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挖掘乡土教育资源

2020-06-01 10:12范萍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昆山学说童谣

范萍

昆山方言承载着昆山本地歷史文化。现在的孩子普遍不会讲本地话,昆山孩子也一样。对此现状我们寻找多种方法,发现利用昆山童谣来吸引孩子学说昆山话颇有效果。童谣与昆山话是两个不同的元素,让它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是昆山话,利用昆山童谣吸引孩子学说昆山话可谓一举多得。

一、心动——运用多媒体童谣课件学说昆山话

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地展示童谣中描写的情景,可以激发幼儿学说昆山话的兴趣。昆山原生态童谣的内容、词汇,现在的孩子已很难理解。我们借助多媒体技术中的图像、声音、视频,同步展现童谣中的事物,使得昆山童谣具备形象又可动、新颖又独特的特点。

比如童谣《一只蟹ha》:一只蟹八只脚,两只眼睛一个壳,两只钳头尖得不得了,夹牢啥人逃呀逃勿脱,逃勿脱。学昆山童谣前,课件展示眼睛、鼻子、嘴巴与四肢,老师用昆山话说几遍,然后出示昆山阳澄湖特产大闸蟹。老师点着蟹的部位念风趣的昆山童谣,孩子被诙谐的语言打动了,不由自主地跟着老师念起来,一边念童谣一边做动作。孩子念到逃不脱的时候,课件展示两只蟹打架、夹住对方的情景。孩子被有趣的词语有趣的情境逗得笑弯了腰,在愉悦的气氛中体验了昆山童谣以及昆山话的魅力。

二、情动——利用童谣游戏学说昆山话

民间游戏最能让孩子身心愉悦,最能激发幼儿学说昆山童谣以及昆山话的兴趣。语言本身具有音乐性,音乐性是指语言具有节奏感与旋律美。而昆山童谣以其跳跃、轻快的节奏感与旋律美吸引孩子,我们将其和音乐、节奏、游戏结合,激发孩子学说昆山话的兴趣。

三、主动——创新童谣学说昆山话

我们在传统的昆山童谣上面下功夫,借助多种手段、多种途径来创新,从而激发孩子主动地、积极地去发现、去欣赏昆山童谣的语言魅力。

(一)编童谣

1.利用民间游戏创编童谣

大班孩子爱玩跳竹竿与舞狮子、舞龙灯的民间游戏。我们抓住这个契机大显身手,创编昆山童谣,将游戏与童谣相结合,让孩子边玩游戏边念童谣,从而激发孩子学说昆山话的兴趣。

如老师为《跳竹竿》创编了昆山童谣:青竹头,两头空,两边两个小朋友,两头抓牢切瓜响。小朋友,排好队,一个跟牢一个跳。手脚并拢原地跳,手脚分开朝里跳,跳过两根又两根。听到从不远处传来的大班孩子欢快的昆山童谣声,听到昆山话的声音,大家就知道是我们班的小朋友又在跳竹竿舞了。又如《炒黄豆》: 炒,炒,炒黄豆,炒好黄豆翻被头。老师们变换豆子,炒完黄豆炒蚕豆、炒完蚕豆炒红豆、炒完红豆炒豌豆……

2.利用经典儿歌改编童谣

经典童谣是一种流传久远的民间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语音色彩,其内容幽默、有趣,形式丰富,深受孩子喜欢。我们紧紧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有的放矢地用昆山话演绎经典童谣,从而激发幼儿学说昆山话的兴趣。如经典儿歌《李小多》原词为:李小多分苹果,分到最后剩两个,一个大一个小,大个分给张小弟,小个留给我自己。下面是老师用昆山话改编的童谣:李小多,分苹果,分到后么来剩两个,一个么大,一个么小,大个分不得张小弟,小个挺不得我自家。

3.利用多种形式改编昆山童谣

昆山童谣有好几种版本,因为它是口头相传形成的,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地被修改被补充,这就是民间童谣最显著的特点。昆山童谣在口口相传中有的难以理解,我们就对一些童谣做了修改。如《大块头》原词为:大块头,吃饭呒清头,擦屎擦得灶前头。我们觉得原词不讲卫生,所以改了一下:大块头,吃饭呒清头,串来串去(kei)灶前头。

(二)猜童谣

谜语为大班孩子津津乐道,我们有选择地利用昆山童谣来让幼儿猜谜语,从而激发幼儿学说昆山话的兴趣。比如昆山童谣《大哥哥,山郎坐》:大哥哥,山郎坐(住),二哥哥,乡下掘田螺,三哥哥,买鸡否(fen)带秤,四哥哥,籴米否带箩。谜底分別为:猢狲,鸭子,黃鼠狼,老鼠,内容单调,较难激起幼儿的欣赏兴趣。但是,昆山童谣一字一拍,有板有眼、抑扬顿挫,读着读着很快让

幼儿发现了其中的妙趣。

(三)画童谣

昆山童谣和图画结合更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童谣的教学中应用较多。语言虽具形象性,但是画画更能将昆山童谣转换成直观的形象的事物,帮助幼儿欣赏。如昆山童谣《小人要唱小山歌》,幼儿因没有实际经验,不理解童谣里面夸张的修饰手法,给欣赏造成了困难。但是,孩子通过自己画画以后,边画画边与童谣联系起来,自然能感受原生态童谣表现的夸张诙谐的手法,激起了学习的兴趣。

(四)演童谣

语言美的表现方式,首选当然是“表演”。幼儿学了一些昆山童谣,自然有表现的欲望,我们就因势利导,鼓励幼儿大胆积极用昆山童谣表现自己。表演并非都是些简单的肢体动作,重在引导幼儿应用不同的语调、语速、语气,通过表演来表现昆山童谣独特的韵味。大班孩子自由组合,在课间、角色游戏、自由活动、饭后等非集体活动时间,三五成群抓着道具,嘴里念着童谣,有的加上丰富的肢体动作或者变换不同的语调语气,演绎昆山童谣。

(五)赛童谣

用比赛的方式可以提高孩子对昆山童谣及方言的表达欲望。比如老师出了个昆山童谣《摇船》的题目,请孩子自己来当评委,其他孩子一个个来念童谣。评委孩子为表演孩子的表现打分、点评。幼儿在这种类似综艺节目的攻擂比赛中,既能体验情感上的愉悦,又能在互相竞争中吸取别人表现的长处,取长补短。

总之,昆山童谣与方言的教育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发掘,要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从幼儿开始得到传承、弘扬。

猜你喜欢
昆山学说童谣
黄问琴与昆山腔传承考
《昆山记》版本初探
关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新思考
黄旙绰与昆山腔考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童谣里的童年
快乐童谣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江南“鱼米之乡”——昆山
马克思无产阶级解放学说的当代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