在手电筒方向与位子不变的条件下,把照在红灯上的光也照到绿灯上。这一活动让学生很容易想到了用平面镜,从而初步感知用平面镜改变太阳光的路线;“照亮阴影里的小球”这个活动通过照亮较暗的地方的物体,明确了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暗箱寻秘”的活动告诉了学生:看到物体的科学本质是因为物体发出的或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接下来“看脑后头发” 的活动是利用平面镜两次反射,提升了操作难度,也是对反射更深入的理解;最后“隔物看人” 是通過看被障碍物挡住的物体,引起学生对反射角度的思考,从而实现了对知识的进一步拓展运用。这样教学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学生思维得到有效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按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设置有研究价值的情境和活动,让孩子能够“模拟” 类似科学家进行科学发现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科学思维的运用。
二、有意制造障碍,实现思维的深入展开
科学思维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因为—所以”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激起矛盾并解决矛盾,经历着“清晰—模糊—清晰”的复杂过程,从而达到的是一种思维的深入与明朗。
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铁钉生锈了》一课时的教学片段:
师:铁和铁锈有哪些不同呢?
生:颜色不同,我看到铁锈是有点红色的,而铁是白颜色的。
生:硬度不同,铁锈容易掰裂,而铁很硬。
生:重量不同。
师:重量不同,你怎么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呢?
生:找两块模样完全一样的铁和铁锈,然后称一称就行了。
师:很难找,是不是要用黄泥在铁锈上做一个模子,然后灌进铁水,冷却后,取出铁,再称称比较重量,我们还得找冶炼厂帮忙。有没有简单的办法?
生1:找一块铁块,然后平均分成两块,一块不生锈,另一块让它生锈,然后比较重量就可以了。
师:但是,还要切割,铁可不比纸张哦,要找专业工人帮忙。还有没有更简单的呢?
生2:找两个铁钉,重量一样的,然后让一枚生锈,一枚不生锈。这样方便多了。
师:还真是方便呢,这样大家都很容易做到了。
生3:老师,只要一枚铁钉就行了,先称出重量,记录下来,然后让它生锈,到锈蚀了,再称出这枚铁钉的重量,就能比较出来了。
师:这个方法更简便了。同学们真是厉害哦,原本复杂的方法,现在这么轻而易举就解决了。看来我们同学们的思维已经严谨了。
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冲突与碰撞,驱动着研究活动不断深入,并随着引导,学生的思维伴随着活动一步步走向深入,逐渐认识到事物现象后面的本质,思维呈螺旋式上升。
三、在科学探究中延伸科学思维
科学探究不是局限于一个科学概念、一节课、一本教材。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曾经说过:“每个人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着好奇和敬畏。”保持孩子的这种好奇心就成了老师的重大责任,而这种好奇心,往往是学生不断生成科学思维的摇篮。
在《冷水和热水》一课中有一个“让学生观察冷水在热水里受热发生了哪些变化”的教学环节,主要是关注冷水受热膨胀,体积变大,重量不变,沉浮改变的科学现象。这位教师处理得当:
师:由于水是透明的,不易观察变化过程,谁有好方法?
生:将塑料袋中的水染色。
师:对呀,这位同学很善于思考,会思考才会有进步。
(学生小组实验:将冷水袋放入热水杯中观察……只一瞬间,颜色消失了。)
学生惊叹起来,颜色变没了,真奇怪!
(“颜色消失之谜”出乎意料,也偏离了教学内容,但研究这个问题以他们的现有水平是无法达到的。不能重点研究,又不能置之不理。如何巧妙处理?)
师:颜色为什么会消失?你能有根据地推测吗?
生:颜色蒸发了。颜色被热水溶解了。钢笔水跑到热水中去了。
(对于这些猜想有学生马上给予了否定)
生1:不可能跑掉,小塑料袋是密封的。
生2:烧杯里的热水没有变蓝,如果跑出来不应该会变色吗?
师:看来我们一时还解释不清,我们还需要很多的证据。我们可以多做几个实验,也可以查阅资料或者咨询爸爸妈妈并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看谁能揭开这个秘密!
课后,学生纷纷找教师汇报。
生:我们发现黑钢笔水颜色变浅了。
生:我查阅资料发现,纯蓝钢笔水颜色不稳定,我爸爸把他收藏的笔记给我看,发现好多字迹不清了。
生:我们推测颜色消失与热有关,上网查到,“物质由微粒构成,遇热后特别活跃,很不稳定……”
钢笔水遇热颜色消失真的很复杂,涉及了很多知识,这是学生暂时无法理解的,但他们通过探究,收获的不单纯是书面的科学概念。一个探究主动意识的形成,一个探究方法的运用,对学生思维发展更有效,科学知识就是在不断发现中不断积累丰盈的。
抓住科学课堂每一个探究契机,还原科学的本质。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养成,带给学生的是探索科学未知世界的浓烈兴趣和不竭动力,使他们不懈地追求在科学求知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