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一平 杨舒玲
4月28日,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最后一批共两名新冠肺炎治愈患者出院。至此,小汤山定点医院新冠肺炎患者全部“清零”,4月29日关闭备用。
马迎民,小汤山医院首席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擅长呼吸系统各类疾病。
2月1日,马迎民赴小汤山定点医院报到,负责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3月16日,小汤山医院正式启用后,成为北京市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4月28日,最后一批患者治愈出院,小汤山医院新冠肺炎患者全部“清零”,4月29日小汤山医院关闭备用。
令人欣慰的是,以马迎民为代表的小汤山1000多名医护人员在此次抗疫中严把筛查关,极大地缓解了首都机场筛查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的压力,成为首都抗疫方案的亮点。
17年前,小汤山医院在抗击非典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7年后,当新冠肺炎疫情扩散蔓延后,医院再次承担起疫情防控重任。如今,小汤山医院成功完成了筛查工作零漏检、医务人员零感染的“两个零”目标。
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马迎民,请他讲述小汤山医院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的独特作用。
记者:小汤山医院是3月16日正式启用的,但您早在2月1日就赶赴现场,请您谈谈最初的情况。
马迎民:2020年的春节非常特殊,武汉的疫情迅速影响全国。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北京防疫形势立即紧张起来。整个春节医生没有休息,北京朝阳医院西院的体检中心在大年初三被改成了发热留观病房。
2月1日,我接到朝阳医院党委书记张金保的电话,临时准备抽调我赴小汤山定点医院负责医疗救治工作。当时我很高兴,但也顾及家人担心,于是事先告诉他们可能会考虑启用小汤山医院。下午2时到小汤山报到,北京市医管中心召开了第一次会议。
记者:我们都知道,小汤山医院在非典之后、此次防疫之前是康复医院,这次用于防疫的筛查治疗,起初医护人员是否很忙乱?
马迎民:一开始并不知道工作抓手在哪里。2月2日在专班会议后召开了医疗救治组工作会,扑面而来的工作似乎熟悉,但又感觉找不到头绪。
仅仅两天,我们厘清了下一步的任务是什么,以及医生护士如何接收病人,包括病历书写、治疗措施、各种规章制度等。这些工作虽然都是医院的日常工作,但在小汤山不一样,因为小汤山医院过去是康复医院的性质,要改变为治疗传染病的医院,需要重新梳理。好在“小汤山精神”激励着我们,全体医疗队员很快进入工作状态,北京安定医院将还派了一位能干的医务处长来做我的助手,加快了工作节奏。
记者:随着国外疫情发展及回国人员增加,3月8日国家考虑启用小汤山医院。从开始定位到医护人员培训到接收筛查治疗,这个阶段如何度过?
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首席专家 马迎民
马迎民:一开始的定位是收治病人的医院。随着国内疫情的控制到位,这个任务不是很紧迫了,就主要作为培训基地来工作,培训是按部就班的,并不紧张。随着国外疫情发展,医院的任务发生了变化。从国外回来的人员中存在部分确诊的病例,医疗机构的压力增加了,要启用小汤山医院筛查病患。当时我们得到通知要接收筛查人员并收治确诊患者,准备时间只有一周,此后开始了疯狂冲刺。
首先,具备1500张病床的病区建设处于收尾阶段,要在一周里迅速完工。然后,我们有序接收整个病区,配备好医生、护士、设备等,要满足筛查人员入住的一切需求。我们用了3天时间将几千套设备都安置好。
第二,紧急征调医护人员,组织培训新来的医护人员。这包括防护服穿脱、熟悉病区路线、不要进入污染区、安置病床、患者用餐需求等,所有细节都在剩下3天里完成。
第三,验收中发现问题要与施工方沟通,所有一切都是同步进行。
从3月8日开始到16日启用,我们像在打仗。往往是上午培训医护,下午熟悉病区环境,让大家明白如何区分清洁区和污染区,医护人员、保洁人员、物业人员等都不能走错。晚上管理人员再开会,结束会议基本上都到了午夜零点。
大家每天在10栋病房楼的病区里工作,工程技术人员、医护人员、物资设备的运送安装人员交织在一起,没有休息的概念,没有固定的吃饭时间,一切都在为3月16日的紧急启动做准备。“英勇无百畏、科学求实、团结协作、救死扶伤”——17年前的“小汤山精神”是我们的支柱。
记者:3月16日医院正式启用,想必机场滞留的回国人员带给小汤山医院很大的压力。
马迎民:3月16日,小汤山医院开始接收机场旅客,第一天就接收了近50人。开始的一周,筛查人员已经过千,确诊病例24例,并且接转北京地坛医院2例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由于长期在后半夜休息,医护人员出现了严重的睡眠短缺状况,但我们心情愉快,因为我们是在从事救死扶伤的战斗。
3月19日23时半,我刚开完会,再次奔向病区。对讲机傳来吕一平主任的呼叫“马四百”。我以为听错了,吕主任又讲:“老马,我就叫你‘马四百了,今天要达到接收400人的水平。”这就是战时命令。我当时就和大家讲,虽然面临压力,但不能让回国的孩子们在机场等待。那一天我们的工作量达到了最高峰——接收394人。从此我们的微信群名字改成了“马四百”。
记者:一天筛查近400名病患是怎样一个状况?
马迎民:一般是一批来几十个人,从18时后持续到后半夜。一天接收400人筛查,得保证没有感染的人及时离开,因为第二天还要接收400人,当时压力在这里。
我们有1500张病床,原本一个房间2个病床,但是为了防止感染,需要一个房间一个病人筛查,具备700个病患的储备能力。每天要迎来送往三四百人,还要不出差错,医护人员压力很大,毕竟我们这里是筛查的“最后一公里”。
记者:筛查工作零漏检、医务人员零感染的“两个零”续写了17年前的小汤山传奇。这背后的艰辛努力是怎样的?
2003年抗击非典,小汤山医院主下“战功”,广受赞誉。
马迎民:一开始,只有北京地坛医院负责筛查机场回国人员的病情状况,工作量非常大,为此启用了小汤山医院。我们的确是有挑战的。第一,筛查速度要快,效率要高,一个人一个病房,离开才能再接收筛查人员。他们平均待在医院的时间为一天到一天半,有的需要查两次,要两天的时间。要告诉医生如何筛查甄别,比如,要甄别有些人的咽干是长途旅行造成的还是真的疾病。第二,结果要准确,不能将病患放走。我们制定了流程,明确哪些人需要两次筛查。在工作的过程中,还不断完善流程,保证筛查的效率。第三,细节要到位。1500张床相当于一个大型医院,征调的医护就有1000多人,还有些辅助人员。我们有专门的院感小分隊,保护医护人员不能感染。这些院感工作人员每天都在病房巡视,虽然不直接接触患者,但是作用很重要,这也是保证零感染的一个重要细节。第四,机制保证。每天至少有两次专家组巡视讨论的机制,基本上我每天都在病房。早上起来就去,忙到半夜。国际航班需要筛查的患者一般都在22时以后出现高峰,筛查人员到了病房,护士要立刻采样、抽血。检验人员24小时在岗,结果是阴性的安排离开,离院去哪里,谁来接都要考虑到。20时到21时开会,然后再去病房,回到寝室一般已经是凌晨1时到2时,这个状况持续了半个月,后来随着国际航班的落地不限制在北京,才缓解了压力。
北京小汤山医院2020年3月16日再次启用,主要用于境外来(返)京人员中需筛查人员、疑似病例及轻型、普通型确诊患者治疗。图为4月28日,医护人员在患者出院后,清理病房。
记者:请谈谈小汤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马迎民:吸取武汉中医治疗的经验,医院把确诊病例统一集中在B区进行救治,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突出中医药特点。临床发现,有一半以上的确诊患者对中医完全不了解,而大家在了解中医药之后,都表示非常愿意接受中医治疗,并对疗效表示认可。中医治疗以汤药为主,根据病情辅助耳豆、穴贴、拔罐、经络、八段锦等治疗和康复手段。
我们抽选临床救治经验丰富的医疗、院感人员组成中西医双专家组,每日研判患者病情,明确治疗方案。在筛查时也做到中西医结合,因为这些孩子旅途很疲劳,又是在机舱这样一个密闭的空间,所以需要尽快调整。调整准备的也是中药。
最后10天仍然有9名患者的病毒核酸检测难以转阴,我们仍坚持中西医结合的办法,调整中药方剂。最后3天所有患者的病毒检测都转阴了,大家都兴奋不已。
记者:确诊的病人大多是20多岁的学生,他们的心理会排斥吗?谈谈治疗中的心理干预。
马迎民:从国外回来的留学生,年龄在二十四五岁的居多,往往路途遥远,有的加上中间转机要花20多个小时。这种情况下,他们普遍很焦虑,会出现筛查时疲惫、确诊后沮丧的情况。我们在启动医院之初就配备了心理医生。举例来说,有的病患认为自己没事,不愿意进病房;有的筛查时不配合;还有的不肯服药物治疗;更多人失眠……对各种情绪,心理医生都要疏导。
医院设置了精神心理组,由安定医院支援专家组成,负责包括医护人员在内的全院心理治疗工作,提供心理舒缓音乐疗法,24小时随叫随到。心理调查结果显示,医院医疗团队心理压力得分都在阈值以下,整体状态非常棒。
记者:北京世纪坛医院党委副书记陈静说,大家碰到疑难病例,首先想到的就是马迎民。作为坐镇小汤山医院的首席专家,您的压力大吗?如何解决?
马迎民:压力确实很大。例如这个病人究竟是再检查还是放回社区,医生有时拿不准,这样的人员每天最多可达到五六十个,所以我每天要巡视病房,随时和医生商量。有个病人做了CT确诊是肺炎,但是核酸检测是阴性,这种病况会反复,不能放走。有个病人到第6天才查出核酸检测是阳性,这样的患者会定为疑似,什么时候解除观察?这些都是我需要一一面对的问题。
记者:谈谈您家人的支持以及您现在回到朝阳医院的打算。
马迎民:家人有大局观,都很支持。我家里4个老人,有2个是癌症患者,也很感谢他们的支持。
未来要面对的是医疗秩序的恢复。现在既要防控疫情,又要满足日常群众的医疗需求,这是目前的压力。为满足外地回京人员的治疗需求,工作要和防疫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