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打造有温度的高中历史课堂

2020-06-01 07:57葛东华
教育界·中旬 2020年5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中历史温度

葛东华

【摘要】为了贯彻立德树人的目标,高中历史课堂可以用有温度的历史事件、人物和语言,从现实性、平视性和内生性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内化学生的素养和行动。文章以高中历史 “开创外交新局面”一课为例,阐述了如何打造有温度的历史课堂。

【关键词】 立德树人;温度;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学科的课堂,过于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掌握,专注于解题技巧,着眼于应试的角度,缺乏感悟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温度,易死板和僵化,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内驱力。打造有温度的课堂,就是要刺激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的感情,内化学生的素养,驱赶僵化的思维和沉闷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温情,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展现有温度的历史事件

在高中历史必修一“开创外交新局面”的教学中,笔者选取了一段中国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电影资料,电影资料的背景音乐和场景富有感染力,通过电影背景音乐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事件的转机,使学生身临其境,学生的心境也会跟着发生改变,从一开始就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选取著名的照片《乔的笑》,让学生围绕这张照片展开讨论:乔冠华在什么场合开怀大笑?为什么开怀大笑?“笑”的含义又是什么?

照片中的“开怀大笑”很有感染力,表达了较强的喜悦兴奋之情。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席位,国际地位得以提升,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以及冲破国际反华势力的重重阻挠,最终取得成功的喜悦。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和努力,面对国际反华势力的阻挠,其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坚定的意志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学生要体会到只有付出努力,取得成功后,才能品尝到胜利的喜悦。

二、关注有温度的历史人物

在讲述新时期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时,选取在维和行动中牺牲的烈士申亮亮的事迹,让学生感受英雄的温度。

材料:2016年6月1日凌晨,中国赴马里维和部队营区遭遇恐怖分子汽车炸弹袭击,一辆载有500多公斤炸药的汽车,冲向维和部队营区。正在岗哨警戒执勤的申亮亮立即发出预警信号,引导后方部队隐蔽。汽车爆炸的瞬间,申亮亮奋力将战友推离岗楼,29岁的他不幸牺牲。生命中的最后37秒,申亮亮没有撤离现场,而是用生命换回了战友的平安。

学生讨论回答:在申亮亮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如何看待中国参加维和行动?

【教师总结】

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军人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中国参加维和行动,是在联合国的授权下进行的,体现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维护联合国宗旨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崛起,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这就需要我们用更加积极的眼光和心态来拥抱这个世界,不能再故步自封,我们要承担力所能及的世界责任,这是时代赋予中国的责任。在此过程中必然有付出乃至牺牲,但中国人民和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必將铭记他们的名字。

引申的问题: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面对死亡时,申亮亮毅然选择了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其战友,是重于泰山,是人性的光辉的体现。人生不一定都要轰轰烈烈,但要有价值,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有价值、有贡献,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做好平凡之事,做好力所能及之事,这也是生命的意义。

三、沉浸有温度的语言魅力

教师展示周恩来总理在机场欢迎尼克松访华的照片,请学生结合国际背景,设计两人握手时的对话。让学生转变角色,激发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回答主要集中在了:我们终于进见面了;我们好不容易见面了。思维主要强调了中美外交取得突破的困难。

教师出示对话内容。

周恩来总理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二十多年没交往了呵!”

尼克松总统说:“我是跨越太平洋与中国人民握手。”

仔细品味历史伟人的语言魅力。学生的课堂讨论非常活跃,都能注意到“最辽阔”“握手”等词。

“最辽阔”既说明中美在地理位置上的距离之远,又暗示中美之间分歧之大。“伸过了”既表示尼克松总统冲破了阻碍,同时也赞赏尼克松总统在改善中美关系上做出的贡献。

“与中国人民握手”最有意思,暗示美国承认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也即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为后期的外交谈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两句简短的外交语言,蕴含了极其丰富内涵,这就是魅力所在,使学生感受到了伟人的气度和风采,沉浸于伟人语言的魅力。

四、内化有温度的自身素养

有温度的历史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历史的时空里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内化为自身的素养,就是能够提升自身的正能量值,转化为正能量行动力。通过以上的课堂实例,要做到内化为学生有温度的自身素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现实性

历史课堂上的故事、史料具有过去性,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两者根本不在同一时空,强求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确实强人所难。故现实性就显得尤为迫切。例如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时,出示下图并说明:这是一名负责火车站执勤的战士,他的任务就是负责火车站的安全,在执勤的时候,遇见了上次见面是什么时候都忘记的母亲,由于太久没有见到儿子,母亲早已哭成了泪人,岗位战士只能眼含热泪,却不能离开半步。

用当今之事、身边之事、真实感触之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也更贴近学生,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和中国军人忠于职守的精神深深地映入学生的脑海,这样的课堂教学肯定比单纯地展示文本材料更深邃和有意义。

2.平视性

历史课堂中的故事、史料往往是有关伟人的,许多学生对此代入感不强,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在课堂上引入以下材料。杭州的“80后”外卖小哥雷海击败北大硕士夺得《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决赛冠军。雷海在打工期间,不论工作有多忙,时间多有限,他从不放弃对“诗与远方”的向往,挤出时间读诗歌、背诗歌。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外卖小哥的身份,就丢失了对诗歌的热爱、追求,而是坚持不懈,倍加努力,继续着诗歌的梦想。

从材料中不难看出,如果自己也能像那样有“诗与远方”的渴望,倍加勤奋努力,坚持不懈,同样有可能收获一份不俗成绩。故要借用平凡人的励志故事,平凡人物的人生追求,把学生与平凡人物放在同样的水平线视角上去观察,去体悟,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3.内生性

教育学家认为,学生不是简单的知识容器,不可以像倒水一样把知识灌进学生的头脑中。我们的历史课堂育人,就是让学生学习历史人物的精神,让学生能够总结如艰苦奋斗、勤奋好学、忧国忧民的精神等等。但这是不是意味着已经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素养呢?非也。回答是一回事,做到是另一回事。要知行合一,就必须解决学生的内生性问题。内生性就是要挖掘学生内心中的优秀品质。王阳明说“要致良知,做到知行合一”。打造有温度的课堂就是要先让学生能致良知,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学习,充分讨论,充分反思,充分发掘内在的优秀品质,得出感悟,才能知行合一,付诸行动。学生在言行上的微小改变,也是巨大的进步。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将来的命运。”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把立德树人的目标贯彻课堂的始终,就要打造有温度的课堂,让学生沉浸其中,把历史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养和行为。

【参考文献】

[1]柳向阳.家国情怀:高中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根[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14).

[2]范丽玲.高中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养途径初探[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02).

[3]林德田.家国情怀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天下情怀[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7(09).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高中历史温度
一张票的温度
停留在心的温度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测个温度再盖被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