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人们从更广的历史视角来看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的历史地位与历史贡献,即跳出广西地域和穿越历史时空来考量,就会更为客观地给出足够的历史厚度以及理论的高度、广度和深度。文章意在从全国革命根据地斗争史以及中国共产党建党近100年和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大历史视角,对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的历史地位与历史贡献进行新的认识和陈述,即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富有深远的历史影响与意义。
关键词: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历史地位;历史贡献;新视角
中图分类号:D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20)01-0011-09
对于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的历史地位与历史贡献问题,早已有不少专家学者(也包括笔者本人)作了研究概述。但如果我们从更广的历史视角来看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的历史地位与历史贡献,即跳出广西地域和穿越历史时空来考量,亦即放到全国革命根据地斗争史中以及中国共产党建党近100年和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历史中来考量,就会更为客观地给出足够的历史厚度以及理论的高度、广度和深度。笔者在此,意在从全国革命根据地斗争史以及中国共产党建党近100年和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大历史视角,对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的历史地位与历史贡献进行新的认识和陈述,并寄希望以此与各界各方同仁共同探讨和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一、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
从宏观总体上看,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及其所创建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斗争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从微观具体而言,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中的重要历史地位主要凸显在以下五个方面①。
第一,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是当时全国瞩目的革命根据地。1927年中国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革命,相继在全国领导发动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平江起义、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等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到1930年夏,先后在湖南、江西、湖北、河南、福建和廣西等16个省300多个县创建了10多块革命根据地,总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500万人,红军约7万人②,连同地方革命武装共约10万人[1]。其中邓小平等在广西领导的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所建立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就拥有20多个县、面积5万平方公里、人口150万人③、正规红军近1万人[2]324。由此可说,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是全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瞩目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与此同时,据不完全统计,十年苏区时期(1927-1937年)全国有16个省300多个县建立了人民政权,有的叫“苏维埃政府”,有的叫“工农兵政府”,还有的叫“革命委员会”,虽然名称不同,但实际上都是红色政权。但就全国而言,苏区的面积很小(20万平方公里),只占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百分之二。显然,在这一视角下,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所建立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也彰显了其在全国革命根据地中的地位。还必须指出的是,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创建红七军、红八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是在反对和纠正“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倾向的斗争中建立壮大起来的,为中国革命斗争提供了许多新鲜经验。比如,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是邓小平抵制党内“左”的干扰,与掌握广西军政大权的国民党左派军人俞作柏、李明瑞重建革命统一战线后的有利条件下建立起来的,这一实践回答了党的六大以后没有解决好的正确对待中间阶级的方针策略问题,为党的统战工作提供了新鲜的经验。还有力地回答了党的六大以来没有解决好的革命动力和党的军事发展重点方向问题,实践、丰富、印证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实践,为党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新鲜的经验;掀起反帝斗争高潮,为全国革命根据地反帝运动谱写了新的篇章。
第二,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跳出广西地域来看,百色起义、龙州起义不仅推动了广西革命斗争走向高潮,而且还有力地支援了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斗争,极大地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笔者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有的党史学者认为在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前后,井冈山革命斗争处于极为艰苦时期,甚至主力撤离了井冈山根据地,为此质疑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对井冈山革命斗争的支援作用。然而,正是井冈山革命斗争处于这种极为艰苦的时期,越是彰显了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对其支援作用。正如当时的中共中央就充分肯定百色起义“在全国政治上同样具有极伟大的意义”[3]439。跳出广西地域来看,这种支援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1929年12月-1930年2月,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创建红七军、红八军,建立了壮、汉、瑶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各级工农民主政权,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新军阀在左右江地区的反动统治,有力地支援了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斗争。二是1930年春夏,张云逸、李明瑞等率领红七军主力3000人在黔桂边游击,何家荣、袁振武等率红八军第一纵队1000人在滇、黔、桂边游击,扩大了红军的政治影响,在客观上支援了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斗争。三是红七军从1930年11月-1931年7月奉命北上,历时近9个月,行程7000里,转战桂、黔、湘、粤、赣五省,经历大小战斗百余次[4]179,沿途打破敌人的围追堵截,牵制了桂、黔、湘、粤、赣五省的国民党兵力,在客观上支援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二次反围剿。四是1931年7月红七军与中央红军会师后,编入红三军团,直接投入到第三次反“围剿”斗争中,参加了莲塘、方石岭、老营盘等主要战斗,为反“围剿”的胜利作出很大贡献,得到了中央领导和红三军团首长的高度评价。其中红三军团彭德怀军团长在庆祝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大会上称赞红七军是“猛如虎,精如猴”[4]180的英雄部队。五是红七军主力远征北上后,新桂系军阀联合黔军、粤军不断派出大量兵力向东兰、凤山等地大举进攻。韦拔群、陈洪涛带领红七军第二十一师(后称右江独立师)和右江革命根据地群众打退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军事进攻,为保卫和巩固右江革命根据地,发展人民武装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客观上支援了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斗争,尤其是牵制了黔军、粤军对参与井冈山第二次军事围剿的力量。
第三,百色起义、龙州起义胜利是我们党在民族地区的一面光辉旗帜。广东、广西、湖北、江西、云南、四川等南方少数民族积极参加了第一次大革命运动,推动了民族地区的革命斗争发展,从而引起了我们党的重视。对此,在大革命失败后,我们党相继派遣了贺龙、周逸群、邓小平等一大批干部到民族地区相继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但由于受“城市中心论”的影响多数没有成功。邓小平等在左右江地区创造性地制定和实施民族团结政策措施,为胜利发动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创建革命根据地奠定了群众基础,各民族团结奋斗是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取得胜利之基。需要指出的是,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全国革命根据地中,境内聚居有少数民族的主要有海南琼崖(黎族、苗族等)、闽东(畲族、苗族等)、湘鄂川黔(土家族、苗族、侗族等)、西北(回族、羌族、东乡族等)和左右江(壮族、瑶族、苗族等)等革命根据地。当中除了琼崖革命根据地外,其他几个聚居有少数民族的革命根据地,都是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创建之后建立。同时,这些革命根据地内所聚居的少数民族都不是主体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黎族和畲族,也只分别在琼崖革命根据地和闽东革命根据地中占10%和5%,汉族分别占90%和95%;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中的少数民族则占90%,汉族仅占10%,其中壮族④是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主体民族,人口占85%[2]325。由此可说,邓小平等在广西领导发动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的胜利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壮大,是我们党在民族地区树起的一面“工农武装割据”光辉旗帜,谱写了一曲壮、汉、瑶等各族人民团结战斗的胜利凯歌。
第四,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是实践毛泽东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重要阵地。1927年10月毛泽东总结敌强我弱的革命经验,率领连连受挫的湘赣边秋收起义部队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井冈山进军,开展工农武装割据运动,开辟了我们党领导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现了党的工作中心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变。邓小平等在广西领导发动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创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就是对毛泽东井冈山经验的创造性运用,实践和丰富了毛泽东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邓小平等在俞、李反蒋失败后,摒弃和突破了“城市中心论”框框的影响,果断地把我们党掌握的革命力量迅速转移到左右江山区,借鉴井冈山革命经验开展工农武装运动,创建了广西红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这一伟大创举实践和印证了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的正确性。二是邓小平等选择以工农群众基础较好的左右江山区为起义地点,把军事革命斗争同党的伟大工程、政权建设、民族工作以及土地革命等有机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促进,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因此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壮大,并成为当时全国瞩目的革命根据地,极大地推动了全国土地革命形势向前发展,无疑实践和丰富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三是毛泽东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极其艰辛,不但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没有现成答案,而且当时我们党内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强大势力,同时还时时受到共产国际方面的阻力和干扰,为此在1935年1月遵义会议以前⑤,毛泽东的“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变”的全新思想并没有被全党所接受,党内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城市中心论”。所以在百色起义前后,中共中央和广东省委都指示广西党的工作中心要放在南宁、柳州、梧州三大城市,1929年9月上旬的广西党代会也因此强调“一切工作的布置必须向政治中心城市推动”。由此可说,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的胜利和红七军、红八军以及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是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战略思想的胜利以及在广西的光辉实践。
第五,领导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是伟人邓小平革命光辉历程起点。邓小平在青少年时代相继赴法勤工俭学、赴苏联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1926年底回国后,先后到冯玉祥部军校工作、汉口和上海中共中央机关工作,担任党中央政治秘书、秘书处处长(长期以来一些党史军史论著中误说成中共中央秘书长,笔者经过综合考析,实为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处处长⑥)。1929年8、9月(长期以来一些党史军史论著中存在多种误说,笔者经过综合考析,实际是当年8月底中央决定派邓小平到廣西领导革命工作,9月初到达广西⑦),以中共中央特派员身份从上海到广西领导中共组织的全盘工作,成功举行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创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这是邓小平第一次作为一个地区最高领导者独立领导区域革命斗争,是他投笔从戎的光辉历程的起点,由此逐步走向全国的实践场所指挥千军万马,至新中国诞生并成长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与此同时,邓小平在左右江地区创建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践和丰富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他实践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重要阵地;邓小平在广西创造性地对国民党左派军人俞、李开展统战工作,突破“城市中心论”框框的束缚,发动百色、龙州起义创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并依据革命形势在右江地区和左江地区分别创建苏维埃政权和革命委员会,闪耀着实事求是思想光辉,是他实事求是思想理论形成的发祥地;邓小平在广西发动百色、龙州起义,创建了为全国所瞩目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为广西和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历史贡献。由此可说,在广西领导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和创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斗争,是一代伟人邓小平光辉革命历程中的第一个重要里程碑。正如邓小平自己所说:“二十五岁领导了百色起义,建立了红七军。从那时开始干军事这一行,一直到解放战争结束。”[5]
二、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
从宏观总体上看,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及其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斗争,开创了广西革命斗争的新局面,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对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从微观具体而言,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的重要历史贡献主要凸显在以下四大层面⑧。
第一,军事斗争的革命实践作用。邓小平等领导的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是继南昌起义、湘赣边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之后,我们党独立领导的又一次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武装起义,是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军事斗争革命实践作用。一方面,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新军阀在左右江地区的反动统治,有力地支援了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开创了广西革命的新局面。这主要体现在创造性地开展统战工作、果断地把左右江山区作为广西革命斗争的立足点、开辟了创建人民军队新途径、创造性地开展右江地区党的建设和革命政权建设工作、创造性地开展民族工作和土地革命等五个层面(也有的学者认为具体地表现在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统一战线工作、党建工作、军事建设、土地革命和民族工作六大方面的创新,但笔者对这一说有着不同看法⑨)。其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进行革命斗争,搞好统战工作是取得革命胜利的可靠保证;把广西武装革命斗争转移到左右江山区突破当时党内的“城市中心论”框框,是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战略思想的胜利;邓小平在右江革命根据地制定颁布《土地法暂行条例》,其内容比《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更丰富、更具体。另一方面,百色起义建立的右江革命根据地与相继建立的左江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5万平方公里、150万人口、武装力量愈万人的为全国所瞩目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其中百色起义就得到当时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充分肯定:“在全国政治上同样具有极伟大的意义”[3]439,“全国范围内最有组织最有意识的一次兵变”[3]439。作为百色起义重要组成部分的龙州起义,更以其独特的鲜明的反帝斗争特点彪炳于世。龙州起义前后,法帝国主义者同广西反动势力相互勾结仇视革命,多次逆行干扰和破坏左江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活动,龙州地区人民在邓小平、中共左江特委和红八军军长等直接领导下,1930年2月10日(长期以来一些党史军史论著中误说成2月19日)⑩进行了英勇的反帝战斗。这一反帝斗争对当时全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起了很好的影响,得到了当时党中央的肯定和党的报刊的称赞:“是很正确的策略,很伟大的工作”[4]150,“已经做了国民党军阀数十年所不能做所不敢做——不是,实在是所不愿做的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之反帝国主义政纲。”??[6]
第二,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邓小平等有组织有计划地率领革命军队进军左右江少数民族地区与农民运动相结合,在分兵围歼各地豪绅团局和摧毁国民党政权之后,从容不迫地先后领导发动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创建红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这种武装起义方式,不仅有别于以中心城市为革命立足点的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和安徽阜阳“四·九”起义等,而且还有别于先在中心城市举行起义而后向农村进军的湘赣边秋收起义以及依靠农民武装逐步发展成立红军的横弋起义等。可以说,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壮大,既是对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继承,又在实践中丰富发展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涵,对毛泽东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和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这主要体现在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两个方面:在革命实践方面,如前所述是实践毛泽东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的重要陣地,实践和印证了毛泽东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的正确性。在理论探索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发展做出了重要理论贡献。如重建革命统一战线、开创革命根据地建设新模式等丰富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理论的形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开辟建立新型人民军队的新途经、创造武装起义新形式、初步总结了战略战术原则并提出了避实击虚新思想等,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把土地革命与党的民族政策结合起来,尤其是把反帝斗争与建立工农民主革命政权结合起来,为毛泽东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增添了新内容。还必须要指出的是,邓小平等领导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时期是毛泽东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初步形成时期,无疑这一理论贡献极为重要。
第三,对党的民族政策理论的实践与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在这一层面的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是党在民族地区树起的一面“工农武装割据”光辉旗帜(上文已有论述,在此不再陈述)。二是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是党的民族团结政策形成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早在百色起义前,邓小平就指示右江地区党组织派出严敏等得力干部到东兰县协助韦拔群制定和颁布《广西东兰县革命委员会最低政纲草案》,强调党的民族团结政策,并对瑶族群众的各种权利作了明确规定,成为根据地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依据。在发动百色起义创建右江革命根据地后,在邓小平的领导下,红七军前委、右江特委和右江苏维埃政府在总结韦拔群领导东兰、凤山的民族团结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又先后制定了比较正确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地区的土地革命政策。比如,保护民族工商业,实行苏区壮、汉、瑶、苗等各族人民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教育等方面一律平等主张,使党的民族平等主张和民族团结政策在右江革命根据地付诸实践。应当指出的是,在长征之前,从总的来讲,我们党的民族纲领和政策并没有完全真正付诸实践??。毫无疑问,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民族团结政策是党的民族团结政策形成的重要策源地之一,在党的民族团结政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三是制定并实践和丰富了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理论。左右江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历代反动统治阶级的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和民族分化政策,使得左右江地区的各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在发动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前后,亟待采取民族团结政策措施,促进左右江地区各族人民的空前大团结,为壮大革命力量和巩固革命政权贡献力量。为此,邓小平等在创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实践过程中,采取了把开展党的民族平等政策的宣传教育与民族党员干部开展工作结合起来、把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团结政策与开展土地革命相结合、多途径教育培训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切实提高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地位、把阶级性与民族性结合起来等五大措施,为胜利发动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和巩固发展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强大的群众基础。可以说,各民族团结奋斗是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取得胜利之基。所以,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对党的民族团结政策的有益探索,引起了当时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
第四,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在这一层面的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实事求是开展统战工作思想初步得到实践。邓小平等依据广西的实际,不囿于共产国际和党内“左”倾错误干扰,正确分析和对待民族资产阶级,卓有成效地对主政广西的国民党左派军人俞作柏、李明瑞进行统战工作,重建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推动广西革命形势蓬勃发展。这相对于当时的中共中央和中共广东省委要求广西加紧同俞、李进行斗争的指示,是冒着政治风险却闪耀着实事求是的思想光辉。二是实事求是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思想初步得到实践。邓小平等依据中国特别是广西的实际,借鉴井冈山经验,扬弃俄国十月革命“以城市为中心”的模式,突破了当时党内的“城市中心论”框框,正确选择左右江山区为广西革命立足点,成功领导发动百色、龙州起义创建红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实现了广西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到农村的战略转移,形成了广西革命武装斗争的新高潮。这相对于当时的中共中央和中共广东省委要求把广西党的工作中心放在南宁、柳州、梧州三大城市指示,同样是承担着政治风险却再一次闪耀着实事求是的思想光辉。三是实事求是建党思想初步得到体现。邓小平到广西后,客观地分析了广西革命形势和党组织状况,并根据广西经济不发达,现代产业工人极少和民族成份多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和实施党的建设措施,开创了广西党的建设新局面。比如,利用统战合作的有利条件,迅速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壮大党的力量;在重视工运中发展工人入党的同时,还重视在农运、兵运中发展农民骨干和士兵积极分子入党;在左右江民族地区重视把少数民族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四是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比如,发动百色起义、龙州起义不搞统一进度,依据时机有先有后进行;建立革命政权不搞统一模式,根据不同的群众基础,在右江地区普遍建立苏维埃政府,在左江地区则建立革命委员会;土地分配不搞同一模式,分别采取“平分”“共耕”“没收豪绅地主反革命土地分给贫苦农民”等多种形式。
三、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富有深远的历史影响意义
从历史时空来看,邓小平等领导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创建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不仅对广西和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而且还产生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深远历史影响??。
第一,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创建的红七军、红八军在国内外播下了革命火种。一方面,在国内产生了多地域影响,即在广西、云南、贵州、湖南、广东、江西等6省的边界播下了革命火种。其中1930年春夏,李明瑞、张云逸、陈豪人率领红七军主力3000人在贵州、广西边界游击扩大政治影响;何家荣、袁振武等率红八军第一纵队1000人在云南、贵州、广西边界游击,也扩大了红军的政治影响。如贵州贞丰(今贞丰、望谟一带)地方实力派王海平就深受红七军、红八军的影响,思想上逐步靠近革命,为支持党的革命事业做了不少有益的事。他不仅在当时对何家荣的红八军第一纵队给与了接济,而且后来还给予了桂西红军游击队(百色起义红七军播下的革命火种[2]117)的支持,对中央红军长征过贵州北盘江潭龙一带时也给予了配合支持。1930年11月至1931年7月,邓小平、李明瑞、张云逸等率领红七军主力6000余人,北上途经广西、贵州、湖南、广东、江西5省,沿途宣传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火种,并策应中央苏区的革命斗争。1931年7月与中央红军汇合后,编入红三军团,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坚持斗争。还需要指出的是,百色起义还给居住在距离百色有200公里之遥的闭塞荒凉之地的西隆(今隆林各族自治县)苗冲送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曙光,极大地鼓舞了滇桂边地区的苗族群众的革命斗志,在苗族革命斗争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2]324-325。另一方面,产生了跨国界影响,即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给当时的安南(今越南)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和影响。安南与我国左右江地区毗连,广大的安南人民不但深受安南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而且还深受法帝国主义的压迫。在左右江革命斗争尤其是龙州起义和红八军的直接影响和鼓舞下,同我国左江地区毗连的安南人民曾经在1930年举行了工农革命武装起义。这可从1936年邓小平同在陕甘宁边区访问的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的谈话中得到印证:“龙州苏维埃与安南人有联系。安南人在1930年举行了工农起义。”[7]与此同时,左右江革命斗争也得到了安南人民的支援。其中龙州起义红八军一纵队在桂滇边游击过程中,途经中越边境时,就曾得到过安南革命党人的帮助。对于百色起义红七军的深遠革命影响,也曾得到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中央高度肯定,百色起义后,“使苏维埃人民革命的影响遍及两广滇桂(应为“贵”,笔者注),并突出国境予越南以影响。”[3]440
第二,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是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理论形成的发祥地。邓小平在领导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以非凡的革命胆略,把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央的革命指示精神,同广西革命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解决了不少艰难复杂的问题。如前所述,同俞、李在广西重建革命统一战线,邓小平实事求是的统战思想初步得到体现;把左右江山区作为广西革命立足点,邓小平实事求是地探索中国革命特色道路思想初步得到实践;依据广西革命形势、现代产业工人极少和民族成份多的实际情况,利用统战合作恢复发展党的组织、注意在农运和兵运中发展党员、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党员,邓小平实事求是建党思想初步得到体现;对发动武装起义创建红军不搞统一进度、建立革命政权不搞统一模式、土地分配不搞同一模式,等等,邓小平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尽管这些经验在当时未达到理论高度,但作为他开始独挡一面领导一个地区的革命实践来说,他的实事求是思想和创造性的工作作风,并非始于改革开放时代,早在他领导发动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的左右江革命斗争实践中,就已突出地闪耀着这一思想光辉,为我们党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新时期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提供了理论资源。
第三,百色起义、龙州起义造就了一批历史名人。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需要有一大批优秀的党员干部去宣传和贯彻落实,才能真正地将之转变成为人民的实际行动。在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开展革命工作,既需要培养一大批革命群众和党员干部,也需要培养一大批少数民族革命骨干。对此,邓小平等在领导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和创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斗争中,重视锻炼和造就了一代革命骨干,尤其是培育了一大批当地民族干部。据统计资料显示,在右江地区的百色起义初期,根据地有革命的工农民众20多万人,到1930年9月全盛时期,革命的工农民众达100万;在左江地区的龙州起义胜利后,其革命主体力量警备第五大队,由原来的3个营1000多人扩大到6个营2000多人。在此基础上,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累计培养了2000余名共产党员、数百名党政军群团干部(其中仅处级以上壮族干部,就有108名)、近10000名红军战士[8]。这些党员干部、红军战士是广西左右江革命斗争中的骨干力量和主体力量,其中经过7000里北上转战远征到井冈山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左右江红军,还为保卫中央苏区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左右江革命斗争中培养出来的党员干部和红军战士,还成为我国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斗争中的骨干分子和各级党政军领导干部。在他们当中还有许多人后来成长为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有2位原红七军、红八军干部成长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韦国清,其中邓小平还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有20位被授予共和国将军军衔,其中大将1名(张云逸)、上将2名(韦国清、李天佑)、中将4名(韦杰、冼恒汉、莫文骅、覃健)、少将13名;同时还有云广英、叶季壮、覃应机等18人担任省、部级领导干部??[9]。他们在治党、治国、治军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英勇顽强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还成为激励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第四,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积淀了名人文化资源。历史名人文化资源,从某个意义上说,是某一段历史的符号,是历史的积淀,是时代的见证,其背后的时代、生平、经历与故事是旅游体验最具价值的部分,是当地文化旅游的宝藏。有关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的史事、遗址、文物等,如红七军军部旧址、龙州起义纪念广场、韦拔群烈士故居等,构成了百色、河池、崇左乃至广西深厚与独具特色的名人文化资源。据2015年6月公布的普查统计显示,广西的左右江地区为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龙州县红八军军部旧址等7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七军军部旧址等8处为全国经典红色旅游景点,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旧址等47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色起义烈士碑园等10处为国家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328。新时代发掘和开发利用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名人文化资源,对于发扬优良革命传统、提高革命老区乃至广西的知名度,以及促进文化旅游发展,带动经济繁荣,都具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广西制定和实施了“2011-2015年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极力打造左右江、桂北、南宁等六大红色旅游区,促使红色旅游业的发展驶入快车道。2015年广西红色旅游综合收入182亿元[10],据预测到2020年,广西红色旅游人次数将达6000万人次,红色旅游总消费为400亿元,红色旅游直接就业人员3.2万人,间接就业人员14万人[11]。与此同时,一些县(市、区)也极力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有力促进了老区群众脱贫致富。如百色市右江区深入实施“借红推绿”旅游发展战略、龙州县积极打造“红色边关”旅游品牌,2016年两县(区)接待游客分别为 778.03万人次、302.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为80.13亿元、31.2亿元;2018年百色市右江区实现旅游综合消费136.09亿元[12],成为该区在新时代脱贫攻坚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对此,当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牌匾,认定右江区脱贫摘帽,成为百色市率先脱贫摘帽的县(市、区)。
还必须要指出的是,当年我们党和红军起来搞革命,就是为了广大劳苦人民群众过上美好幸福生活,在新时代我们把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所积淀的名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好,使之成为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的有重要途径,既是对革命英烈的一个政治交待,又是新时代的责任担当。
注释:
①在这一部分写作中,主要综合参考了以下论著资料:何成学著《红军在广西活动的历史考察》一书第319-321、324-326页(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出版);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广西历史:第一卷》一书第170、173、179页(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出版);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中共百色市委员会党史办公室编《百色起义史稿》一书中第100、234、306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何成学的《论百色、龙州起义的历史贡献与历史影响》一文第34、35、38页(载于《广西地方志》2009年第6期);何成学的《邓小平与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一文第3、4、5页(载于《学术论坛》2004第5期);陈欣德的《试论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的特殊历史地位》一文第105、108-109页(载于《社会科学家》2000年第3期)。
②在不同党史军史书籍和报刊资料中,对于1930年前后的全国红军人数的记载不尽相同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是时限上的差异和统计的口径不同,同时这一时期各地的红军队伍是不断出现变化的。比如,1930年2月1日广西龙州起义成立的红八军人数,大致上有1000余人、2000多人、约3000人三种说法,笔者经过综合考析,认为2000多人较接近历史事实,可在1个多月后的3月20日的龙州保卫战中,红八军有严敏等数百将士牺牲,22日在凭祥又有宛旦平等数百人牺牲,为此红八军的人数因此锐减。再比如,1930年11月上旬,红七军主力从河池挥师北上时,其人数也有约7000人、7000人、7000余三种说法,笔者经过综合考析,实际上只有6000余人(详见何成学著《红军在广西活动的历史考察》一书中第363-366页,2015年广西人民出版社),途经桂、黔、湘、粤、赣5省,于1931年7月进入中央苏区时,红七军仅有近2000人。笔者在文中的1930年夏全国“红军约7万”一说是源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册第280页(2011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
③关于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包括的县数、面积和人口,也是众说纷纭。其中关于左江革命根据地包括的县数主要有9县、12县、18县、19县等四种说法,笔者在此认为9县较符合事实(详见何成学著《红军在广西活动的历史考察》一书中第365-366页)。这是因为:一是不能按当时左江流域包括18个县来计算左江革命根据地包括的县数(革命根据地形成有三个条件界定);二是计算左江革命根据地县数时,应按当时的行政建置及名称,而不应按现今的行政建置及名称,更不能同时并用。否则,其计算重复,不准确。与此同时,龙州起义胜利后,在左江地区有龙州、上金、雷平等11个县拟建立革命政权,但实际只有龙州、上金、凭祥等6个县建立了革命委员会政权,雷平、宁明等5个县则因土匪活动猖狂等原因,至龙州失陷时,这些县的革命政权尚未正式建立。此外,在一些党史论著中还存在诸多其他类似错误表述问题,如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拥有“3万平方公里”“约4万平方公里”“近100万人口”“15万人口”,前三个数据实际是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面积和人口数据,15万人口则是150万人口的笔误。
④在当时,由于反动统治者的民族压迫,加之民族识别问题,有不少壮族登记为汉族。
⑤毛泽东因正确提出和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军民中,已经有了很高的威望。然而,当时我们党受到共产国际方面的阻力和干扰,以及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路线在苏区逐步贯彻,在1931年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不久,因博古等推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迫使毛泽东离开了党和红军的领导岗位。与此同时,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路线的何叔衡、邓小平、毛泽潭、谢唯俊等人也受到“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的排挤,甚至被撤销了相关职务。这种党内的“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直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的召开才逐步得到改变。
⑥一般地认为1927年底至1929年夏,邓小平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笔者曾从学术角度进行了综合考析:从当时的中共中央秘书长的身份来看,是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任;从当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名单来看,从1927年5月至1930年9月,先后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的情况是:李维汉(未到职,蔡和森代)、周恩来(未到职,邓中夏代)、李维汉、周恩来、李立三;邓小平从1927年至1929年8月在中央机关任职情况为:中央政治局秘书、中央办公厅秘书处负责人、处长。同时,1927年8月的八七会议资料明确显示邓小平是中共中央秘书处负责人(详见何成学著《红军在广西活动的历史考察》一书中第367-368页)。
⑦过去长期以来的党史军史书籍和报刊文章中存在种种误说,如1929年初、6月、7月、夏、8月5日。笔者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表明,1929年7月中共中央原本拟派邓小平去四川督查工作3个月,但后来未去成。同年8月上、中、下旬他多次列席了中央常委会并做记录,据此新版《邓小平年谱》(2009年版)中也将过去的说法改为8底中央派遣、9月上旬到达广西(详见何成学著《红军在广西活动的历史考察》一书中第349-351页)。
⑧在这一部分写作中,主要综合参考了以下论著资料:何成学著《红军在广西活动的历史考察》一书第321-324页;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中共百色市委员会党史办公室编《百色起义史稿》一书中第293、297、303、306页;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广西历史:第一卷》一书第150、153、188页;何成学的《论百色、龙州起义的历史贡献与历史影响》一文第35、37页;何成学的《论邓小平领导百色龙州起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一文第21、24页(载于《桂海论丛》2014年第5期);何成學、文红艳的《论邓小平领导百色起义的求实开拓创新精神》一文第82、84页(载于《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吴忠才的《百色起义的特点和意义》一文第72、75、79页(载于《近代史研究》1983年第3期)。
⑨对相关专家学者的“六大方面创新”之说,笔者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不同看法:第一,邓小平、张云逸、陈豪人等是基于同俞作柏、李明瑞主政的广西新政权联合统战而来,因此开拓创新精神应首先表现为创造性地开展统战工作;第二“,六大方面创新”之说中对军事建设和民族工作等层面的创新表述,不仅漏述了诸多重要的创新内容,而且因此没有彰显出一些创新内容的珍贵价值;第三,“六大方面创新”之说的内容陈述中,存在诸多方面的雷同,如在表述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创新中,就与军事建设创新有相同内容,土地革命的创新同民族工作的创新中也有相同之处。
⑩一般地认为左江革命委员会是在1930年2月19日召开反帝群众大会,同时,也有的说是2月中旬。笔者经过综合考析应是2月10日。其主要证据有三:一是民国35年(1946年)《龙津县志》载为“(正月)十二日”,1930年农历正月十二日,为公历2月10日;二是1930年2月12日,龙州《工农兵》报登载的《告全国民众书》中已报道了这次反帝大会的内容,据查龙州《工农兵》报为三日刊,所以开会没收应在2月10日至12日之间;三是持2月中旬、2月19日之说的依据分别是邓小平(红七军前委书记、政治委员)1931年4月29日《七军工作报告》中的2月中旬、涂振农(左江特委书记)1930年5月《红军第七军报告(给苏代会)》中的2月19日之说,其中涂振农的报告中所记载的时间和内容存在明显错误且前后矛盾。据此,笔者认为左江革命委员会召开反帝群众大会的日期应该是1930年2月10日。
??在党的历史上曾经存在两个《红旗》党刊党报。一是1928年的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创刊(先周报后为3日报),1930年8月2日停刊;二是1958年的中共中央理论刊物《红旗》杂志创刊,1988年6月16日《红旗》杂志停刊。
??自从1922年党的二大提出民族自治的问题以来,我们党曾经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探索。但客观地说,在长征之前,由于我们党的革命活动主要是在汉族地区,党的民族纲领、政策在这个时期并没有完全真正付诸实践。其中1928年党的六大作出了《关于民族问题的决议》,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而没有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1929年1月红四军发布的《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中,仅提到“满蒙回藏,章程自定”的要求,没有接触到具体的民族政策问题。长征期间,红军三大主力主要活动在西南、西北地区,这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党的民族政策逐步得到了积极的实践。
??在这一部分写作中,主要综合参考了以下论著资料:何成学著《红军在广西活动的历史考察》一书第326、427-428页;何成学的《论百色、龙州起义的历史贡献与历史影响》一文第38页;何成学、文红艳的《论邓小平领导百色起义的求实开拓创新精神》一文第84页;何成学的《广西红色旅游扶贫和生态扶贫堪担重任》一文第47-48页(载于《当代广西》2017年第9期);黄程桂、吴翊生的《右江区:百色“首善之区”和谐幸福家园》一文(载于《右江日报》2018年12月11日第12版)。
??这一段史料参照了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等编著的《百色起义史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出版)一书中第306页中的数据資料。同时笔者还对该书中的这段史料进行了补充完善,如该书中写道:“有19位原红七军、红八军干部被授予将军军衔”,实际上漏了肖远久将军(1902-1962年,湖南省祁阳县人,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此外,有的史料中将朱鹤云将军误说成开国少将,实际上1955年朱鹤云被授予为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为此,笔者在文中更新为“有20位被授予共和国将军军衔”。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2011:280.
[2]何成学.红军在广西活动的历史考察[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5.
[3]中共广西区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广西地方历史专题研究:民主革命时期综合卷[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4]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广西历史:第一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4.
[6]李立三.赤色的龙州[N].红旗,1930-03-22(1).
[7]乌利·弗兰茨.邓小平传[M].天力,李强,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77.
[8]何成学.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民族工作[J].广西民族研究,2000(2):10.
[9]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中共百色市委员会党史办公室.百色起义史稿[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06.
[10]何成学.广西红色旅游扶贫和生态扶贫堪担重任[J].当代广西,2017(9):48.
[11]孟萍.广西扎实推进红色旅游发展[N].中国旅游报,2017-09-29(10).
[12]黄程桂,吴翊生.右江区:百色“首善之区”和谐幸福家园[N].右江日报,2018-12-11(12).
责任编辑莫仲宁