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正确的胜负观及其教学建议

2020-06-01 08:07朱丹阳李启迪
体育教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体育比赛体育教学

朱丹阳 李启迪

摘  要:“体育课程与学生的胜负观联系起来”是体育课堂教学有关体育品格教学目标具体化的一个探究过程。本文通过对正确的胜负观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讨论了体育课程教学中学生正确的胜负观内涵:具有竞争意识,敢于竞争;正确对待自我与他人的宽容态度;勇于承担责任;善于改变,学会改变。根据以上特点提出了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正确胜负观的教学建议:结合体育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比赛情景;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合理分组比赛;调整比赛难度,关注自身表现;抓住育人时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品格;胜负观;体育比赛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正确的胜负观是体育品格所涵盖的重要的一个方面,体育课程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正确的胜负观[1]。然而,在目前的中小学体育学习或比赛中,我们常发现一些青少儿学生存在着“好胜心过强”“只想赢”“输不起”的心理状态。胜利者骄傲自满,忘乎所以,而失利者一旦不能获胜便烦恼丛生,意志消沉,甚至将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迁移到学习生活中,无法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青少儿学生身心发展尚不成熟,他们面对胜利与失败、挫折之间辩证的、相互转化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需要时间与实践的长期磨炼。体育教学比赛是锻炼学生处理自我与他人功过的最好场所,因为比赛活动本身就是以胜负告终的,且胜者少、负者多[2]。那么,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合理安排才能让学生在成功与失败的过程中成长?带着这个问题与难点,本文对“正确的胜负观”的含义、影响因素及其教学建议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的育人价值。

二、“正确的胜负观”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

(一)“正确的胜负观”的内涵

根据词典所解释的含义,所谓“观”是指对事物的看法、认识。“胜负”解释为:(1)胜利或失败;(2)结果,结局。正确的胜负观,即指人们对胜败、输赢结果的一种正确的认识与看法。“胜不骄,败不馁”“参赛比取胜更重要”“不以成败论英雄”,这些前人对胜利与失败经验的深刻凝练,正是“正确的胜负观”的具体表现形式。結合体育课程教学特点,笔者认为青少儿学生所需要具备的“正确的胜负观”,应具有以下几层含义。

1.具有竞争意识,敢于竞争

在学校里,我们常发现一些青少儿学生太过于“佛系”,对胜负总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还有一些学生从小被父母过度操持与保护,敏感脆弱,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力,害怕因为“输”所带来的失落、遗憾、被嘲笑等情绪。因此,“正确的胜负观”首先就要求学生具有竞争意识,面对比赛中的困难与挫折,能够克服胆怯、懦弱心理,敢于竞争。

2.正确对待自我与他人的宽容态度

青少儿学生能够正确地对待体育考试和比赛成绩。面对一时的胜利,能够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贬低对手,争取保持好成绩;面对暂时的失利,能够“平常心”,不抱怨队友,认真总结反思,争取下次取得好成绩。简而言之,即胜者不骄,败者不馁。

3.勇于承担责任

尤其体现在篮球、足球等团队项目中,由于在比赛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场上位置,承担着相应的职责。面对比赛中的失误或结果的失利,学生能够不推卸责任,虚心接纳教练或队友的批评与建议,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4.善于改变,学会改变

面对失败的结果,学生仅仅是承担责任仍不够,还要反思、接纳自己的不足,能够积极主动与队友、教练沟通,改变自己,争取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而不是自以为是,一意孤行。

(二)影响学生“正确的胜负观”的因素

影响学生“正确的胜负观”的因素很多,既有内部因素,又有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方面:首先,学生的气质差异。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面对比赛胜负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譬如,抑郁质的学生,不太容易能接受一时的失败或挫折。其次,学生的年龄。年龄较小的学生,由于身心各方面不太成熟,在比赛中落败或落后于别人时,情绪会更不稳定。再其次,学生的动机水平。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并不是成正比的,二者成倒“U”形关系,存在最佳动机水平。如果青少年学生面对比赛动机水平过高,情绪会更容易受到胜负结果的影响。同时,学生的期望价值以及运动归因能力也都会影响学生“正确的胜负观”。

影响学生“正确的胜负观”外部因素则有父母教养方式、教师引导、比赛情境、同伴交往、奖惩制度等。总之影响学生的胜负观因素众多,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切不可“一刀切”,应结合实际学情,合理设计教学或比赛。

三、教学策略

(一)结合体育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比赛情景

青少儿学生是否有正确的胜负观,若仅靠教师观察,是很难看出来的,但是通过体育比赛,学生在面对比赛胜负结局时的神情状态,就可以一目了然。然而,有些体育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并未考虑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有相应的教学情境去支撑。例如,教师制定了“培养学生正确的胜负观”的目标,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却没有“正确的胜负观”内容、形式与方法。体育课堂教学若没有竞赛活动,学生正确的胜负观也就无从培养,这样的教学目标也将最后落空。因此,我们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体育教材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在运动学习后期安排“教学比赛”,由于教学比赛具有胜负的结果,该结果相应地呈现了“输赢”的双方,有输赢定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3]。因此,教学比赛情境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胜负观”目标的必需,还要做好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的有效衔接,避免教学目标的空洞现象。

(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合理分组比赛

在体育教学比赛中,致使学生之间产生胜负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体能、技能、配合等方面的差距。教师在设计教学比赛时可采取同质或异质的分组方式,例如,对于实力较弱、自卑、敏感的学生,教师应安排实力接近的学生与其竞争,让其在触手可及的胜利面前有获胜的希望,从而不断挖掘自身潜力,突破自己,体验获胜的成就感,激发其竞争欲望。对于“好胜心过强”“输不起”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他们与成绩稍具优势的学生竞争,让他们在不断的胜负中历练,进而引导学生逐渐看淡胜负,令其明白“胜败乃兵家常事”,一次的成功算不上什么英雄,一次的失败也不代表是弱者。

(三)调整比赛难度,关注自身表现

体育比赛中,常会有学生表现得不自信或骄傲自满,教师可以加大自身干预,通过修改比賽规则、调整难度等手段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胜负观。例如,对于那些敏感脆弱、害怕输、缺乏自信的学生,教师可通过修改规则,降低一些难度,帮助其体验胜利的喜悦。例如篮球3对3比赛中,教师在均衡比赛双方实力的基础上,规定每队实力最强的学生投篮命中得1分,实力一般的得2分,实力最弱的得3分。通过团队的比赛,实力较弱的学生不仅有更多的投篮机会,还勇于去投篮,关注自身为团队所作出的贡献,体验到比赛胜利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其竞争意识。对于赢得比赛易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提高比赛的难度让学生体会一下输的滋味,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自身的不足并激励他不断进步。

(四)抓住育人时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

体育教师应时刻观察学生的不同表现,尤其要重视赛中和赛后学生的心理状态,并适时捕捉机会进行育人。一般来说,学生的情绪会随着比赛的走向或结果产生一定的情绪波动。例如,胜利者得意忘形,嘲讽、贬低对手;失败者心情郁闷,埋怨、责怪队友。教师切不可对学生的情绪表现视而不见,要及时调整学生的情绪。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采用组内和组间互评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胜利”与“失败”的原因。既要求“胜”的学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又激励“负”的学生认真分析失利因素,迎头赶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胜负观。避免学生对“胜负”盲目的悲观或兴奋,同时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尊重观众和裁判,感谢裁判、工作人员的付出。总之,比赛活动中学生因为胜负产生不利的心理影响时,教师一定要及时引导学生调整心态,从客观角度去分析,及时帮助学生走出因胜负产生的心理困境。

四、结语

比赛有胜负输赢,学生心理亦有喜怒哀乐的不同变化。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学生面对胜负所产生的不同心理,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适时的方法对其进行积极的正向引导。培养学生 “正确的胜负观”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还是一个崭新的主题,需要进一步的理论深化研究,更需要体育教学的实践与验证。

参考文献

[1]尹志华.论核心素养下体育品格与体育品德的关系[J].体育教学,2019,39(12): 4-7.

[2]李启迪,齐静,王章明.体育教学“体育品德”目标的评价内容体系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9,42(8):131-137.

[3]邵伟德,陈永倩,齐静.何为体育品格及其教学建议[J].体育教学,2019,39(12): 8-9.

猜你喜欢
体育比赛体育教学
老年人观看体育比赛有助于消除抑郁情绪
老人看体育比赛可减少抑郁情绪
高校学生体育比赛与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建设研究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数字媒体时代期刊如何进行体育比赛的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